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10)
(10)
1. 論消法
消者,去其壅也。
臟腑經絡肌肉之間,本無此物,而忽有之,必為消散,乃得其平。經云:堅者削之是已。
然有當消不消誤人者;有不當消而消誤人者;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明部分以誤人者;有消之而不辨夫積聚之原有氣血、積食、停痰、蓄水、癰膿、蟲蠱、勞瘵、痃癖、癥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後二陰諸疾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審也。
凡人起居有常,飲食有節,和平恬淡,氣血周流,穀神充暢,病安從來。
惟夫一有不慎,則六淫外侵,七情內動,飲食停滯,邪日留止,則諸症生焉。
法當及時消導,俾其速散,氣行則愈耳。倘遷延日久,積氣盤踞堅牢,日漸強大,有欲拔不能之勢,雖有智者,亦難為力。此當消不消之過也。
白話文:
消除病症,就是要去除阻塞不通的地方。身體的臟腑經絡肌肉,原本不存在這些阻塞,突然出現了,就必須要消除,才能恢复正常。古書上說:“坚硬的东西就削去它”,就是這個道理。
但有時候,該消的病症沒消,反而害了人;也有不该消的病症却消了,也害了人;還有明明該消的病症,却没用正确的方法消除,也害了人;更有人消除了病症,但没弄清楚病症的具体部位,也害了人;甚至有些人消除了病症,但没有辨别积聚的原因,是气血瘀滞、积食停滞、痰湿停滞、水液停滞、痈疽脓毒、虫蛊侵袭、劳损病、痃癖、癥瘕、七疝、胞痹、肠覃、石瘕,以及前后二阴等疾病,也害了人。这些情况都需要仔细审慎地对待。
一般人只要起居有规律,饮食有节制,心情平和安宁,气血流通,消化功能正常,就不会生病。
只有在疏忽大意的时候,才会受到风寒暑湿燥火等外邪入侵,或者七情内伤,饮食停滞,邪气日益积累,从而导致各种病症。
这时候就应该及时采取消导的方法,让邪气尽快散去,气血流通,病症自然会痊愈。如果拖延时间久了,邪气积聚在一起,越来越坚固,越来越强大,想要消除它就非常困难,即使是聪明的人也无能为力。这就是该消的病症没消所带来的后果。
然亦有不當消而消者,何也?假如氣虛中滿,名之曰鼓。腹皮膨急,中空無物,取其形如鼓之狀,而因以名之。此為敗症,必須填實,庶乎可消,與蠱症之為蟲為血、內實而有物者大相徑庭。又如脾虛水腫,土衰不能制水者,非補土不可;真陽大虧,火衰不能生土者,非溫暖命門不可。
又有脾虛食不消者,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者,腎虛水泛為痰者,血枯而經水斷絕者,皆非消導所可行。而或妄用之,誤人多矣。所謂不當消而消者,此也。
然又有當消而消之不得其法者,何也?夫積聚瘕癥(瘕,音jiǎ,女腹中結塊病。)之症,有初、中、末之三法焉。當其邪氣初客,所積未堅,則先消之而後和之。及其所積日久,氣鬱漸深,濕熱相生,塊因漸大,法從中治,當祛濕熱之邪,削之軟之,以底於平。但邪氣久客,正氣必虛,須以補瀉疊相為用,如薛立齋用歸脾湯送下蘆薈丸,予亦嘗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和中丸,皆攻補並行,中治之道也。
