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名醫方論》~ 卷一 (10)
卷一 (10)
1. 理中湯
治中氣不運,腹中不實,口失滋味,病久不食,臟腑不調,與傷寒直中太陰,自利不渴,寒多而嘔等證。
人參,白朮,乾薑(炮),甘草(炙,各一錢五分)
水煎服。加附子,即名附子理中湯。
程郊倩曰:陽之動,始於溫,溫氣得而穀精運,穀氣升而中氣贍,故名曰理中。實以燮理之功,予中焦之陽也。若胃陽虛,即中氣失宰,膻中無發宣之用,六腑無灑陳之功,猶如釜薪失焰,故下至清穀,上失滋味,五臟凌奪,諸症所由來也。參、朮、炙草,所以固中州;乾薑辛以守中,必假之以焰釜薪而騰陽氣。
是以谷入於陰,長氣於陽,上輸華蓋,下攝州都,五臟六腑皆以受氣矣。此理中之旨也。若水寒互勝,即當脾腎雙溫,附子之加而命門益,土母溫矣。
白話文:
理中湯
治療中焦氣機運行失常,腹部空虛不適,飲食無味,久病不思飲食,臟腑功能失調,以及傷寒病邪直中太陰經,自利(腹瀉)而不渴,寒邪較盛而嘔吐等症狀。
藥方:人參、白朮、炮乾薑、炙甘草各1.5克。水煎服。
若加附子,則名為附子理中湯。
程郊倩說:陽氣的活動,始於溫煦。溫煦的氣機獲得後,穀氣(脾胃之氣)才能運轉,穀氣上升則中焦之氣充盛,所以叫做理中湯。實際上是利用溫煦調和的作用,補充中焦的陽氣。如果胃陽虛弱,那麼中氣就會失去主宰,膻中(胸部)就沒有宣發的作用,六腑就沒有運化排泄的功能,就像鍋裡的柴火失了火苗一樣,所以下面不能消化吸收,上面飲食無味,五臟互相爭奪營養,各種症狀就因此而產生了。人參、白朮、炙甘草,是為了固護中焦;乾薑辛溫,用來溫煦中焦,如同添柴加火,以提升陽氣。
因此,食物進入脾胃(陰),陽氣生長,向上輸送到心肺(華蓋),向下到達腎(州都),五臟六腑都能得到氣血的滋養。這就是理中湯的用意。如果寒邪與水濕互為勝負,就應該同時溫補脾腎,加入附子可以溫補命門火,使脾土得到溫煦。
2. 《三因》耆附、朮附、參附三湯
治陽虛自汗,寒濕沉痼,陽虛陰盛。
黃耆(一兩),附子(五錢),名耆附湯。
白朮(一兩),附子(五錢),名朮附湯。
人參(一兩),附子(五錢),名參附湯。
水煎,分三服。
喻嘉言曰:衛外之陽不固而自汗,則用耆附;脾中之陽遏鬱而自汗,則用朮附;腎中之陽浮游而自汗,則用參附。凡屬陽虛自汗,不能捨三方為治。然三方之用大矣,耆附可以治虛風,朮附可以治寒濕,參附可以壯元神,三者亦交相為用。若用其所當用,功效若神,誠足貴也。
以黃耆、人參為君,其長駕遠馭,附子固不足以自恣,術雖不足以制附,然遇陽虛陰盛,寒濕沉痼,即生附在所必用,何取制伏為耶?《金匱》白朮附子湯中,加甘草一味,以治痹症,豈非節制之師乎?急症用其全力,即不可制;緩症用其半力,即不可不制。至如急中之緩,緩中之急,不制而制,制而不制,妙不能言。
白話文:
治療陽氣不足導致的自汗,以及長期寒濕積聚、陽虛陰盛的情況。
黃耆一兩,附子五錢,稱為耆附湯。
白朮一兩,附子五錢,稱為朮附湯。
人參一兩,附子五錢,稱為參附湯。
