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1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1)

1. 神術湯

主治三時外感寒邪,內傷生冷而發熱及脾泄腸風。

白朮(三錢),防風(二錢),甘草(一錢)

白話文:

  • 白朮:3 錢

  • 防風:2 錢

  • 甘草:1 錢

上三味,無汗用蒼朮,加蔥白生薑;有汗用白朮、生薑。

白話文:

上述三味藥,如果沒有出汗,就用蒼朮,再加上蔥白、生薑;如果有出汗,就用白朮、生薑。

柯韻伯曰:此王海藏得意之方,仿仲景麻、桂二方之義,而製為輕劑也。然此是太陰之劑,可以理脾胃之風濕,而不可治太陽之風寒,亦不可以治陽明之表症與少陽之半表裡也。《內經》所謂春傷於風,邪氣留連而洞泄,至夏而飧泄、腸澼者宜之。若冬傷於寒,至春病溫者,又非所宜也。

白話文:

柯韻伯說:這個方劑是王海藏得意之方,它根據仲景的麻黃湯、桂枝湯的原理,而製成一種輕劑。然而,這是太陰的方劑,可以治療脾胃的風濕,但是不能治療太陽的風寒,也不能治療陽明的表症和少陽的半表裡。內經說:春天受了風寒,邪氣留連而不散,到了夏天出現腹瀉、腸鳴瀉水的情況,這種情況可以使用此方。如果冬天受了寒,到了春天生病,使用本方就不合適了。

今人不知仲景立方之旨,只恐麻黃桂枝之傷人也,得此平和之劑,恃為穩當。不知營衛不和,非調和脾胃者所可代;胃家之實者,非補虛之品所能投;肝膽之相火往來,少陰之水火相射者,不得以燥劑該攝也。先明藥之理,始得方之用;能知方,始可用方而不執方。若病在太陽,先發陽明之汗,是引賊破家,易老豈獨為葛根道哉?

白話文:

現在的人不瞭解仲景用方劑的用意,只擔心麻黃、桂枝會傷人,得到這種平和的方劑,就認為很穩妥。不知道營衛不調和,不是調和脾胃的藥物可以代替的;胃家實熱的人,不是補虛的藥物可以投放;肝膽相火往來,少陰水火相射的人,不能用燥熱的藥物來治療。先明白藥理,才能明白方劑的用法;能夠明白方劑,才能在不拘泥於方劑的情況下使用方劑。如果病在太陽經,先發陽明經的汗,這是引賊破家的行為,逐漸衰老豈止葛根湯一種方劑呢?

2. 三生飲

治卒中昏不知人,口眼喎斜,半身不遂,並痰厥、氣厥。

南星(一兩,生用),川烏(去皮生用,五錢),附子(去皮生用,五錢),木香(二錢)

白話文:

南星(60克,生用),川烏(去皮,生用,30克),附子(去皮,生用,30克),木香(12克)

上每服五錢,薑、水煎。加人參一兩。

柯韻伯曰:風為陽邪。風中無寒,不甚傷人;惟風中挾寒,害始劇矣。寒輕而在表者,宜發汗以逐邪;寒重而入里者,非溫中補虛,終不可救。此取三物之大辛大熱者,且不炮不制,更佐以木香,乘其至剛至銳之氣而用之,非以治風,實以治寒也。然邪之所湊,其氣必虛,但知勇於攻邪,若正氣虛而不支,能無倒戈之患乎?必用人參兩許,以駕馭其邪,此立齋先生真知確見,立於不敗之地,而收萬全之效者也。若在庸手,必謂補住邪氣而不敢用。

白話文:

柯韻伯說:風是陽邪,無寒的風不會讓人感到不適;只有風中夾雜著寒氣時,才會開始嚴重傷害人體。寒氣輕,還停留在體表時,應該發汗來趕走邪氣;寒氣重,已經進入體內時,如果不溫中補虛,結局一定不能挽救。因此,選擇三種辛熱的大藥,而且沒有經過炮製,再輔以木香,在最剛、最銳的狀態下使用它們,目的不是治療風,而是治療寒。然而,邪氣聚集的地方,正氣必然虛弱,如果只知道勇敢地攻邪,如果正氣虛弱不能支撐,怎麼能沒有倒戈相向的禍患呢?一定要用人參來駕馭邪氣,這是立齋先生真知灼見,立於不敗之地,而又收到萬全效果的做法。如果在庸醫手裡,一定認為補藥會留住邪氣而不敢使用。

此謹熟陰陽,毋與眾謀,岐伯所以叮嚀致告耳。(此方人參必不可廢,不是孟浪。)觀其每服五錢,必四服而邪始出。今之畏事者,用烏、附分數,必制熟而後敢用,更以芩、連監製之,焉能挽回如此之危症哉?古今人不相及如此。

白話文:

這方藥必須精通陰陽、五行生剋制化才能使用,不能拿去和別人商量。岐伯說這句話是用心良苦,所以才叮囑你要慎重使用。(此方中人參是不可缺少的藥品,不是孟浪之人亂加的。)看看每服用五錢,必須服用四次,邪氣才能開始排出。現在膽小怕事的醫生,用附子、烏藥分量很小,必定調熟了以後纔敢用。而且,還用黃芩、黃連來抑制它的毒性,這樣多方制約,哪能挽救這麼嚴重的病症呢?古今醫生的差距真是太大了,無法比擬。

本方去烏、附,即星香散,治痰厥、氣厥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