白話文:
然而,也有一些不應該消而消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比如氣虛中滿,稱為鼓。腹部皮膚膨脹緊繃,內部空無一物,取其形狀如同鼓,因此得名。這是敗症,必須填補實體,才有可能消散,與蠱症因蟲或血造成內實有物的情況截然不同。再比如脾虛水腫,脾土衰弱不能制約水濕,就必須補脾土;真陽大虧,火衰不能生土,就必須溫暖命門。
此外,還有脾虛食不消、氣虛不能運化而生痰、腎虛水泛為痰、血枯經水斷絕等情況,這些都不是消導所能解決的。如果胡亂使用消導方法,就會誤導病人。這就是所謂的不應該消而消的狀況。
然而,也有一些應該消卻又找不到正確方法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積聚瘕癥的病症,有初、中、末三個階段。當邪氣初次入侵,積聚尚未堅固,就應該先消散邪氣,然後再調和氣血。等到積聚日久,氣鬱加深,濕熱交織,塊狀物逐漸增大,就要從中期治療,祛除濕熱邪氣,使之軟化,最終達到平衡。但是邪氣久居體內,正氣必然虛弱,就必須用補瀉相結合的方法,例如薛立齋用歸脾湯送下蘆薈丸,我也曾經用五味異功散佐以和中丸,這些都是攻補並行,中期治療之道。
若夫塊消及半,便從末治,不使攻擊,但補其氣,調其血,導達其經脈,俾榮衛流通,而塊自消矣。凡攻病之藥皆損氣血,不可過也,此消之之法也。
然又有當消之而不明部分者,何也?心、肝、脾、肺、腎分佈五方,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與膻中,皆附麗有常所,而皮毛、肌肉、筋骨各有淺深,凡用湯丸膏散,必須按其部位,而君臣佐使,駕馭有方,使不得移,則病處當之,不至誅伐無過矣。此醫門第一義也,而於消法為尤要。
不明乎此而行有克削,則病未消而元氣已消,其害可勝言哉。況乎積聚之原,有氣血、食積、停痰、蓄水、癰膿、蟲蠱、癆瘵(音zhài,病,多指癆病。),與夫痃癖、癰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後二陰諸疾,各個不同,若不明辨,為害匪輕。
白話文:
如果腫塊只是輕微或一半大小,就應該從根本治療,不要直接攻擊它,而是要補充氣血,調和血氣,引導藥力通達經脈,讓營衛之氣流通,腫塊自然就會消散。所有攻擊疾病的藥物都會損傷氣血,不可過度使用,這就是消腫的原則。
然而,有些腫塊在治療時,卻無法明確判斷病灶部位,這是為什麼呢?心、肝、脾、肺、腎分布於五臟六腑,胃、大腸、小腸、膀胱、三焦、膽和膻中,都有固定的位置,而皮毛、肌肉、筋骨則有淺深之分。因此,使用湯藥丸膏散劑,必須根據病灶部位,運用君臣佐使的藥物配伍方法,使其藥效精準地作用於病處,避免誤傷其他部位,這樣才能治病而不傷元氣。這是醫學中最基本的原則,對於消腫治療尤為重要。
如果不懂得這個道理,就胡亂用藥,結果可能會導致病沒消,元氣卻先耗盡,其危害不可言喻。而且,積聚病的病因有很多,包括氣血失調、食積停滯、痰飲積聚、水濕停滯、癰膿積聚、蟲蠱寄生、癆病、痃癖、癰瘕、七疝、胞痹、腸覃、石瘕,以及前後二陰的各種疾病,每種病症都有不同的病因和病機。如果不加以明辨,治療起來就會非常危險。
