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9)

回本書目錄

卷二 (9)

1. 防風黃耆湯

治中風不能言,脈沉而弱者。

防風,黃耆(等分)

水煎服。

柯韻伯曰:夫風者,百病之長也。邪風之至,急如風雨。善治者治皮毛,故用防風以驅逐表邪;邪之所湊,其氣必虛,故用黃耆以鼓舞正氣。黃耆得防風,其功愈大者,一攻一補,相須相得之義也。唐柳太后中風不言,許胤宗造防風黃耆湯數十斛,置床下蒸之,身在氣中居,次日便能語。

是以外氣通內氣,令氣行而愈也。經曰:五氣入鼻,藏於心肺,上使耳目修明,聲音能彰。制此方者,其知此義矣。夫熏蒸之力,尚能去病,況服之乎!今人治風,惟以發散為定法,而禁用參、耆。豈知目盲不能視,口噤不能言,皆元氣不足使然耳!誰知補氣可以御風,正勝而邪卻之理耶?神而明之,存乎其人。信哉!

白話文:

防風黃耆湯

治療中風導致無法說話,脈象沉而微弱的病症。

藥方:防風、黃耆(份量相等)

用法:水煎服。

柯韻伯說:風是百病之首,邪風來勢凶猛,像風雨一樣迅速。善於治病的人會從皮膚毛髮著手治療,所以用防風來驅除外邪;邪氣入侵的地方,正氣一定虛弱,所以用黃耆來增強正氣。黃耆配伍防風,功效更強,這是攻邪與補氣相輔相成的道理。唐朝柳太后中風不能說話,許胤宗用防風黃耆湯煎煮數十斛,放在床下蒸煮,讓太后置身於藥氣之中,第二天就能說話了。

這是因為外氣通達內氣,使氣血運行而痊癒。經書上說:五種氣息由鼻而入,藏於心肺,使耳目聰明,聲音洪亮。制定這個方子的醫生,一定懂得這個道理。熏蒸尚且能治病,更何況服用藥物呢!現在的人治療中風,只注重發散,而不用人參、黃耆。哪裡知道目盲不能視物,口噤不能言語,都是元氣不足造成的!又有誰知道補氣可以抵禦風邪,正氣旺盛就能驅除邪氣的道理呢?能否領悟其中的奧妙,全在於個人。真是令人信服啊!

2. 稀涎千緡湯

治風痰不下,喉中聲如牽鋸,或中濕腫滿。

半夏(大者,十四枚),豬牙皂角(一挺,炙),甘草(一錢),白礬(二錢)

上四味研末,用生薑自然汁少許,沖溫水一盞,調末一錢,灌之,得吐痰涎,即醒。

柯韻伯曰:攻邪有汗、吐、下三法。仲景於吐劑立梔豉、瓜蒂二方,所以導熱邪之外出,逐寒邪而外散也。其有不因外感,因醇酒厚味,漸漬凝結,變為頑痰,一旦乘虛上塞咽喉,氣不得通,忽然昏僕,目反直視,喉中聲如牽鋸,此為痰厥。先輩所云怪症多屬於痰者,此也。

非用峻劑以攻之,頑痰不能遽退,故用生薑、半夏之辛以散之,甘草之甘以湧之,白礬之澀以墜之,牙皂之勇以開之。此斬關奪門之勢,惟稟氣素實而暫虛者可用。壅塞稍疏,續進他藥。不可多用,以傷元氣。如平素虛弱者,又當攻補兼施,六君湯中加牙皂、白礬末以吐之,則庶幾矣。

若誤作中風治之,去生便遠。

白話文:

稀涎千緡湯治療因風痰阻塞導致聲音嘶啞,喉嚨腫脹的病症。

藥方用大個的半夏十四枚、炙過的豬牙皂角一挺、甘草一錢、白礬二錢,研磨成粉末。用少量生薑汁調和一錢藥粉,用溫水一盞沖服,引發嘔吐痰涎,就能清醒過來。

柯韻伯說:治療邪氣有發汗、催吐、通便三種方法。張仲景的吐劑方劑如梔子豉湯、瓜蒂湯,都是為了引導熱邪排出體外,驅散寒邪。但有些情況並非外感,而是因為經常飲酒吃肥甘厚味,日積月累形成頑痰,一旦遇到身體虛弱的時機,痰氣阻塞咽喉,氣血不通,就會突然昏迷,眼睛直視,喉嚨發出像鋸子拉扯一樣的聲音,這就是痰厥。古人說的怪病大多屬於痰證,此病便是如此。

如果不使用峻猛的藥物攻治,頑痰就難以迅速消除。因此,此方使用生薑、半夏的辛味來散寒,甘草的甘味來引導痰液,白礬的澀味來使其下墜,豬牙皂角的峻猛之性來開通阻塞。此方藥力強勁,如同破關斬將,只有體質強健,只是暫時虛弱的人才能使用。痰濁稍有疏通後,再服用其他藥物。不可服用過量,以免傷及元氣。如果平素體質虛弱的人,則應採取攻補兼施的方法,在六君子湯中加入豬牙皂角、白礬末來催吐,這樣效果會比較好。

如果誤認為是中風而用此方治療,則相去甚遠,效果不好。

3. 麥門冬湯

(《金匱》)

火逆上氣,咽喉不利,止逆下氣者主之。

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上六味,以水一二斗,煮取六升,溫服一升,日三夜一服。

喻嘉言曰:此方治胃中津液乾枯,虛火上炎,治本之良法也。夫用降火之藥而火反升,用寒涼之藥而熱轉熾者,徒知與火熱相爭,而正氣不致,津液不生,不惟無益,而反害之矣。凡肺病,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胃氣者,肺之母氣也。本草有知母之名者,謂肺藉其清涼,知清涼為肺之母也。

有貝母之名者,謂肺藉其豁痰,豁痰為肺之母也。然屢施於火逆上氣,咽喉不利之症,而屢不應,名不稱矣。孰知仲景妙法,於麥冬、人參、甘草、大棗、粳米,大補中氣以生津液,津液隊中,又增入半夏辛溫之味,以開胃行津而助潤肺,豈特用其利嚥下氣哉?顧其利嚥下氣,非半夏之功,實善用半夏之功矣。

白話文:

麥門冬湯

此方用於治療火逆上氣、咽喉不適,能降逆氣。

藥方組成:麥門冬七升、半夏一升、人參三兩、甘草二兩、粳米三合、大棗十二枚。

用法:以上六味藥材,加水十二升,煎煮至六升,溫服一升,每日三次,夜間服一次。

喻嘉言認為:此方治療胃中津液枯竭、虛火上炎,是治本的良方。 如果單純使用降火藥物,反而導致火氣上升;使用寒涼藥物,反而使熱症加劇,這是因為只知道與火熱對抗,卻忽略了補充正氣、滋生津液,非但無益,反而有害。 肺病的痊癒,有賴於胃氣的充足;沒有胃氣,就會死亡。胃氣是肺氣的根本。雖然有些藥物例如知母(因其清涼),貝母(因其化痰)都被稱為肺之母,但這些藥物屢次用於治療火逆上氣、咽喉不適卻效果不佳。 實際上,張仲景的妙方,是透過麥門冬、人參、甘草、大棗、粳米等藥材大補中氣以生津液,再加入半夏辛溫之性,以開胃行津,進而滋潤肺部,這並非單純依靠半夏來改善咽喉下氣,而是善用了半夏的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