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美

《古今名醫方論》~ 卷二 (6)

回本書目錄

卷二 (6)

1. 溫脾湯

(《本事方》)

主治錮冷在腸胃間,泄瀉腹痛,宜先取去,然後調治,不可畏虛以養病也。

厚朴,乾薑,甘草,桂心,附子(各二兩),大黃(四錢)

上㕮咀,取一兩,水二鍾,煎六分,頓服。

喻嘉言曰:許叔微制此方,深合仲景以溫藥下之之法。其大黃只用四錢,更為有見。夫痼冷在腸胃而泄瀉矣,即溫藥中,寧敢用大黃之猛重困之乎?減而五分之一,乃知叔微之得於仲景深也。仲景云:病人舊微溏者,梔子湯不可與服。又云:太陰病脈弱便利,設當行大黃、芍藥者,宜減之,以其人胃氣弱,易動故也。

即是觀之,腸胃痼冷之泄瀉,而可恣用大黃耶?不用則溫藥必不能下,而久留之邪非攻不去;多用則溫藥恐不能制,而洞下之勢或至轉增。裁酌用之,真足法矣。(方妙矣,議更妙。)

白話文:

溫脾湯

本方主治腸胃裡寒邪積聚,導致腹瀉腹痛的症狀。治療時應先去除寒邪,再進行調理,不可因為擔心虛弱而延誤治療。

藥方組成:厚朴、乾薑、甘草、桂枝、附子(各二兩),大黃(四錢)。

用法:將藥材研磨成細末,取一兩藥末,加水二杯,煎煮至六分,一次服用。

喻嘉言評述:許叔微所創的這個方子,非常符合張仲景「用溫熱藥物攻下寒邪」的治療原則。方中大黃只用四錢,顯示了許叔微的獨到見解。因為腸胃積寒導致腹瀉,在溫熱藥的基礎上,怎麼敢用大量的、峻猛的大黃去攻伐呢?減少大黃用量到五分之一,才能體會到許叔微繼承張仲景的精髓。張仲景說過:病人原本就輕微腹瀉的,就不能服用梔子湯。又說:太陰病脈象虛弱,大便溏瀉,如果需要服用大黃、芍藥,就要減少用量,因為病人胃氣虛弱,容易受藥物影響。

由此可見,腸胃積寒引起的腹瀉,怎麼能大量使用大黃呢?不用大黃,溫熱藥物就不能有效攻下寒邪,導致寒邪久留不去;用量過多,溫熱藥又可能控制不住大黃的峻猛之性,反而加重瀉下,導致病情惡化。因此,大黃用量的拿捏非常重要,此方用藥精妙,而對此方的論述更為精妙。

2. 秦艽升麻湯

治風寒客胃,口眼喎斜,惡見風寒,四肢拘急,脈浮而緊。

升麻,葛根,秦艽(上),白芷(上),防風(上),甘草,芍藥,人參,桂枝,蔥白

上十味,水煎服。

李士材曰:至哉坤元,為五臟之主。木勝風淫,則倉廩之官承製,脾主四肢,故痿痹也。口為土之外候,眼為木之外候,故俱病也。升麻、白芷皆陽明本藥,故用為直入之兵,人參、桂枝固其衛氣,芍藥、秦艽和其營血,防風卑賤之卒,隨令而行,蔥根發汗之需,無微不達,又藉甘草以和之,而邪有不散者乎?

白話文:

秦艽升麻湯

治療風寒入侵胃部,導致口眼歪斜,怕風寒,四肢拘緊,脈象浮緊的症狀。

藥方組成:升麻、葛根、秦艽、白芷、防風、甘草、芍藥、人參、桂枝、蔥白。

用法:將以上十味藥材用水煎煮後服用。

李士材評述:脾胃為臟腑之根本,如同大地坤元。木氣能克制風邪,若脾胃受損,則氣血運行受阻,導致四肢麻痹。口為脾胃的外部表現,眼為肝的外部表現,因此都會出現病症。升麻、白芷都是治療陽明經的藥物,如同直接攻邪的部隊;人參、桂枝則能固護衛氣;芍藥、秦艽則能調和營血;防風如同輔助的士兵,聽從指揮;蔥白則能發汗解表,藥力能遍達全身;再用甘草調和藥性,這樣邪氣還能不散嗎?

3. 二黃湯

治上焦火盛,頭面大腫,目赤腫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熱盛,及生瘡毒者。

黃芩,黃連,甘草(各等分)

水煎,食後服。

柯韻伯曰:諸腫痞痛,皆屬心火,必用芩、連以瀉心。然傷寒熱結於內,而心下痞者,是為客邪。治客當急,故君大黃,率芩、連,用麻沸湯漬絞其汁,而速驅之,不使暫留也。此熱淫於內,而上炎頭目者,是為正邪。治之當緩,故用甘草與芩、連等分同煎,漫飲以漸漬之,不使下行也。

蓋心下本虛而火實之,法當並瀉其子,土鬱奪之,而火速降矣;上焦本清而火擾之,法當先培其子,土得其令,而火邪自退矣。芩、連得大黃,不使其子令母實;芩、連得甘草,又不使其母令子虛。同一瀉心,而其中又有攻補之不同如此。

白話文:

[二黃湯]

治療上焦火旺盛,導致頭面部腫脹,眼睛紅腫疼痛,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等部位感到熱盛,以及長瘡毒等症狀。

藥方:黃芩、黃連、甘草(各等份)

用法:水煎服,飯後服用。

柯韻伯說明:各種腫脹疼痛,都屬於心火旺盛,必須使用黃芩、黃連來瀉去心火。但是,傷寒引起的熱邪積聚在內,造成心下痞滿(指上腹部脹滿不適),這是外來的邪氣。治療外邪要迅速,所以主藥用大黃,配合黃芩、黃連,用麻沸湯浸泡後絞取汁液,快速驅除邪氣,不讓它停留。而這種熱邪侵入體內,向上蔓延至頭面部的症狀,則是正邪夾雜。治療就要緩和一些,所以用甘草與黃芩、黃連等量一起煎煮,慢慢飲用, gradually滲透,避免藥力向下走。

總而言之,心下部位本來虛弱,卻有火邪實熱,治療方法應當同時瀉去其子(指心火),土得其令(指脾胃功能正常),則心火很快下降;上焦部位本來清淨,卻被火邪擾亂,治療方法應當先滋補其子(指脾胃之氣),土得其令,則火邪自然退去。黃芩、黃連配合大黃,不讓其子(心火)太盛而損傷母(脾胃);黃芩、黃連配合甘草,也不讓其母(脾胃)太虛而助長子(心火)。都是瀉心火,但其中攻補的方法卻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