予因略約,而指數之。夫積者,成於五臟,推之不移者也;聚者,成於六腑,推之則移者也。其忽聚忽散者,氣也;痛有定處而不散者,血也;得食則痛,噯腐吞酸者,食積也;腹有塊,按之而軟者,痰也;先足腫,後及腹者,水也;先腹滿,後及四肢者,脹也;痛引兩肋,咳而吐涎者,停飲也;
咳而胸痛,吐膿腥臭者,肺癰也;當胃而痛,嘔而吐膿者,胃脘癰也;當臍而痛,小便如淋,轉側作水聲者,腸癰也;增寒壯熱,飲食如常,身有痛,偏著一處者,外癰也;病人嗜食甘甜或異味,饑時則痛,唇之上下,有白斑點者,蟲也。蟲有九:濕熱所生而為蛇、為鱉,則血之所成也。
白話文:
我因為時間簡短,就簡單地指出一些要點。那些積聚在體內,推之不移的,是由五臟造成的;那些積聚在體內,推之就移動的,是由六腑造成的。那些忽聚忽散的,是氣;那些疼痛固定在某處而不散的,是血;那些吃東西就痛,打嗝、噯氣、吞酸的,是食積;那些腹部有塊狀物,按壓時軟軟的,是痰;那些先腳腫,後來腫到腹部的,是水;那些先腹部脹滿,後來腫到四肢的,是脹;那些疼痛牽引到兩肋,咳嗽時吐出唾液的,是停飲;
那些咳嗽時胸痛,吐出膿液、腥臭的,是肺癰;那些胃部疼痛,嘔吐膿液的,是胃脘癰;那些臍部疼痛,小便像淋漓不盡,翻身時發出水聲的,是腸癰;那些發燒、怕冷,食慾正常,身體某處疼痛、偏向一邊的,是外癰;那些病人特別愛吃甜食或奇奇怪怪的味道,餓了就痛,嘴唇上下出現白色斑點的,是蟲。蟲有九種:濕熱所生而變成蛇、變成鱉,就是血所化成的。
胡以知為蛇鱉?腹中如有動物,痛不可忍,吃血故也。又嶺南之地以蠱害人,施於飲食,他方之蠱,多因近池飲冷,陰受蛇虺之毒也。病人咳嗽痰紅,抑抑不樂,畏見人,喉癢而咳劇者,癆瘵生蟲也。痃如弓弦,筋病也。癖則隱癖,附骨之病也。癥則有塊可徵,積之類也。瘕者或有或無,痞氣之類也。
少腹如湯沃,小便澀者,胞痹也。痛引睾丸,疝也。女人經水自行,而腹塊漸大如懷子者,腸覃也。經水不行而腹塊漸大,並非妊者,石瘕也。有孕無孕,可於脈之滑澀辨之也。至於濕熱下墜,則為陰菌、陰蝕、陰挺下脫、陰莖腫爛之類。而虛火內爍庚金,則為痔漏,為懸癰,為臟毒。
白話文:
判斷是否被蛇、鱉咬傷,可以觀察腹中是否有動物,疼痛難忍,是因為蛇、鱉吃血的緣故。嶺南地區常有蠱毒害人,通常施於飲食中,而外地人感染蠱毒,大多是因為靠近池塘飲用冷水,陰氣受蛇虺之毒。病人咳嗽痰液呈紅色,精神萎靡不振,害怕見人,喉嚨癢癢不停咳嗽,這是癆瘵生蟲的症狀。痃症狀像弓弦般僵硬,屬於筋病;癖症狀則隱藏在骨骼,屬於附骨疾病;癥症狀有明顯的腫塊,屬於積聚類疾病;瘕症狀有時有,有時無,屬於痞氣類疾病。
下腹部像被熱水澆過一樣,小便不順暢,這是胞痹症。疼痛牽連到睪丸,則為疝氣。女性經期正常,但腹部腫塊逐漸增大像懷孕一樣,這是腸覃症。經期停止,但腹部腫塊逐漸增大,並非懷孕,這是石瘕症。是否有孕,可以通過脈象的滑澀來辨別。至於濕熱下墜,則會導致陰菌、陰蝕、陰挺下脫、陰莖腫爛等症狀。而虛火內灼庚金,則會導致痔漏、懸癰、臟毒等症狀。
種種見症,不一而足,務在明辨症候,按法而消之也。醫者以一消字視為泛常,而不知其變化曲折,較他法為尤難。則奈何不詳稽博考,以盡濟時之仁術也耶。
白話文:
以上的病症有各種不同的表現,不能一一列舉完畢,重要的是要清楚分辨症狀,按照方法去治療它們。醫生往往把「消」這個詞看作是普通的概念,卻不知道其中包含了許多變化的過程和曲折的情況,相對於其他的方法來說更困難。那麼為什麼不好好地詳細研究並參考廣泛的資料,來盡到幫助他人、行善的義務呢?