煎水服用,分三次喝完。
喻嘉言說:如果體表陽氣不足導致自汗,就用耆附湯;如果脾臟陽氣受阻導致自汗,就用朮附湯;如果腎臟陽氣虛弱導致自汗,就用參附湯。凡是陽虛自汗的病症,都不能離開這三種藥方。這三種藥方用途廣泛,耆附湯可以治療虛風,朮附湯可以治療寒濕,參附湯可以增強元神,三者還可以互相配合使用。如果用對了藥方,療效神奇,確實值得珍視。
黃耆、人參是主要的藥材,它們作用強大持久,附子雖然溫熱之力強,但並非可以任意妄用;白朮雖然溫燥,但也不足以完全克制附子的溫熱之性。然而,遇到陽虛陰盛、寒濕積聚的情況,附子是必須使用的,又何必刻意去抑制它的功效呢?《金匱要略》中的白朮附子湯,加了甘草一味,用來治療痹症,這不正是藥物之間互相調和的例子嗎?急症需要用藥物的全部力量,就不能抑制;緩症則需要減輕藥力,就必須加以調和。至於急症中帶有緩症的徵狀,或者緩症中帶有急症的徵狀,藥物之間的運用,有時需要抑制,有時則不需要抑制,其微妙之處難以言喻。
3. 清暑益氣湯
長夏濕熱蒸炎,四肢困倦,精神減少,身熱,氣高,煩心,便黃,渴而自汗,脈虛者,此方主之。
人參,黃耆,甘草,白朮,蒼朮(一錢五分),神麯,青皮,升麻,乾葛,麥冬,五味,當歸,黃柏,澤瀉,廣皮水煎,溫服。
吳鶴皋曰:暑令行於夏,至長夏則兼濕令矣。此方兼而治之。炎暑則表氣易泄,兼濕則中氣不固,黃耆所以實表,白朮、神麯、甘草所以調中;酷暑橫流,肺金受病,人參、五味、麥冬所以補肺、斂肺、清肺,經所謂扶其所不勝也;火盛則水衰,故以黃柏、澤瀉滋其化源;津液亡則口渴,故以當歸、乾葛生其胃液;清氣不升,升麻可升;濁氣不降,二皮可理;蒼朮之用,為兼長夏濕也。
程郊倩曰:人知清暑,我兼益氣,以暑傷氣也。益氣不獨金能敵火,凡氣之上騰,而為津為液者,向下即腎中之水,水氣足,火淫自卻也。
白話文:
清暑益氣湯
長夏季節濕熱交蒸,讓人感到四肢沉重疲倦,精神不振,身體發熱,氣往上衝,煩躁不安,大便顏色發黃,口渴並且自汗,脈象虛弱,這種情況可以用這個方子治療。
方子組成:人參、黃耆、甘草、白朮、蒼朮(劑量較少)、神麴、青皮、升麻、葛根、麥冬、五味子、當歸、黃柏、澤瀉、廣皮,用水煎煮,溫熱服用。
吳鶴皋說:暑氣在夏季盛行,到了長夏就夾雜了濕氣。這個方子同時治療暑濕。炎熱的暑氣容易傷耗體表之氣,加上濕氣則中氣不足,所以用黃耆來補益體表之氣,用白朮、神麴、甘草來調和中焦脾胃之氣;酷暑季節,肺金容易受損,所以用人參、五味子、麥冬來滋補、斂護、清潤肺氣,這是根據「扶其所不勝」的原則;火熱盛則水液不足,所以用黃柏、澤瀉來滋養水液的生成;津液不足則口渴,所以用當歸、葛根來滋生胃液;清氣不升,用升麻來提升;濁氣不降,用青皮、廣皮來調理;使用蒼朮是針對長夏濕氣。
程郊倩說:人們只知道清暑,而我則兼顧益氣,因為暑邪會傷耗元氣。益氣不只是金能克火,凡是氣體上衝,化為津液的,向下則歸於腎中之水,水氣充足,則火熱之邪自然退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