《古今名醫方論》~
1. 卷三
2.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誤下,邪熱入里,脈促,喘而下利。
葛根(半斤),甘草,黃芩(各二兩),黃連(三兩)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喻嘉言曰:太陽病原無里症,但當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入陽明之經,已入陽明之腑,所以其脈促急,其汗外越,其氣上奔則喘,下奔則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專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裡熱,則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陽兩解表裡變法也。
白話文:
葛根黃芩黃連湯治療太陽經誤用下法導致邪熱入侵裡分,症狀表現為脈搏快速,呼吸困難伴隨腹瀉。
藥方組成:葛根半斤,甘草、黃芩各二兩,黃連三兩。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材用八升水先煎煮葛根,煎至六升,再加入其他藥材,煎煮至二升,過濾去渣,分次溫服。
名醫喻嘉言說明:太陽病原本沒有裡證,只需用桂枝湯來解表即可。如果錯誤地使用下法,則太陽經的邪熱尚未進入陽明經的經脈,卻已侵入陽明經的腑臟,因此脈搏急促,汗出異常,氣往上衝則呼吸困難,往下衝則腹瀉。所以放棄桂枝湯,改用葛根專主陽明經的表證,再加入黃芩、黃連來清裡熱,這樣不需直接治療呼吸困難和腹瀉,這些症狀自然會消失。這也是太陽病兼顧表裡兩種治法的變化運用。
3.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服桂枝湯,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小便利則愈。
桂枝湯去桂,加白朮、茯苓各三兩,減芍藥一兩。
柯韻伯曰:汗出不徹,而遽下之,表證仍在,而反無汗,更見心下滿痛,此謂有表裡證矣。病機向里,即當究其里。滿而不硬,痛而微,此非結熱,必水氣凝滯而然。當問其小便,若小便利者,邪未犯本,病仍在表,仍須汗散;如小便不利者,由膀胱之水氣不行,故營衛之津液不出,而非桂枝證未罷也。
欲利小便者,不得更發汗,故去桂枝而君以苓、術,則薑、芍即散邪利水之佐,甘、棗效培土製水之功,非復辛甘發散之劑矣。此水結中焦,可利而不可散,所以與小青龍、五苓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陽表裡之證悉除。此為治病必求於本耳。經曰:血之與汗,異名而同類。
又曰:膀胱津液,氣化而後能出。是汗由血化,小便由氣化也。桂枝是血分藥,但能發汗,不能利水。按五苓散云,多服暖水,汗出愈。此云小便利則愈,可明用桂、去桂之理。今人不審仲景法,妄謂仲景制五苓以利水,豈不悖哉!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或服用後腹瀉,仍然頭頸部疼痛、發熱怕冷、不出汗、心口區脹滿微痛、小便不通暢的人,可以用去桂枝的桂枝湯,加入茯苓和白朮的方子治療。小便通暢了,病也就好了。
這個方子是把桂枝湯裡的桂枝去掉,加入白朮、茯苓各三兩,芍藥減去一兩。
柯韻伯說:汗出不暢,就立刻服用瀉下藥,表證仍然存在,反而不出汗,還出現心口區脹滿疼痛,這說明既有表證也有裡證。病情已經深入內部,就要探究裡證的病因。脹滿但不堅硬,疼痛也較輕微,這不是實熱,一定是水氣停滯造成的。應該詢問患者小便的情況,如果小便通暢,邪氣還沒有侵犯臟腑,病仍在肌表,仍然需要發汗;如果小便不通暢,是因為膀胱的水氣運行不暢,所以營衛津液不能排出,並不是桂枝湯的功效沒有結束。
想要利尿,就不能再發汗了,所以去掉桂枝,用茯苓、白朮為主藥,那麼生薑、芍藥就是幫助散邪利水的輔藥,甘草、大棗則有補益脾土、制約水濕的功效,已經不是辛溫發散的藥物了。這是水濕停留在中焦,可以利水,但不能發汗,所以和用小青龍湯、五苓散的治療方法不同,只要膀胱的水濕排出了,太陽經表裡兩方面的症狀都會消除。這就是治療疾病一定要找到根本病因。經書上說:血和汗,名稱不同,但屬性相同。
又說:膀胱的津液,要經過氣化的作用才能排出。也就是說,汗液是由血液轉化而來的,小便是由氣化而來的。桂枝是作用於血分的藥物,只能發汗,不能利水。五苓散的說明中說,多喝溫水,汗出就好了。這裡說小便通暢了就好了,可以說明用桂枝和不用桂枝的道理。現在的人不懂得仲景的治療方法,胡亂說仲景用五苓散是為了利水,這不是很荒謬嗎!
4.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若嘔者,加半夏、生薑。
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嘔者加半夏半斤,生薑三兩。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陽傳遞,而即合太陽並見,經氣不無失守,所以下利;陽熱漸勝,表實裡虛,則邪熱得乘虛而攻及裡氣,故用黃芩湯清熱益陰,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
柯韻伯曰: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已入少陽之裡,膽火上逆,移熱於脾,故自下利。與黃芩湯,酸苦相濟以存陰也。熱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熱已入半里,故黃芩主之;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以補中也;兼痰飲則嘔,故仍加半夏、生薑。
白話文:
黃芩湯
治療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並且腹瀉的病症。如果患者嘔吐,則加入半夏和生薑。
藥方: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用法:將以上四味藥材,用一斗水煮,煎煮至三升,過濾掉藥渣,溫服一升,每天服用兩次,晚上服用一次。如果嘔吐,則需另外加入半夏半斤,生薑三兩。
程郊倩說:這種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的症狀,表現為頭痛、胸悶、口苦、咽喉乾燥、頭暈目眩,有時會出現寒熱往來交替的症狀,脈象可能又大又弦。這是因為表邪未等傳至太陽經,就已經與太陽經同時發病,經氣有所失守,所以才會腹瀉;陽熱逐漸旺盛,表面實證,裡頭虛證,邪熱乘虛而攻入裡,因此用黃芩湯來清熱滋陰,半表半裡的病症自然會好轉。
柯韻伯說:太陽經和少陽經同時生病,是因為熱邪已經入侵少陽經的裡層,膽火逆上,將熱邪傳到脾臟,所以才會腹瀉。使用黃芩湯,酸苦藥物互相配合,以保護陰氣。因為熱邪不在半表,所以不用柴胡;現在熱邪已經入侵半表半裡,所以用黃芩為主藥;雖然不是胃實證,也不是胃虛證,所以不需要用人參來補益脾胃;如果兼有痰飲則會嘔吐,所以仍然需要加入半夏和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