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10)
卷二 (10)
1. 九味羌活湯、活人敗毒散
(合論)
白話文:
九味羌活湯與活人敗毒散,兩者皆為治療風寒濕邪的常用方劑,但各有側重。九味羌活湯偏於祛風濕,兼能散寒,適用於風寒濕邪痹阻經絡所致的肢體疼痛、關節腫脹等症;活人敗毒散則偏於解毒散邪,適用於風邪夾雜毒邪的癰疽腫毒、瘡瘍等症。 兩方雖用藥略有不同,但都具有較強的解表散寒、祛風除濕功效。
2. 九味羌活湯
九味羌活湯(一名沖和湯),四時發散之通劑(合論一條)
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細辛,蒼朮,黃芩,甘草,生地
加生薑三片,蔥白三莖,水煎服。
白話文:
九味羌活湯(也叫沖和湯),是四季皆可使用的發散風寒的常用藥方。
藥材包括:羌活、防風、川芎、白芷、細辛、蒼朮、黃芩、甘草、生地黃。
服用時需加入生薑三片、蔥白三莖,煎水服用。
3. 活人敗毒散
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各一兩),甘草(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二錢,水一盞,入生薑三片,煎七分,溫服,或沸湯點服。
治傷寒,溫疫,風濕,風眩,拘蜷,風痰,頭疼,目眩,四肢痛,憎寒壯熱,項強,睛疼。老人小兒皆可服。煩熱口乾加黃芩。
趙羽皇曰:東南地土卑濕,凡患感冒,輒以傷寒二字混稱。不知傷者正氣傷於中,寒者寒邪客於外,未有外感而內不傷者也。仲景醫門之聖,立法高出千古。其言冬時嚴寒,萬類深藏,君子固密,不傷於寒,觸冒之者,乃名傷寒,以失於固密而然。可見人之傷寒,悉由元氣不固,而膚腠之不密也。
昔人常言傷寒為汗病,則汗法其首重矣。然汗之發也,其出自陽,其源自陰。故陽氣虛則營衛不和而汗不能作,陰氣弱則津液枯涸而汗不能滋。但攻其外,不顧其內,可乎?表汗無如敗毒散、羌活湯,其藥如二活、二胡、芎、蒼、辛、芷,群隊辛溫,非不發散,若無人參、生地之大力者居乎其中,則形氣素虛者必至亡陽,血虛挾熱者必至亡陰,而成痼疾矣。是敗毒散之人參,與沖和湯之生地,人謂其補益之法,我知其托裡之法。
蓋補中兼發,邪氣不致於流連;發中帶補,真元不至於耗散。此古人制方之妙也。
胡天錫曰:非其時而有其氣,惟氣血兩虛之人受之。寒客營而風客衛,不可用竣劑,故稍從其輕者,此羌活湯、敗毒散所由立也。九味湯主寒邪傷營,故於發表之中,加芎、地引而入血,即藉以調營,用蔥、姜為引,使通體汗出,庶三陽血分之邪,直達而無所滯矣。敗毒散主風邪傷衛,故於發表中,加參、苓、枳、桔引而達衛,以宣通固托,生薑為使,使流連肺部,則上焦氣分之邪不能幹矣。是方亦可用黃芩,以諸藥氣味辛溫,恐其僭亢,一以潤之,一以清之也。
白話文:
活人敗毒散
此方由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枳殼、白茯苓、桔梗、人參(各一兩),甘草(五錢)組成。將藥材研磨成細粉,每次服用二錢,用一杯水,加入三片生薑,煎煮至七分,溫服,或用沸水沖服。
本方可治療傷寒、溫疫、風濕、風眩、肢體拘攣、風痰、頭痛、頭暈、四肢疼痛、畏寒發熱、頸項強直、眼睛疼痛等症狀,老少皆宜。若伴有煩熱口乾,可加入黃芩。
趙羽皇認為,東南地區地勢低窪潮濕,許多感冒都被籠統地稱為「傷寒」,這是錯誤的。傷寒是指正氣受損,而感受風寒則是指外邪入侵。外感而不傷及內在正氣的情況是少有的。張仲景的醫學理論高明絕倫,他指出,冬季嚴寒,萬物蟄伏,人體也應收斂元氣,不致受寒,若因疏忽而受寒,則稱為傷寒,根本原因在於元氣不足,肌膚腠理疏鬆。
古人常說傷寒是汗病,因此發汗至關重要。但汗液的產生源於陽氣,也依賴於陰液。陽氣虛弱,則營衛失調,汗液不能排出;陰液不足,則津液枯竭,汗液不能滋潤。單純攻治外邪,而不顧及內在的虛弱,是不行的。治療表證發汗的方劑,如敗毒散、羌活湯,都含有辛溫發散的藥物,如羌活、獨活、前胡、柴胡、川芎等。但若缺少人參、生地等補益藥物,則體質虛弱者容易耗損陽氣,血虛夾熱者容易耗損陰液,導致病情加重,形成慢性疾病。因此,敗毒散中的人參,就像沖和湯中的生地一樣,雖然看似補益之法,實則是用以托裡固護正氣。
總之,在補益中兼顧發散,邪氣就不會久留;在發散中兼顧補益,正氣就不會耗損。這就是古人制方的高明之處。
胡天錫認為,非時感邪,多因氣血兩虛所致。寒邪傷及營氣,風邪傷及衛氣,不宜使用峻猛的藥物,故而應當選用較為平和的方劑,這就是羌活湯、敗毒散的立論基礎。九味湯治療寒邪傷及營氣,故在發表之中,加入川芎、生地黃引藥入血,以調和營氣;並用蔥、薑引經,使全身汗出,使三陽血分之邪氣得以宣洩。敗毒散治療風邪傷及衛氣,故在發表之中,加入人參、茯苓、枳殼、桔梗引藥達衛,以宣通固護;用生薑為使,使藥力透達肺部,則上焦氣分之邪氣不能侵犯。此方也可加入黃芩,因為諸藥氣味辛溫,加入黃芩可以起到潤燥清熱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