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8)
卷二 (8)
1. 防風通聖散
風熱壅盛,表裡三焦皆實者,此方主之。
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黃芩,石膏,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錢半),生薑(三片)
每服三錢。
吳鶴皋曰:防風、麻黃,解表藥也,風熱之在皮膚者,得之由汗而泄;荊芥、薄荷,清上藥也,風熱之在巔頂者,得之由鼻而泄;大黃、芒硝,通利藥也,風熱之在腸胃者,得之由後而泄;滑石、梔子,水道藥也,風熱之在決瀆者,得之由溺而泄;風淫於膈,肺胃受邪,石膏、桔梗,清肺胃也;而連翹、黃芩,又所以祛諸經之遊火;風之為患,肝木主之,川芎、歸、芍和肝血;而甘草、白朮,所以和胃氣而健脾。劉守真氏長於治火,此方之旨,詳且悉哉。
亦治失下發斑,三焦火實。全方除硝、黃,名曰雙解散。解表有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解里用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復有當歸、芍藥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以調氣。營衛皆和,表裡俱暢,故曰雙解。本方名曰通聖,極言其用之妙耳。
白話文:
防風通聖散
若是有風熱邪氣壅盛,表裡三焦都實證的情況,就應該使用這個方子。
藥方組成:防風、川芎、當歸、芍藥、大黃、薄荷、麻黃、連翹、芒硝(各半兩),黃芩、石膏、桔梗(各一兩),滑石(三兩),甘草(二兩),荊芥、白朮、梔子(各二錢半),生薑(三片)。
每次服用三錢。
吳鶴皋說:防風、麻黃是解表藥,能治療停留在皮膚表面的風熱,使之從汗液排出;荊芥、薄荷是清泄上焦的藥物,能治療停留在頭部的風熱,使之從鼻子排出;大黃、芒硝是通利藥物,能治療停留在腸胃的風熱,使之從大便排出;滑石、梔子是利尿藥物,能治療停留在膀胱的風熱,使之從尿液排出;若風邪侵入膈肌,肺胃受邪,則用石膏、桔梗來清熱肺胃;連翹、黃芩則能祛除全身遊走的熱邪;風邪的病症,與肝臟有關,所以用川芎、當歸、芍藥來調和肝血;而甘草、白朮則能和胃氣、健脾胃。劉守真善於治療火症,這個方子的精妙之处,他已經詳細說明了。
此方也能治療下痢伴發斑疹,以及三焦火盛的病症。如果將芒硝、大黃去除,則稱為雙解散。雙解散中,防風、麻黃、薄荷、荊芥、川芎具有解表作用;石膏、滑石、黃芩、梔子、連翹則能解裡熱;當歸、芍藥和血;桔梗、白朮、甘草調和氣血。因為能同時調和營衛,暢通表裡,所以稱為雙解。本方名為通聖散,充分說明了它藥效的奇特之處。
2. 藿香正氣散
治外受四時不正之氣,內停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吐泄,或作瘧疾。
藿香,桔梗,紫蘇,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上十味,加薑、棗,水煎,熱服。
吳鶴皋曰:四時不正之氣,由鼻而入,不在表而在裡,故不用大汗以解表,但用芬香利氣之品主之。蘇、芷、陳、腹、樸、梗,皆氣勝者也,故足正不正之氣;茯、半、甘草,則甘平之品,所以培養中氣者也。若病在太陽,與此湯全無相干。傷寒脈沉發熱,與元氣本虛之人,並夾陰發熱者,宜戒。
又金不換正氣散,即平胃散加半夏、藿香,凡受山嵐瘴氣,及出遠方,不服水土,吐瀉下利者主之。蓋平胃散可以平濕土而消瘴,半夏之燥以醒脾,藿香之芬以開胃,名曰正氣。謂能正不正之氣耳!
白話文:
藿香正氣散
治療外感四季不正之氣,內停滯飲食,導致頭痛、寒熱,或霍亂嘔吐腹瀉,或瘧疾。
藥材包括:藿香、桔梗、紫蘇、白芷、厚朴、大腹皮、半夏、茯苓、陳皮、甘草。
以上十種藥材,再加入生薑、大棗,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吳鶴皋說:四季不正之氣,由鼻子吸入,不在肌膚表面而在內臟,所以不用大量發汗的方法解表,只用芳香化氣的藥材來治療。紫蘇、白芷、陳皮、大腹皮、厚朴、桔梗,都是氣味濃烈的藥材,足以矯正不正之氣;茯苓、半夏、甘草,則是甘平性質的藥材,用來培補中氣。如果病症屬於太陽經病邪,那這個湯劑就完全沒有作用。傷寒脈象沉而發熱,或元氣本就虛弱的人,以及夾雜陰寒而發熱的病人,都應該避免服用。
另外,金不換正氣散,就是平胃散加上半夏、藿香,凡是受到山嵐瘴氣,或遠行在外水土不服,出現嘔吐、腹瀉的,都可以服用。因為平胃散可以平胃降逆,消解瘴氣,半夏的燥性可以醒脾,藿香的芳香可以開胃,所以稱為正氣散,意思是能矯正不正之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