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3)
醫學集成卷一 (3)
1. 先天解說
兩腎為先天之本,坎(☵)離(☲)寓焉。坎居左腎,坎中滿,坎為中男,上下二爻為坤陰,中一爻為乾陽,坎為水即先天真水,中一爻為陽,即先天真陽,陰中有陽,水中有火是也。離居右腎,離中虛,離為中女,上下二爻為乾陽,中一爻為坤陰,離為火即先天真火,中一爻為陰即先天真陰。陽中有陰,火中有水是也。
修煉家謂龍從火裏出,虎向水邊生,此也。
白話文:
這段文字的大意如下:
「兩個腎臟被視為人體的先天根本,其中蘊含著水火相濟的原理。左側的腎臟象徵坎卦,坎卦中心為實,代表男性,其上下的兩個爻象徵陰性,而中間的一爻為陽性,因此坎卦代表水,也就是人體內的先天真水,其中的陽爻象徵先天真陽,顯示在陰中藏有陽性,水中藏有火的特性。
右側的腎臟象徵離卦,離卦中心為空,代表女性,其上下的兩個爻象徵陽性,而中間的一爻為陰性,因此離卦代表火,也就是人體內的先天真火,其中的陰爻象徵先天真陰,顯示在陽中藏有陰性,火中藏有水的特性。
道家養生者常提到『龍從火裡出,虎向水邊生』,正是說明這種水火相濟、陰陽互藏的道理。」
2. 後天解說
後天脾胃,氣血也,戊己也。戊為陽土,己為陰土,《捷徑》云:刀圭足以延壽考。係道家隱語,戊字一丿,即刀字這一丿也。己字一𠃌,即刀字這一𠃌也,合而為刀。圭字兩重土,即戊土己土也,合而為圭,故曰刀圭。
白話文:
【後天解說】 後天的脾胃是負責氣血運作的地方,與五行中的戊己土相對應。其中,戊象徵陽性的土,己則代表陰性的土。在《捷徑》這本書裡提到,只要掌握好「刀圭」的平衡,就能夠延年益壽。「刀圭」其實是道家的隱晦用語,戊字上面的那一劃,正好就像是刀字的上半部;己字下面的那一勾,則對應著刀字的下半部,兩者合起來就是一個完整的「刀」字。而「圭」字由兩個「土」字組成,正好象徵著戊土和己土,合在一起就是「圭」字,因此才會有「刀圭」這個詞彙的出現。
3. 丹田解說
臍下寸半為氣海,一寸八分為丹田。淪淪渾渾,如露珠,如水泡,順則成人,逆則成仙。保合太和,長生不老。道家謂之嬰兒,佛家謂之舍利子,醫家謂之丹田。
白話文:
在肚臍下方約一寸半的地方,我們稱它爲氣海;而在下方約一寸八分之處,則被稱爲丹田。這裏的能量如同露珠或水泡,渾然一體,若能順其自然則可健康成人,反之,若能逆向修煉,則有可能達到成仙的境界。保持這種和諧狀態,就能長生不老。在道家的觀念中,這被比喻爲嬰兒般的純真狀態,在佛家,這被視爲舍利子,而在醫學上,我們則稱之爲丹田。
4. 五行生克
金、木、水、火、土為五行,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為五行相生。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為五行相克。
白話文:
五行包含了金、木、水、火、土五種元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生成的關係,也就是金能生成水,水能生成木,木能生成火,火能生成土,而土則能生成金,這稱為五行相生。另外,它們之間也存在著剋制的關係,即金能剋制木,木能剋制土,土能剋制水,水能剋制火,而火則能剋制金,這被稱為五行相剋。
5. 五臟六腑
心、肝、脾、肺、腎,為五臟。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三焦為六腑。
合心包絡為十二經。
白話文:
人體中的心、肝、脾、肺、腎,這五個器官被稱為五臟。而膽、胃、小腸、大腸、膀胱以及三焦,這些則被歸類為六腑。
心包絡與上述的五臟六腑合在一起,共同構成了人體的十二條主要經脈。
6. 臟腑表裏
心與小腸為表裏,心包絡與三焦為表裏,肝與膽為表裏,脾與胃為表裏,肺與大腸為表裏,腎與膀胱為表裏。
白話文:
「心臟和小腸是相表裡的,心包和三焦是相表裡的,肝臟和膽囊是相表裡的,脾臟和胃是相表裡的,肺臟和大腸是相表裡的,腎臟和膀胱是相表裡的。」在這裡,「相表裡」的意思是指這些臟器和腑器在中醫理論中相互對應,功能上相互影響。
7. 臟腑所屬
心與小腸屬火,心為丁火,小腸為丙火;肝與膽屬木,肝為乙木,膽為甲木;脾與胃屬土,脾為己土,胃為戊土;肺與大腸屬金,肺為辛金,大腸為庚金;腎與膀胱屬水,腎為癸水,膀胱為壬水。
白話文:
