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2)

回本書目錄

醫學集成卷一 (2)

1. 陰虛證論

陰虛者,水虧其源。如口渴咽焦,引水自救;或躁擾狂越,欲臥泥中;或五心煩熱而消癉骨蒸;或二便秘結,而溺如漿汁;或吐血衄血,咳嗽遺精;或斑黃無汗者,由津液之枯涸;或中風瘛疭(「瘛疭」:筋脈痙攣。)者,以精血之敗傷,凡此皆無根之焰。有因火不歸源,皆陰不足以配陽,病在陰中之水也。

王太僕云:「寒之不寒,是無水也。無水者,壯水之主,以制陽光,如六味左歸飲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陰虛證討論】

陰虛的情況,就好比體內的水分不足,失去了根本的來源。例如,可能出現口乾舌燥、喉嚨疼痛,身體自然會想要喝水來補充;有的人會表現出焦躁不安,甚至想躺在泥土中以求涼快;或者手掌腳掌心和胸口感覺到熱烘烘的,伴隨著體重下降和潮熱出汗;亦或是大小便困難,尿液濃稠像漿汁;也可能出現吐血、鼻血,以及咳嗽、早洩等症狀;有的皮膚出現黃疸卻不出汗,這是因為體內的津液已經乾涸;有的人出現中風,肌肉抽搐,這是因為精血受損,所有這些症狀,都是因為體內的陰氣不足,無法與陽氣平衡,問題出在體內的水份上。

古醫學家王太僕曾說:「該冷卻的地方不能冷卻,就是因為缺乏陰性的水份。對於這種缺水的狀況,我們要增強體內的水份,以此來抑制過盛的陽性,像是使用六味地黃丸、左歸飲等藥物,就是為了達到這個目的。」

2. 陽虛證論

陽虛者,火衰其本。火虧於下,則陽衰於上。或神氣昏沉,或動履困倦,或頭目眩暈而七竅偏廢,咽喉哽噎而嘔惡氣短,皆上焦之陽虛也。有飲食不化而吞酸反胃,痞滿膈塞而水泛為痰,皆中焦之陽虛也。有清濁不分而腸鳴滑泄,陽痿精寒而臍腹多痛,皆下焦之陽虛也。

又或畏寒灑灑,火臟之陽虛,不能禦寒也;肌肉鼓脹,土臟之陽虛,不能制水也;拘攣痛痹,木臟之陽虛,不能營筋也;寒嗽虛喘,身涼自汗,金臟之陽虛,不能保肺也;精遺血泄,二便失禁,腰脊如折,筋疼骨痛,水臟之陽虛,精髓內竭也。凡此皆陽虛之證也。王太僕云:「熱之不熱,是無火也,無火者,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如八味右歸飲丸之類是也。」

白話文:

陽虛,就是身體的火氣減弱了。如果身體下方的火氣不足,那麼上方的陽氣就會衰弱。可能會出現精神疲憊、容易感到疲倦,或是頭昏眼花、耳鳴等七竅功能不全的情況,這都是因為上焦的陽氣不足。有些人可能消化不良、胃酸過多,或是胸悶、脹氣、產生痰液,這都是中焦的陽氣不足所致。還有人可能排泄混亂、大便稀軟,或是性功能衰退、腹部疼痛,這些都是下焦的陽氣不足造成的。

此外,如果身體怕冷、寒顫,這是因為心臟的陽氣不足,無法抵禦寒冷;如果肌肉浮腫,這是因為脾臟的陽氣不足,無法控制水分;如果肌肉痙攣、關節疼痛,這是因為肝臟的陽氣不足,無法滋養筋絡;如果咳嗽寒涼、呼吸困難、身體冰冷、自發出汗,這是因為肺臟的陽氣不足,無法保護肺部;如果精液流失、尿失禁、腰背劇痛、骨頭疼痛,這是因為腎臟的陽氣不足,導致體內精華枯竭。以上這些都是陽虛的症狀。

王太僕說:「身體不暖和,就是沒有足夠的火氣,對於這種情況,應該補充火源,消除陰影,例如使用八味右歸飲丸這類的藥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