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4)

回本書目錄

醫學集成卷一 (4)

1. 聞聲知虛實

聞者,聞其聲音,即知病之虛實生死也。

外感之證,在表者,其聲壯厲,當參浮脈主治第二條按四時散之,此開門逐賊法也。

聲音懶怯而微,當補而兼散。氣虛,補陰益氣煎;血虛,歸柴飲;陰虛,一柴胡飲;陽虛,理陰煎加減。此養正除邪、云蒸雨化法也。

腹脹膈塞,喘急痰壅,聲壯而促,此邪正俱實,須分輕重治之。脹滿,和胃飲;膈塞,神香散;喘急,蘇子降氣湯;痰壅,二陳湯,此從治法也。

若證雖有餘,其聲微短,邪氣實而正氣虛也,治宜求本。脹滿膈塞,理中湯,理陰煎;喘急痰壅,貞元飲,金水六君煎,兼服腎氣丸,此逆治法也。

至於內傷勞損,頭目眩暈,及困憊垂危等證,其聲前重而後微者,虛在腎,而精不化氣也,當補腎。陽虛寒盛,右歸飲,右歸丸;陰虛熱盛,左歸飲,左歸丸,補精以化氣。

其聲初微而終顯者,虛在肺而氣不生精也,當補肺,四君、六君、十全等湯,補氣以生精。

若聲前後顯,然中獨微者,虛在脾,補中湯、壽脾煎、速救中氣,使上以化氣、下以生精。

至以聲決生死,尤屬易知。如發言初微而終復者生,始微而終絕者死;言一句而相連者生,一字一斷者死;聲微而清長者生,聲壯而類禽畜者死。

白話文:

[聽聲音辨病情]

透過聽一個人的聲音,我們可以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甚至判斷生命狀態。

若是因外界感染導致的病症,如果病在身體表面,他們的聲音會顯得強壯且尖銳。應參考浮脈主治第二條,根據四季特性使用散藥,這就是所謂的「開門驅逐入侵者」方法。

如果聲音聽起來無力且細微,則應輔以滋補並兼用散藥。若是氣虛,可用補陰益氣煎;血虛,則用歸柴飲;陰虛,則用一柴胡飲;陽虛,則用理陰煎,酌量增減。這就是「滋養正氣、除去邪氣」的方法。

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痰多,聲音粗重且急促,這是邪氣與正氣都處於旺盛狀態,需要根據嚴重程度來治療。脹滿,用和胃飲;膈塞,用神香散;呼吸困難,用蘇子降氣湯;痰多,用二陳湯,這就是「順應治療」的方法。

如果病狀雖然嚴重,但聲音卻微弱且短促,這是邪氣旺盛但正氣虛弱,治療時應從根本入手。脹滿膈塞,用理中湯、理陰煎;呼吸困難、痰多,用貞元飲、金水六君煎,同時服用腎氣丸,這就是「逆向治療」的方法。

對於內傷勞損、頭昏眼花、疲倦不堪等病狀,如果聲音開始強烈但後面漸弱,表示腎虛,無法將精轉化為氣,應補腎。若是陽虛寒重,用右歸飲、右歸丸;陰虛熱重,用左歸飲、左歸丸,以補精來轉化氣。

如果聲音開始微弱但最後變得明顯,表示肺虛,氣無法生成精,應補肺,可用四君、六君、十全等湯,以補氣來生成精。

如果聲音開始和結束都清楚,但中間卻微弱,表示脾虛,可用補中湯、壽脾煎、速救中氣,讓上部能轉化氣,下部能生成精。

至於從聲音判斷生死,更是容易理解。如果說話聲音開始微弱但後來恢復,表示還有生命力;如果開始微弱到最後完全消失,則表示死亡。如果說話時字句連貫,表示還有生命力;如果每說一個字就停頓,則表示死亡。如果聲音雖微弱但清晰且延長,表示還有生命力;如果聲音粗壯且類似禽獸,則表示死亡。

2. 問證知標本

一問寒熱先後,即知寒熱真假也。如寒在先、熱在後,仍欲飲熱,則知水極似火,格陽於外,真寒假熱,是寒為本,熱為標也,右歸飲加澤瀉涼服,則寒熱均退矣。如熱在先寒在後,酷好飲冷,則知火極似水,格陰於外,真熱假寒,是熱為本,寒為標也。一陰煎加減,斯寒熱悉除矣。

一問寒熱有朝暮,以辨陰陽之虛實也。如朝不寒而夜寒,新病者,陰邪勝也。陰逢陰旺,所以夜急,理陰煎加麻黃以溫其寒。久病者,陽虛也,陽得陽助,所以朝輕,其證必兼四肢厥冷、臍腹寒痛,治宜八味丸培陽。若夜不熱而朝熱,暴病者,陽邪勝也。陽逢陽旺,所以晝甚,一柴胡飲加減以散其熱。