在中醫學理論中,認為心臟和小腸都屬於火的性質,其中心臟象徵的是丁火,小腸則是丙火;肝臟和膽囊則屬於木的性質,肝臟象徵乙木,膽囊代表甲木;脾臟和胃部屬於土的性質,脾臟象徵己土,胃部則是戊土;肺臟和大腸屬於金的性質,肺臟象徵辛金,大腸則是庚金;腎臟和膀胱屬於水的性質,腎臟象徵癸水,膀胱則是壬水。
8. 足六經辨
太陽膀胱,陽明胃,少陽膽,太陰脾,少陰腎,厥陰肝。
白話文:
在人體的足部有六條與臟腑相連的經絡:太陽經與膀胱相連,陽明經與胃相連,少陽經與膽相連,太陰經與脾相連,少陰經與腎相連,厥陰經則與肝相連。
9. 手六經辨
太陽小腸,陽明大腸,少陽三焦,太陰肺,少陰心,厥陰心包絡。
白話文:
在手部的六條經脈分別是:太陽經連接小腸,陽明經連接大腸,少陽經連接三焦,太陰經連接肺臟,少陰經連接心臟,厥陰經則連接到心包絡。
10. 十二經絡
手三陽,從手至頭;手三陰,從臟至手;足三陽,從頭至足,足三陰,從足至腹。太陽、少陰行身之後,陽明、太陰行身之前,少陽、厥陰行身之側。
足經脈長,遍絡四體,手經脈短,統在足經,故傷寒外感但言足經不言手經。
白話文:
[十二經絡],內容如下:手臂上的三個陽性經絡,其流向是由手到頭部;手臂上的三個陰性經絡,則由內臟連接到手;腿腳上的三個陽性經絡,流向是從頭部到腳;而腿腳上的三個陰性經絡,則由腳延伸至腹部。太陽和少陰經絡在身體的後方行走,陽明和太陰經絡則在身體前方,少陽和厥陰經絡在身體的兩側。
腿部的經絡較長,遍佈全身四肢;而手臂的經絡較短,其功能主要依附於腿部的經絡。因此,當我們討論感冒或外部感染對經絡的影響時,通常只提及腿部的經絡,而略過手臂的經絡。
11. 寸關尺解
以掌後高骨為關,從關至魚際,得一寸,以寸名;從關至尺澤,得一尺,以尺名。以關為間隔,尺寸不得混而為一家,合寸關尺為三部。
白話文:
[寸關尺解]
將手掌後方的突出骨頭定位為「關」,從「關」到手掌的魚際部位,這段距離定義為一寸,因此命名為「寸」;而從「關」到手臂的尺澤穴,這段距離定義為一尺,因此命名為「尺」。以「關」作為分界,「寸」和「尺」兩者不能混淆在一起,我們將「寸」、「關」和「尺」三個部分合起來,就成為了中醫脈診中的「三部」。
12. 六部脈解
六部脈,候以寸關尺。左寸以候心,左關以候肝,左尺以候腎,右寸以候肺,右關以候脾,右尺以候命門。六部各有所屬,究之精於六脈,分而不分,不分而分,斯得訣矣。
白話文:
在診斷時,我們使用寸、關、尺這六個部位來察看病人的脈象。左側的寸脈對應心臟的狀況,左側的關脈反映肝臟的情況,左側的尺脈則顯示腎臟的健康;右側的寸脈與肺部相關,右側的關脈則反映脾胃的狀況,右側的尺脈用來判斷命門的健康。這六個部位各自對應人體的不同器官,但實際上他們之間又是相互聯繫的。若能深入研究脈象,理解其間的聯繫和區別,就能掌握其中的奧祕。
13. 脈定至數
診脈之初,先平自己呼吸,以己之呼吸,定他人之呼吸。人之臟腑不可見,於脈息見之。脈來四至為緩,即平人無病之脈。拋去此部,又考他部,從六部中考其太過不及,斯有權衡。權衡者,先看人之強弱,後考脈之虛實。千病萬病,總不出陰陽表裏虛實六字。再從六字細心探討,則權衡定矣。
白話文:
在開始診斷脈搏時,首先要讓自己的呼吸平穩,用自己的呼吸節奏來判斷別人的呼吸節奏。因為人的內臟無法直接看見,但我們能通過脈搏的跳動來瞭解其狀況。若脈搏每四次跳動為一次呼吸,這就是正常健康者的脈象。除去這種正常的脈象,再進一步檢查其他可能的異常。從六種主要的脈象中,判斷其是否超出正常範圍或不足,這樣就能做出合理的判斷。做出合理判斷的關鍵,首先看病人體質的強弱,然後再根據脈象判斷其虛實。無論多少種疾病,歸根結底都離不開陰、陽、表、裏、虛、實這六個字。再從這六個字深入研究,就能確定疾病的性質了。
14. 脈定權衡
脈以緩字為權衡,緩字探得熟,能識諸症。探得浮沉遲數四大脈真處,則知緩字外即是病,或浮或沉或遲或數,不必盡具。探得緩字在某部,即知某部無病,從病脈治之權衡得矣。
白話文:
在診斷病情時,'緩'這個脈象是判斷病情輕重的標準。若能熟悉掌握'緩'脈的特徵,就能辨識出各種病症。當能準確地探測到浮、沉、遲、數這四大基本脈象的真實狀態,就明白除了'緩'脈之外的脈象都是疾病表現,可能是浮脈、沉脈、遲脈或數脈,不一定四種都出現。如果在某個部位能探測到'緩'脈,就表示該部位沒有疾病。因此,我們可以根據異常的脈象來治療疾病,這樣就能恰當地使用'緩'脈作為判斷病情的標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