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17)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7)

1. 麻黃湯

太陽風寒在表,頭項強痛,發熱,身疼,腰痛,骨節痛,惡風寒,無汗,胸滿而喘,其脈浮緊,或浮數者,用此發汗。如若脈浮而弱,汗自出,或尺中脈微與遲者,俱不可用。風寒濕成痹,冷風哮,最宜。

白話文:

太陽風寒感冒在表,頭頸感到僵硬疼痛,發燒,身體疼痛,腰疼,骨節疼痛,畏懼風寒,沒有汗,胸悶而喘,脈象浮而緊,或浮而快。可以使用此法讓他發汗。如果脈浮而弱,汗液自然排出,或尺中部位的脈搏微弱而遲緩,都不可使用。風寒濕邪導致的痹症,風寒哮喘,最適合使用此法。

麻黃(三兩,去節),桂枝(二兩),甘草(一兩,炙),杏仁(七十枚,去皮尖)

白話文:

麻黃(180克,去掉枝節):辛溫發汗,宣肺平喘,用於風寒感冒、咳嗽氣喘等。

桂枝(120克):辛溫解表,溫通經脈,用於風寒感冒、肌肉痠痛、關節疼痛等。

甘草(60克,炙用):甘甜補益,調和諸藥,用於補益氣血、緩解藥性。

杏仁(70枚,去皮尖):苦降泄肺,潤腸通便,用於肺燥咳嗽、腸燥便祕等。

上四味,用水九升,先煮麻黃,減二升,去上沫,納諸藥,煮取二升半,去滓,溫服八合,取微似汗,不須啜粥。一服汗出,停後服。汗出多者,溫粉撲之,恐汗多亡陽也。

白話文:

以上四種藥材,加水九升,先煮麻黃,煮到水減到二升,除去上面的浮沫,加入其他藥材,煮到水減到二升半,過濾掉藥渣,溫熱服用八合,服用後微微出汗即可,不需要喝粥。服用一次藥後出汗,間隔一段時間再服用。如果出汗太多,用溫熱的粉撲拍打身體,以免出汗太多而損傷陽氣。

柯韻伯曰:此為開表、逐邪、發汗之峻劑也。麻黃中空外直,宛如毛竅骨節,能驅骨節之風寒,悉從毛竅而出,為衛分發散風寒之第一品。桂枝支條縱橫,宛如經別孫絡,能入心化液,通經絡而出汗,為營分解散風寒之第一品。杏仁為心果,溫能助心散寒,苦能入心下氣,為逐邪定喘之第一品。

白話文:

柯韻伯說:這是一個發汗、驅邪的藥方。麻黃中空外直,就像毛孔和骨節,可以驅趕骨節的風寒,全部從毛孔中排出,是衛分發散風寒的最佳藥物。桂枝的樹枝縱橫交錯,就像經絡和孫絡,可以進入心臟化為津液,通過經絡而排出汗液,是營分發散風寒的最佳藥物。杏仁是心臟的果實,溫能幫助心臟散寒,苦能入心降氣,是驅邪平喘的最佳藥物。

甘草甘平,外拒風寒,內和氣血,為安內攘外之第一品。飲入於胃,行氣於玄府,輸精於皮毛,斯毛脈合精,而溱溱汗出,在表之邪,得盡去而不留,痛止,喘平,寒熱頓解,不須啜粥而藉汗於谷也。其不用薑、棗者,以生薑之性橫散於肌,礙麻黃之汛升;大棗之性泥滯於膈,礙杏仁之速降。此欲急於直達,稍緩則不汛,橫散則不峻矣。

白話文:

甘草味甘性平,有祛風散寒、調和氣血的作用,是安內攘外(消除身體內外的病邪)的藥中極品。服用後,進入胃中,行氣至胸中、喉部,將精氣輸布到皮毛,使毛孔與精氣相合,從而出現汗液淋漓的現象。表面的病邪得以徹底去除,不在體內逗留,疼痛就會停止,喘氣也會平穩,寒熱症狀也會立即使。這時候,不需要喝粥,而是要通過出汗來幫助排除體內的病邪。

不用生薑和大棗的原因是:生薑性味辛散,很容易使毛孔散開,阻礙麻黃的升發作用;大棗性味甘膩,容易阻滯在胃中,阻礙杏仁的下降作用。這種情況下,需要藥物快速直達病竈,如果稍微緩慢,麻黃就不能升發,如果生薑性味辛散,就會降低麻黃的升發作用。

然此為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如單刀直入之將,用此卻當一戰成功,不去則不戢而召禍,故可一不可再。如汗後不解,便當以桂枝代之;若猶流連於皮毛,又有桂麻各半、麻黃一桂枝二之妙用;若陽盛於內而無汗者,又有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此仲景用方之心法也。

白話文:

但是這種藥方是純陽之劑,過於發散,就像一位勇猛無比的單刀直入的將領,使用這種藥方必須一戰成功,否則就會帶來禍患,所以可以一次使用,但不能反覆使用。如果出汗後症狀沒有緩解,就應該用桂枝代替麻黃;如果病情仍然浮淺,還有桂枝、麻黃各一半,麻黃一、桂枝二的妙用;如果陽氣在體內過盛,沒有出汗,還可以服用麻黃、杏仁、甘草、石膏湯。這都是仲景使用方劑的原則和方法。

