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11)
卷二 (11)
1. 神術湯
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泄腸風。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上三味,無汗用蒼朮,加蔥白、生薑;有汗用白朮、生薑。
柯韻伯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義,而製為輕劑也。然此是太陰之劑,可以理脾胃之風濕,而不可治太陽之風寒,亦不可以治陽明之表症與少陽之半表裡也。《內經》所謂春傷於風,邪氣留連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腸澼者宜之。若冬傷於寒,至春病溫者,又非所宜也。
今人不知仲景立方之旨,只恐麻黃、桂枝之傷人也,得此平和之劑,恃為穩當。不知營衛不和,非調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實者,非補虛之品所能投;肝膽之相火往來,少陰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劑該攝也。先明藥之理,始得方之用;能知方,始可用方而不執方。若病在太陽,先發陽明之汗,是引賊破家,易老豈獨為葛根道哉?
白話文:
神術湯
主要治療一年四季因外感寒邪,或內傷生冷而發熱,以及脾胃虛弱導致的腸風(腸胃炎症)。
處方: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用法:無汗者用蒼朮代替白朮,並加入蔥白、生薑;有汗者用白朮,並加入生薑。
柯韻伯評述:這是王海藏得意之方,仿效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的治療原則,但劑量較輕。此方是針對脾胃虛寒的藥方,可以治療脾胃的風濕,但不能治療太陽經的風寒,也不能治療陽明經的表證和少陽經的半表半裡證。《內經》所說的春天受風寒之邪,邪氣停留在體內而導致泄瀉,到夏天則出現飧泄(消化不良)、腸澼(腹瀉)的症狀,此方適用。但冬天受寒,到春天卻患溫病的,則不適用。
現在很多人不明白仲景用藥的用意,只擔心麻黃、桂枝傷身,於是認為此種平和的藥方比較安全。殊不知,營衛不和,單靠調理脾胃是無法替代的;胃實者,也不可以用補虛藥;肝膽的相火往來,少陰經的水火失衡,也不可以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首先要明白藥物的原理,才能正確使用藥方;懂得藥方,才能靈活運用,而不拘泥於方劑。如果病在太陽經,先發陽明經的汗,就像引賊入室,破壞家園,容易傷身,這一點不只葛根湯如此。
2. 三生飲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川烏(去皮生用,五錢),附子(去皮生用,五錢),木香(二錢)
上每服五錢,薑、水煎。加人參一兩。
柯韻伯曰:風為陽邪。風中無寒,不甚傷人;惟風中挾寒,害始劇矣。寒輕而在表者,宜發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溫中補虛,終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熱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剛至銳之氣而用之,非以治風,實以治寒也。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知勇於攻邪,若正氣虛而不支,能無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參兩許,以駕馭其邪,此立齋先生真知確見,立於不敗之地,而收萬全之效者也。若在庸手,必謂補住邪氣而不敢用。
此謹熟陰陽,毋與眾謀,岐伯所以叮嚀致告耳。(此方人參必不可廢,不是孟浪。)觀其每服五錢,必四服而邪始出。今之畏事者,用烏、附分數,必制熟而後敢用,更以芩、連監製之,焉能挽回如此之危症哉?古今人不相及如此。
本方去烏、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氣厥足矣。
白話文:
三生飲
此方治療中風昏迷、不認識人、口眼歪斜、半身不癱瘓,以及痰厥、氣厥。
藥方:南星一兩(生用)、川烏五錢(去皮生用)、附子五錢(去皮生用)、木香二錢。
用法:每次服用五錢,用薑水煎煮。另加人參一兩。
柯韻伯解釋道:風邪屬陽邪,單純中風不夾寒邪,危害不大;只有風寒夾雜,危害才會加劇。寒邪輕微停留在體表,宜用發汗的方法驅除邪氣;寒邪深入臟腑,則必須溫中補虛,否則無法治療。此方選用南星、川烏、附子三味藥性辛熱的藥材,且不炮製,再佐以木香,利用其至剛至銳之氣來治療。此方並非治療風邪,而是治療寒邪。然而,邪氣入侵的地方,正氣必然虛弱,只知道猛攻邪氣,如果正氣不足以支撐,豈不是會導致反效果?所以必須加入大量人參,以控制邪氣,這是立齋先生真知灼見,立於不敗之地,收到最佳療效的關鍵。庸醫必定認為補藥會助長邪氣而不敢使用。
此方需謹慎運用陰陽理論,不可隨眾,正如岐伯所叮囑告誡的。人參不可缺少,這不是隨便說的。觀察每次服用五錢,通常需要服用四次邪氣才能排出。現在一些畏首畏尾的人,使用川烏、附子都減量,還必須炮製後才敢使用,更用黃芩、黃連來監控藥性,怎麼可能挽回如此危急的病症呢?古今醫術差距如此之大。
本方去掉川烏、附子,就是星香散,治療痰厥、氣厥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