2. 論吐法
吐者,治上焦也。胸次之間,咽喉之地,或有痰食癰膿,法當吐之。經曰:其高者因而越之是已。
然有當吐不吐誤人者;有不當吐而吐以誤人者;有當吐不可吐而妄吐之以誤人者;亦有當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即如纏喉鎖喉諸症,皆風痰鬱火壅塞其間,不急吐之,則脹閉難忍矣。
又或食停胸膈,消化弗及,無由轉輸,脹滿疼痛者,必須吐之,否則胸鬲滿悶,變症莫測矣。又有停痰蓄飲阻塞清道,日久生變,或防礙飲食,或頭眩心悸,或吞酸噯腐,手足麻痹,種種不齊,宜用吐法導其痰,諸症如失。又有胃脘癰,嘔吐膿血者,經云:嘔家有膿,不須治嘔,膿儘自愈。凡此皆當吐而吐者也。
白話文:
吐法論述:
吐法,主要用於治療上焦疾病。 上焦指的是胸膈以上,包括咽喉部位。若出現痰食、癰膿等積聚於胸膈或咽喉,則應當使用吐法。
《經》書中記載:「其高者因而越之」,意思是說,對於上焦部位的病症,應該使用吐法來排除病邪。
然而,吐法也有其禁忌,使用不當會造成不良後果,需要謹慎辨別:
- 當吐不吐,誤人者: 有些情況應當吐,卻未吐,反而延誤病情。
- 不當吐而吐,以誤人者: 有些情況不適合吐,卻強行吐,也會造成不良後果。
- 當吐不可吐而妄吐,以誤人者: 有些情況雖當吐,但身體狀況不允許,強行吐反而會加重病情。
- 當吐不可吐,而又不可以不吐,吐之不得其法以誤人者: 有些情況必須吐,但吐法不當,也會造成不良後果。
因此,對於吐法的運用,必須慎重辨別,不可輕易使用。
例如:
- 纏喉鎖喉: 這些症狀多為風痰鬱火壅塞咽喉所致,若不及时吐出,就會導致喉部阻塞,難以忍受。
- 食停胸膈: 食積於胸膈,無法消化,導致脹滿疼痛,也需用吐法排出。若不及时处理,胸膈会更加闷胀,甚至出现其他并发症。
- 痰饮阻滞: 痰饮积聚于体内,阻碍气血运行,可引起多种症状,例如头晕、心悸、吞酸嗳腐、手足麻木等。用吐法导痰,可以缓解这些症状。
- 胃脘痈: 胃脘出现痈疽,呕吐脓血,此时应该用吐法排除脓血,因为《经》书中说:“呕家有脓,不须治呕,脓尽自愈”。
以上这些情况,都应该使用吐法來治疗。
然亦有不當吐而吐者,何也?如少陽中風,胸滿而煩,此邪氣而非有物,不可吐,吐則驚悸也。又少陰病,始得之,手足厥冷,飲食入口則吐,此膈上有寒飲,不可吐也。病在太陽不可吐,吐之則不能食,反生內煩。雖曰吐中有散,然邪氣不除已為小逆也。此不當吐而吐者也。
然又有當吐不可吐者,何也?蓋凡病用吐,必察其病之虛實。因人取吐,先察其人之性情,不可誤也。夫病在上焦,可吐之症。而其人病勢危篤,或老弱氣衰者,或體質素虛、脈息微弱者,婦人新產者,自吐不止者,諸亡血者,有氣動者、四肢厥冷,冷汗自出者,皆不可吐,吐之則為逆候。此因其虛而禁吐也。
白話文:
然而,也有一些不應該吐卻吐了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例如少陽中風,胸部滿悶且煩躁,這是邪氣作祟,並非有實物堵塞,不可吐,吐了反而會驚悸不安。又例如少陰病初期,手腳冰冷、飲食入口就吐,這是膈膜上有寒飲,不可吐。太陽病也不可吐,吐了會導致食慾不振,反而產生內心的煩悶。雖然說吐可以散邪,但如果邪氣沒有排除,就已經是輕微的逆轉狀態了。這就是不應該吐卻吐了的例子。