2. 葛根湯

主治頭項強痛,背亦強,牽引𠘧𠘧然,脈浮,無汗,惡風;並治風寒在表,而自下利。

白話文:

主要治療頭頸部僵硬疼痛,背部也感到僵硬,拉扯感像是被繃緊,脈象浮,沒有出汗,怕風;同時也治療風寒在外表,而自己有腹瀉的情況。

葛根(二兩),麻黃(三兩),桂枝(二兩),生薑(三兩),芍藥(二兩),甘草(一兩),大棗(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黃、葛根,減二升,去沫,納諸藥同煎,分溫三服。

白話文:

葛根(120克),麻黃(180克),桂枝(120克),生薑(180克),芍藥(120克),甘草(60克),大棗(12枚)

柯韻伯曰:此症身不疼,腰不痛,骨節不疼,不惡寒,是骨不受寒矣;頭項強痛,下連於背,牽動不寧,是筋傷於風矣;不喘,不煩躁,不幹嘔,是無內症;無汗而惡風,病只在表;若表病而兼下利,是表實裡虛矣。比麻黃、青龍二症較輕,然𠘧𠘧更甚於項強,而無汗不失為表實,但脈浮不緊,是中於鼓動之陽風,故於桂枝方加麻黃倍葛根以去實,小變麻、桂之法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這種疾病身體不疼痛,腰也不痛,骨節不疼痛,也不畏寒,這是骨頭沒有受到寒氣的影響;頭和脖子疼痛劇烈,一直連到背部,牽動不能安寧,這是筋傷於風的緣故;不喘,不煩躁,不幹嘔,這是沒有內症;沒有汗卻怕風,病只在表層;如果表病而兼有腹瀉,這是表實裡虛。與麻黃、青龍二症比較輕微,但是僵硬劇烈更加嚴重於項強,而且沒有汗不算是表實,但脈浮不緊,是中於鼓動的陽風,所以於桂枝方中加入麻黃倍葛根以去除實症,稍微改變麻、桂的方法。

葛根味甘氣涼,能起陰氣而作汗,開腠理而解表,故以為君;寒熱俱輕,桂、芍俱減;麻黃助桂、薑以開表;大棗助甘、芍以調內。故用以治表實,而表邪自解;不必治裡虛,而下利自瘳,與大青龍治表裡俱實者徑庭矣。蓋葛根稟氣輕清,而賦體厚重,輕以去實,重以鎮動,厚以固里,惟表實裡虛者宜之,胃家實者非所宜也。

白話文:

葛根甘味,性涼,能生出陰氣而發汗,疏通皮膚腠理而解表。因此用它作為君藥。寒熱症狀都比較輕時,肉桂、芍藥在處方中的用量就可以減少。麻黃配伍肉桂、生薑以增強解表的作用。大棗增強苓甘的甘味,芍藥調和營衛之氣。因此用葛根湯來治療表實,而表邪也會自然化解。並不是一定要治療裡虛,下利症狀也會自然得到好轉。葛根湯與大青龍湯用於治療表裡俱實的症狀有很大不同。葛根稟性輕清,但體態厚重,用其輕靈之性以去除實邪,用其厚重之性以鎮定浮動、安撫躁動,用其固澀之性以鞏固裡氣,所以葛根湯只適合治療表實裡虛的症狀,並不適合治療胃家實熱的患者。

故仲景於陽明經中不用葛根,東垣定為陽明經藥,易老云未入陽明者不可便服,豈二老未讀仲景書乎?要知葛根、桂枝俱是解肌和里之劑,故有汗無汗,下利不下利俱可用,與麻黃之專於發表者不同耳。

《金匱》治太陽病無汗,小便反少,氣上衝胸,口噤不得語,欲作剛痙。

白話文:

所以仲景在陽明經的藥方中不用葛根,東垣將葛根定為陽明經的藥,易老說葛根沒有進入陽明經,就不可以直接服用,難道這兩位老先生沒有讀過仲景的書嗎?要知道葛根和桂枝都是解肌和中的藥劑,所以既有汗也無汗,既腹瀉也不腹瀉都可以使用,跟麻黃只用於發表的性質不同而已。

喻嘉言曰:傷寒項背𠘧𠘧,無汗惡風者,用葛根湯。此症亦用之者,以其邪在太陽、陽明兩經之界,兩經之熱並於胸中,必傷肺金清肅之氣,故水道不行而小便少,津液不布而無汗;陽明之筋內結胃口,外行胸中,過人迎,環口,熱並陽明,斯筋脈牽引,口噤不得語。然剛痙無汗,必從汗解,況濕邪內郁,必以汗出如故而止,故用此湯合解兩經之濕熱,與風寒之表法無害其同也。

白話文:

喻嘉言說:患了傷寒,頸部和背部疼痛,沒有汗而怕風的人,可以用葛根湯。此症也用葛根湯,是因為邪氣在太陽、陽明兩經的交界處,兩經之熱一起聚集在胸中,一定會傷害肺金清肅之氣,所以水道不通而小便少,津液不佈散而無汗;陽明之筋內結胃口,外行胸中,經過人迎、環口,熱並於陽明,此時筋脈牽引,口閉不能說話。然而,劇烈痙攣而無汗,一定是要用發汗法來治療,況且濕邪內鬱,一定要發出汗來才能停止,所以用此湯合解兩經的濕熱,與風寒的外感法並用,無害其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