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三 (1)

回本書目錄

卷三 (1)

1. 葛根黃芩黃連湯

治太陽誤下,邪熱入里,脈促,喘而下利。

葛根(半斤),甘草黃芩(各二兩),黃連(三兩)

白話文:

葛根(300公克),甘草、黃芩(各120公克),黃連(180公克)

上四味,以水八升,先煮葛根,減二升,納諸藥,煮取二升,去滓,分溫再服。

喻嘉言曰:太陽病原無里症,但當用桂枝解外。若反下之,則邪熱之在太陽者,未入陽明之經,已入陽明之腑,所以其脈促急,其汗外越,其氣上奔則喘,下奔則泄。故舍桂枝而用葛根,以專主陽明之表,加芩、連以清裡熱,則不治喘而喘自止,不治利而利自止。此又太陽兩解表裡變法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太陽病本來沒有裡證,應該用桂枝湯來解表。如果反而用瀉法,那麼太陽經中的邪熱,還沒進入陽明經,就已經進入陽明腑,所以脈促急、汗外越,氣往上則喘,往下則洩。因此捨棄桂枝湯,改用葛根湯,專門治療陽明表證,再加黃芩、黃連來清裡熱,這樣就可以不治喘而喘自止,不用治洩而洩自止。這又是太陽經的治法,裡證表證一起治療的變化。

2. 桂枝湯去桂加茯苓白朮湯

桂枝,或下之,仍頭項強痛,翕翕發熱,無汗,心下滿微痛,小便不利者,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主之。小便利則愈。

白話文:

服用桂枝湯後,可能會出現腹瀉、頭項部仍然強痛、發熱、不流汗、心口以下的位置稍微疼痛、小便困難等症狀,這時應該改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朮湯。服用後,小便順暢了,症狀就會好轉。

桂枝湯去桂,加白朮茯苓各三兩,減芍藥一兩。

白話文:

桂枝湯去桂枝,加入各三兩的白朮和茯苓,減少芍藥一兩。

柯韻伯曰:汗出不徹,而遽下之,表證仍在,而反無汗,更見心下滿痛,此謂有表裡證矣。病機向里,即當究其里。滿而不硬,痛而微,此非結熱,必水氣凝滯而然。當問其小便,若小便利者,邪未犯本,病仍在表,仍須汗散;如小便不利者,由膀胱之水氣不行,故營衛之津液不出,而非桂枝證未罷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汗液出不徹底,卻急著用發汗藥來治療,表證還在,反而沒有汗了,更見心下滿痛,這就是所謂的「表裡證」了。病機向內裡發展,應該追究其內裡證。腹脹而不堅硬,疼痛輕微,這不是結熱,一定是水氣凝滯而引起的。應該詢問小便情況,如果小便通暢,說明邪氣沒有侵犯根本,病症仍在表證,仍然需要汗散;如果小便不利,是由於膀胱的水氣不行,所以營衛之津液不出,而不是桂枝證沒有消除。

欲利小便者,不得更發汗,故去桂枝而君以苓、術,則薑、芍即散邪利水之佐,甘、棗效培土製水之功,非復辛甘發散之劑矣。此水結中焦,可利而不可散,所以與小青龍、五苓不同法,但得膀胱水去,而太陽表裡之證悉除。此為治病必求於本耳。經曰:血之與汗,異名而同類。

白話文:

如果想利小便,就不能再發汗,所以去掉了桂枝,而以茯苓、白術為君藥,那麼生薑、芍藥就是散除邪氣、利尿的輔助藥物,甘草、大棗則起到培補脾胃、制約水濕的作用,這不再是辛甘發散的藥物了。這是水濕凝聚在中焦,可以利尿但不能發汗,所以與小青龍湯、五苓散的治法不同,只要膀胱中的水濕去除,太陽經的表裡證狀就會全部消除。這是治療疾病一定要追究病因的緣故。經典上說:血液和汗液,雖然名稱不同,但都屬於同一類。

又曰:膀胱津液,氣化而後能出。是汗由血化,小便由氣化也。桂枝是血分藥,但能發汗,不能利水。按五苓散云,多服暖水,汗出愈。此云小便利則愈,可明用桂、去桂之理。今人不審仲景法,妄謂仲景制五苓以利水,豈不悖哉!

白話文:

此外,古人還說:膀胱的津液,經過氣化以後,才能排出體外。也就是說汗是源自於血液的變化,而小便則是源自於氣的變化。桂枝是一種治療血分疾病的藥物,只具有發汗的作用,而不能利水。依照五苓散的記載,當患者多服用溫水後,汗液會排出更多。此文提及小便通暢則病癒,可以很清楚地說明桂枝的應用原則和不應使用桂枝的道理。現在的人不仔細研究仲景的法則,竟妄言仲景以五苓散利水,這不是太悖逆了嗎!

3. 黃芩湯

治太陽、少陽合病,自下利者。若嘔者,加半夏生薑

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白話文:

黃芩、甘草、芍藥各三兩,大棗十二枚。

上四味,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去滓,溫服一升,日再服,夜一服。嘔者加半夏半斤,生薑三兩。

程郊倩曰:此之合病者,頭痛,胸滿,口苦,咽乾,目眩,或往來寒熱,脈或大而弦。半表之邪,不待太陽傳遞,而即合太陽並見,經氣不無失守,所以下利;陽熱漸勝,表實裡虛,則邪熱得乘虛而攻及裡氣,故用黃芩湯清熱益陰,半里清而半表自解矣。

白話文:

程郊倩說:這種合病的症狀是頭痛、胸悶、口苦、咽喉乾澀、頭暈目眩,有時還會有發熱或畏寒的交替出現,脈象可能又大又緊。邪氣雖然侵襲表層,還沒有傳遞到太陽經,但已經跟太陽經的病邪結合在一起,經氣難免會有所虧損,所以患者會有腹瀉;陽熱逐漸增強,身體表面邪氣實,裡面正氣虛,邪熱乘虛而侵犯裡氣,所以用黃連芩湯來清熱益陰,表證和裡證都會慢慢消失。

柯韻伯曰:太陽、少陽合病,是熱邪已入少陽之裡,膽火上逆,移熱於脾,故自下利。與黃芩湯,酸苦相濟以存陰也。熱不在半表,故不用柴胡;今熱已入半里,故黃芩主之;雖非胃實,亦非胃虛,故不須人參以補中也;兼痰飲則嘔,故仍加半夏、生薑。

白話文:

柯韻伯說:太陽病與少陽病合併發病,是因為熱邪已經侵入少陽的裡層,膽火上逆,轉移熱邪到脾臟,所以會出現下痢的症狀。給予黃芩湯,酸苦的藥性相互調和以固護陰氣。熱邪不在半表,所以不用柴胡;現在熱邪已經侵入半里,所以以黃芩為主藥;雖然不是胃實證,也不是胃虛證,所以不需要用人參來補益中氣;兼有痰飲則會嘔吐,所以仍然加入半夏和生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