另一方面,也有一些應該吐卻不可吐的狀況,這是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疾病要使用吐法,都必須先觀察病情的虛實。根據不同的病人採用吐法,必須先了解他們的性格特質,不可誤用。一般來說,上焦的病症可以吐,但如果病人病情危急,或是年老體弱、氣虛衰弱,或是體質本來就虛弱、脈搏微弱,或是產婦,或是自吐不止,或是失血過多,或是氣血逆亂、四肢冰冷、冷汗自流,這些情況都不可吐,吐了就會出現逆轉的徵兆。這就是因為病人虛弱而禁止吐的例子。
若夫病久之人,宿積已深,一行吐法,心火自降,相火必強。
設犯房勞,轉生虛症,反難救藥,更須戒恕。凝神調息靜養,越三旬而出戶,方為合法。如其人性氣剛暴,好怒喜淫不守禁忌,將何恃以無恐,此又因性情而禁吐也。所謂當吐不可吐者,此也。
然有不可吐而又不得不吐者,何也?病人脈滑大,胸膈停痰,胃脘積食,非吐不除。食用瓜蒂散與桔紅淡鹽湯,痰以二陳湯,用指探喉中而出之。體質極虛者,或以桔梗煎湯代之,斯為穩當。而予更有法治焉,予嘗治寒痰閉塞,厥逆昏沉者,常用半夏桔紅各八錢,濃煎半杯,和薑汁成一杯,頻頻灌之,痰隨藥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
白話文:
如果病人長期患病,積累已久,一用吐法,心火就會下降,相火就會變得更強。
假如因此勞累過度,轉變成虛症,反而難以救治,更要謹慎戒慎。要凝神調息靜養,過了三十天才可以出門,才符合醫理。如果病人性格剛暴,容易發怒、喜愛淫亂,不守禁忌,那麼將如何依靠吐法而無所畏懼呢?這就是根據病人性格而禁止吐法的原因。所謂應該吐但不能吐的,就是這種情況。
然而,也有不能吐但又不得不吐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病人脈象滑大,胸膈有痰積聚,胃脘積食,不吐就無法清除。可以使用瓜蒂散和桔紅淡鹽湯,痰可以用二陳湯,用手指探入喉嚨把痰吐出來。體質極虛的人,可以用桔梗煎湯代替,這樣比較安全。我還有其他的治療方法。我曾經治療寒痰阻塞,厥逆昏沉的病人,經常使用半夏和桔紅各八錢,濃煎半杯,加入薑汁成一杯,反覆灌入,痰隨著藥物吐出來,就用布擦拭乾淨。一邊灌藥一邊吐痰,一邊吐痰一邊灌藥。
少頃,痰開藥下,其人即蘇,如此者甚眾。又嘗治風邪中臟將脫之症,其人張口痰鳴,聲如曳鋸,溲便自遺者,更難任治,皂角等藥切不可用,亦不暇用。因以大劑參、附、薑、夏、濃煎灌之,藥隨痰出,則拭之。隨灌隨吐,隨吐隨灌。久之,藥力下嚥,胸膈流通,參附大進,立至數兩,其人漸醒。
一月之間,參藥數斤,遂至平復,如此者,又眾。又嘗治風痰熱閉之症,以牛黃丸灌如前法;頸疽內攻,藥不得入者,以蘇藿香丸灌如前法;風熱不語者,以解語丹灌如前法;中暑不醒者,以消暑丸灌如前法;中惡不醒者,以前項桔半薑汁灌如前法;魔夢不醒者,以連須蔥白煎酒灌如前法;自縊不醒者,以肉桂三錢煎水灌如前法;喉閉喉風,以鮮杜牛膝搗汁、雄黃丸等灌如前法,俱獲全安,如此者又眾。更有牙關緊急,閉塞不通者,以搐鼻散吹鼻取嚏。
白話文:
不久,痰開藥下,那人便甦醒過來,像這樣的情況很多。又曾經治療風邪侵入臟腑,快要脫離生命危險的病症,病人張口痰鳴,聲音像拉鋸一樣,大小便失禁,更難以治療。皂角等藥物絕對不能用,也沒有時間用。於是用大量人參、附子、生薑、乾薑,濃煎灌下去,藥物隨著痰吐出來,就擦拭乾淨。一邊灌藥一邊吐,一邊吐一邊灌。時間長了,藥力順著喉嚨往下嚥,胸膈舒暢,人參附子大量服用,一次就用上好幾兩,病人漸漸清醒。
一個月內,服用的人參等藥物有好幾斤,最終恢復健康,像這樣的病人也很多。又曾經治療風痰熱閉的病症,用牛黃丸灌服,方法如前所述;頸部腫瘤內攻,藥物無法入口的,用蘇藿香丸灌服,方法如前所述;風熱不語的,用解語丹灌服,方法如前所述;中暑昏迷的,用消暑丸灌服,方法如前所述;中惡昏迷的,用前述的橘皮、半夏、生薑汁灌服,方法如前所述;夢魘昏迷的,用連鬚蔥白煎酒灌服,方法如前所述;自縊昏迷的,用肉桂三錢煎水灌服,方法如前所述;喉閉喉風的,用鮮杜牛膝搗汁、雄黃丸等灌服,方法如前所述,所有這些病人,都得到了痊癒,像這樣的病人也很多。還有牙關緊閉,嘴巴張不開的,用搐鼻散吹鼻,使其打噴嚏。
嚏出牙開,或痰或食,隨吐而出,其人遂蘇,如此者尤眾。蓋用藥隨藥取吐,不吐之吐,其意更深。此皆古人之成法,而予稍為變通者也。昔仲景治胸痛不能食,按之反有涎吐,下利日數十行,吐之則利止,是以吐痰止利也。丹溪治孕婦轉脬(脬,音pāo,膀胱。),小便不通,用補中益氣湯,隨服而探吐之,往往有驗,是以吐法通小便也。
華佗以醋蒜吐蛇;河間以狗油、雄黃、同瓜蒂以吐蟲而通膈;丹溪又以韮汁去瘀血,以治前症。由此觀之,症在危險之際,古人恒以通劑,盡其神化莫測之用。
白話文:
打噴嚏時牙齒會張開,可能是痰或食物,隨著噴嚏一起吐出來,病人就會恢復健康,這種情況很多。這是因為用藥時,隨藥物而引發嘔吐,即使原本不打算引發嘔吐,也包含了更深層的用意。這些都是古代醫生的成規做法,而我則略微加以變通。以前張仲景治療胸痛不能吃飯的病人,按壓腹部反而有唾液吐出,並且一天拉肚子幾十次,用嘔吐的方式治療,拉肚子就停止了,所以是利用嘔吐止瀉。朱丹溪治療懷孕婦女膀胱脹痛、小便不通,用補中益氣湯,一邊服藥一邊用手指刺激喉嚨引發嘔吐,往往有效,所以是利用嘔吐的方法來通暢小便。
華佗用醋和蒜來引發嘔吐,治療蛇毒;張仲景用狗油、雄黃和瓜蒂來引發嘔吐,治療蟲積和胸膈不通;朱丹溪又用韭菜汁來去除瘀血,治療以往的病症。由此可見,當病人病情危急時,古代醫生經常使用通用的藥方,發揮出藥物神奇莫測的作用。
況於顯然易見者乎則甚矣。吐法之宜講也。
近世醫者每將此法置之高閣,亦似汗下之外並無吐法,以致病中常有自吐自嘔而為順症者,見者驚,聞者駭。醫家亦不論虛實,而亟亟止之,反成壞病,害人多矣。
籲,可不畏哉?
白話文:
這件事顯而易見,吐法理應重視。
近來醫生們常把吐法放在一旁,好像除了汗法之外就沒有吐法了,以至於病人常常會自然地吐出或嘔吐,這其實是正常的反應,但看到的人卻驚慌,聽到的人也害怕。醫生們也不管病人是虛是實,就急急忙忙地阻止,反而加重病情,害了不少人。
哎,難道不應該小心謹慎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