久病者,陰虛也,陰遇陰扶,所以夜寧,其證必兼喘嗽煩躁,遺淋失血,治宜六味丸滋陰。

一問寒熱有止作否。如止作無時,則知元氣大虛、正不勝邪,宜八珍、十全,峻補氣血,左歸右歸,力培陰陽。

一問寒熱初起,內無積滯便結,外有六經形證,此傷寒之寒熱也,當閱傷寒門,並浮脈主治第二條。又或表證悉具,身無痛楚,此食積之寒熱也,當閱浮脈主治第三條。

二問汗,問有汗無汗也。夫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人所共知也。若寒從中生,陰為陽拂,脈沉疾,頭身痛,此寒凝於中,未及於表,或見汗出,皆浮陽蒸化之汗,非實邪汗也,所以汗出而寒熱不解,是豈有汗者盡為表虛乎?宜理陰煎,大加麻黃溫中解表,汗從陰達,邪自散矣。又如外感風寒,屢經發汗,汗竟不出,非表實也,乃裏虛也。

血虛熱渴,歸柴飲加葛根;無熱渴,理陰煎加麻黃;氣虛兼寒,大溫中飲補散兼施,隨汗隨愈。至大汗如雨,氣血脫也,八珍湯,去川芎、倍參、歸、朮。如夢醒俱汗,自汗也;夢有汗,醒無汗,盜汗也,均以一陰煎加山藥、棗皮(棗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天目籽、藥棗,屬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當歸、棗仁、五味補之斂之。

如血從毛孔出,血汗也,乃血為火逼,當歸六黃湯極效。

三問頭痛,問其新久及朝夕止作也。如暴病頭痛,竟無休息,外感頭痛也,宜用辛散。止作有時,內傷頭痛也,當辨陰陽。朝痛夜止,陰虛也,治宜滋陰;夜痛朝止,陽虛也,治宜培陽。至痰厥偏正頭風,當於頭痛門參治。

三問身痛,(身痛)之病有三:如暴病身痛,兼頭痛發熱,此風寒襲於經絡,當按四時審虛實散之。如無別病,而獨言身痛,此血不營經也,獨歸酒兼服大營煎加附子。如遇陰雨而痛,此濕痛也,五苓散加蒼朮、羌活、芎、歸。

四問二便,如大便溏泄,小便清長,但脈微弱,即見脹滿,慎勿攻伐,惟以溫補脾腎為主,理脾滌飲加故紙、胡巴。如大便閉結,小水短赤,證見諸火諸脹,而六脈洪弦火,加減一陰煎,脹大和中飲。

五問飲食好惡多寡,及化與不化也。初病好冷惡熱,此熱邪在裏,法當清利。純好熱飲,此寒邪在裏,法當溫中。善食不化、胃強脾弱也,壽脾煎;知饑而食不下,脾強胃弱也,溫胃飲;善食易饑,脾熱也,一陰煎倍白芍;惡食兼脹,食積也,平胃散或枳朮丸。

六問胸寬與不寬,即知氣化與不化也。如雜證初起,胸膈脹痛,肝鬱氣結也,舒肝飲。久病者,理陰煎加茯苓、白芥。若傷寒汗下後,四肢熱減,惟胸熱如火,元麥飲或陷胸湯。如熱而兼脹,大便仍結,大柴胡湯。至久病胸膈不寬,必因脾虛不能化氣,理脾滌飲。凡治諸證,方中必兼理脾,脾健則氣化,氣化則胸自寬矣。

七問耳聾。如初傷風寒而聾,寒在少陽經也,小柴胡湯。如無病而聾,氣閉竅也,六鬱湯加歸、芍、柴、辛、菖蒲。至久病耳聾,必屬腎虛。陰虛,左歸丸;陽虛,右歸丸,俱兼服聰明益氣湯。凡諸病兼耳聾,隨治漸聞者順。若不全應,或絕無聞,此精脫之症,不可救矣。

八問渴與不渴,即知裏證之寒熱也。凡大渴恣飲冷水,而又腹堅便結,脈實氣壯,此陽證也,當大涼大下。若口渴仍喜熱飲,此中寒津竭也,法當溫中加生津藥。如渴不欲飲,此真陰虧而津液涸,乃口乾,非渴也,六味湯、左歸飲以壯水。亦有真陰虛而陽邪盛,口亦乾渴炎燥,右歸飲加人參、澤瀉,涼服。或間進冷水,此引火歸元,從陰引陽之法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