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一 (13)
卷一 (13)
1. 當歸六黃湯
治陰虛有火,令人盜汗者。
當歸,生地,熟地,黃耆,黃芩,黃連,黃柏
水煎服。
季楚重曰:汗本心之液,其出入關乎肝、肺。營分開合,肝司之;衛分開合,肺司之。顧營衛各有所虛,則各有所汗,陽虛汗責在衛,陰虛汗責在營。然必相須為用,衛氣不固於外,由陰氣之不藏;營氣失守於中,由陽氣之不密。故治盜汗之法有二:一由肝血不足,木不生火,而心亦虛,酸棗仁湯補肝即以補心也;一以肝氣有餘,木反侮金,而肺亦虛,當歸六黃湯治肝以治肺也。
是方當歸之辛養肝血,黃連之苦清肝火,一補一泄,斯為主治;肝火之動,由水虛無以養,生地涼營分之熱,熟地補髓中之陰,黃柏苦能堅腎,是瀉南補北之義也;肝木之實,由金虛不能制,黃耆益肺中之氣,黃芩清肺中之熱,是東實西虛之治也。惟陰虛有火,關尺脈旺者始宜。
若陰虛無氣,津脫液泄,又當以生脈、六味,固陰陽之根。若用芩、連、柏苦寒傷胃,使金水益虛,木火益旺,有措手不及之虞矣。
白話文:
當歸六黃湯
此方用於治療陰虛火旺導致盜汗的症狀。藥物組成包括:當歸、生地、熟地、黃耆、黃芩、黃連、黃柏,水煎服用。
古籍中提到:汗液是心臟精華的體現,其出入與肝、肺功能密切相關。營氣的開合由肝臟主導,衛氣的開合由肺臟主導。若營衛二氣虛弱,則會出現不同形式的盜汗:陽虛則衛氣不足而盜汗,陰虛則營氣不足而盜汗。但二者往往互相影響:衛氣外泄是因為陰氣不能收斂;營氣內失是因為陽氣不能固守。因此治療盜汗的方法有兩種:一是肝血不足,導致心火不足(酸棗仁湯透過補肝來補心);二是肝氣過盛,反而抑制肺金(當歸六黃湯透過治療肝來治療肺)。
此方中,當歸辛溫滋養肝血,黃連苦寒清瀉肝火,一補一瀉,為主要治療手段。肝火旺盛,是因為腎水不足,無法滋養肝木;生地黃清瀉營血之熱,熟地黃滋補腎陰,黃柏苦寒堅固腎氣,此為瀉南補北之法。肝木過盛,是因為肺金不足,無法制約肝木;黃耆補益肺氣,黃芩清瀉肺熱,此為東實西虛之治。但此方只適用於陰虛火旺,關尺脈有力者。
若患者陰虛且氣虛,出現津液大量流失的情況,則應使用生脈散或六味地黃丸等藥方,以鞏固陰陽之本。若使用黃芩、黃連、黃柏等苦寒藥物傷及脾胃,反而導致金水更虛,木火更旺,則會適得其反。
2. 苓桂朮甘湯
(《金匱》)
治心下有痰飲,胸脅支滿,目眩。又曰:短氣有微飲,當從小便去之,苓桂朮甘湯主之,腎氣丸亦主之。(腎氣丸已見。)
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三兩)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分溫三服,小便則利。
趙以德曰:《靈樞》謂心胞絡之脈動,則病胸脅支滿者,謂痰飲積於心胞,其病則必若是。目眩者,痰飲阻其胸中之陽,不能布水精於上也。茯苓治痰飲,伐腎邪,滲水道,故用以為君;桂枝通陽氣,和營衛,開經絡,痰水得溫則行,故以為臣;白朮治風眩,燥痰水,除脹滿,故以佐茯苓。
然中滿者勿食甘,此用甘草何也?蓋桂枝之辛,得甘則佐其發散,復益土以制水;且得茯苓則不資滿,而反泄滿。《本草》曰:甘草能下氣,除煩滿。故用之也。夫短氣有微飲,此水飲停蓄,呼吸不利而然也。《金匱》並出二方,妙義益彰。呼氣之短,用苓桂朮甘湯之輕清以通其陽,陽氣化則小便能出矣;吸氣之短,用腎氣丸之重降以通其陰,腎氣通則關門自利矣。(呼吸二義,發明極精。
)
白話文:
苓桂朮甘湯治療胸部滿悶、目眩等症狀,皆因痰飲停滯於胸脅所致。也可用於治療輕微水腫,此類水腫應從小便排出。苓桂朮甘湯與腎氣丸皆可治療此症。
藥方組成:茯苓四兩、桂枝三兩、白朮三兩、甘草三兩。將藥材加水六升,煎煮至三升,分三次溫服,服用後小便即可通暢。
藥方解說:心下滿悶、胸脅脹滿、目眩,都是因為痰飲積聚在心包絡所致。茯苓能化痰祛濕、利尿;桂枝溫通陽氣,使痰飲得以排出;白朮燥濕除滿。甘草雖然會加重飽脹感,但這裡使用甘草,是因為甘草能緩解桂枝的辛辣,並能益氣健脾,有助於利水消腫。對於輕微水腫伴隨呼吸困難的患者,苓桂朮甘湯溫陽利水,腎氣丸則滋陰補腎,二者功效各有側重,互相補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