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44)
(44)
1. 灸急驚風穴道
印堂、百會、人中、中衝、大敦、太衝
白話文:
在治療突然發生的抽搐或昏厥(急驚風)時,可以考慮使用以下的穴位進行針灸治療:額頭正中央的印堂穴、頭頂的百會穴、人中穴位於鼻子下嘴脣上的人中處、中衝穴在手中指的末端、大敦穴位於足大趾外側的趾甲角旁邊、以及太衝穴在足背第一和第二蹠骨間的凹陷處。
2. 灸慢驚風穴道
百會、上星、人中、脾俞、大敦、列缺
白話文:
對於治療慢性的驚風症狀,可以使用的針灸穴位包括頭頂的百會穴、上星穴、人臉上的中穴、背部的脾俞穴、腳大拇指側的大敦穴以及手腕上的列缺穴。
3. 痘證
清臣曰:痘乃胎毒,有寒有熱,有實有虛,不可偏執為虛寒而純用溫補;也不可偏執為實熱而純用寒涼,總宜按證立方,乃可無誤。
初起發熱,人參敗毒散酌加荊、防。
毒火太盛,歸宗湯:大黃、生地、赤芍、山楂、青皮、木通、大力、荊芥、燈心。
已出復隱,蘇解散:羌活、防風、荊芥、前胡、蘇葉、葛根、升麻、川芎、木通、大力、桔梗、甘草、芫荽。
驚搐發狂,羌活湯:羌活、防風、當歸、川芎、炒梔、薄荷、膽草、甘草、燈心。
痘多成片,歸宗湯上。
頂平不起,三豆飲:黃豆、綠豆、赤小豆加參、耆、歸、朮。
灰陷白陷,參歸鹿茸湯:人參、黃耆、當歸、鹿茸、炙草、糯米。
紫陷黑陷,歸宗湯上。
紫黑無漿,歸宗湯加歸尾、紅花、紫草、犀角、黃連、甲珠、地丁。
空殼無漿,內托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防風、白芷、肉桂、炙草、糯米。
皮薄漿清,參歸鹿茸湯。
寒戰咬牙,桂、附理陰煎加參、耆、丁香、生薑。
當靨不靨(音yè,面頰上的微渦),回漿飲:黃耆、人參、焦朮、茯苓、首烏、白芍、炙草、生薑。
痘爛不靨,黃連解毒湯加連翹、大力、苦參、升麻、蟬蛻、木通、甜酒。
痘子落眼,黃丹、冰片研末,左吹右耳,右吹左耳。
痘子抓爛,黃豆黑豆殼,燒存性,加人中白,研末,麻油調搽,愈無疤。
余毒成癰,化毒丹:生地、當歸、赤芍、荊芥、防風、大力、連翹、黃芩、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保嬰稀痘方:銀花、紅花、桃仁、荊芥各一錢,生地、赤芍、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此藥八味,用水二杯,煎至一杯,盡一日,令小兒服完,次日出痘,三日收功,不灌膿,不結痂,只見些須紅點。先以小兒臍帶瓦上焙乾,研末,同煎。此方在半月內服之神驗,過十八日則不驗矣。
種牛痘法:於兩臂中消濼、清冷淵二穴上下交連處,銀針刺破,種牛痘於膚內,隨即灌水成漿,結痂後,不再出,屢試不誤。
白話文:
清臣說:痘疹是來自母體的胎毒,有寒有熱,有實有虛,不能片面地認為是虛寒而單純使用溫補藥物;也不能片面地認為是實熱而單純使用寒涼藥物,應該根據具體病情來開立處方,這樣才能避免錯誤。
痘疹剛開始發熱時,可以使用人參敗毒散酌情加上荊芥、防風。
若毒火太旺盛,可用歸宗湯:大黃、生地、赤芍、山楂、青皮、木通、大力、荊芥、燈心。
如果已經發出又隱匿下去,可以使用蘇解散:羌活、防風、荊芥、前胡、蘇葉、葛根、升麻、川芎、木通、大力、桔梗、甘草、芫荽。
若是出現抽搐發狂的症狀,可以用羌活湯:羌活、防風、當歸、川芎、炒梔、薄荷、膽草、甘草、燈心。
若是痘疹成片,歸宗湯適用。
若是痘疹頂部平不起,可以使用三豆飲:黃豆、綠豆、赤小豆,再加入人參、黃耆、當歸、白朮。
若是痘疹陷下去且呈灰色或白色,可以使用參歸鹿茸湯:人參、黃耆、當歸、鹿茸、炙草、糯米。
若是痘疹陷下去且呈紫色或黑色,歸宗湯同樣適用。
若是痘疹呈紫色黑色且無漿液,歸宗湯加上歸尾、紅花、紫草、犀角、黃連、甲珠、地丁。
若是痘疹呈空殼無漿液,可以使用內託散:黃耆、人參、當歸、川芎、防風、白芷、肉桂、炙草、糯米。
若是痘疹皮薄漿清,參歸鹿茸湯適用。
若是出現寒戰咬牙的情況,可以使用桂、附理陰煎加上人參、黃耆、丁香、生薑。
若是痘疹不出在應有的位置,可以使用回漿飲:黃耆、人參、焦朮、茯苓、首烏、白芍、炙草、生薑。
若是痘疹破爛不出在應有的位置,可以使用黃連解毒湯加上連翹、大力、苦參、升麻、蟬蛻、木通、甜酒。
若是痘疹落入眼睛,可以將黃丹、冰片研成粉末,向左眼吹入右耳,向右眼吹入左耳。
若是痘疹被抓破,可以將黃豆、黑豆殼燒成灰,加上人中白,研成粉末,用麻油調和塗抹,痘疹癒合後不會留下疤痕。
若是餘毒形成膿腫,可以使用化毒丹:生地、當歸、赤芍、荊芥、防風、大力、連翹、黃芩、犀角、薄荷、桔梗、甘草。
保護嬰兒稀少痘疹的配方:銀花、紅花、桃仁、荊芥各一錢,生地、赤芍、當歸各二錢,甘草五分,這八味藥,用水兩杯,煎至一杯,讓小孩在一天內喝完,第二天痘疹就會出現,第三天就能看到效果,不會化膿,不會結痂,只會出現一些紅點。先將小孩的臍帶在瓦上烤乾,研成粉末,與藥一起煎煮。這個配方在小孩出生半個月內使用非常有效,超過十八天就不靈了。
接種牛痘的方法:在雙臂的中消濼、清冷淵兩個穴位上下交連處,用銀針刺破皮膚,將牛痘接種到皮膚內,隨後會形成漿液,結痂後,就不會再長痘疹,多次嘗試都沒有問題。
4. 麻疹
清臣曰:凡人咳嗽噴嚏,面腫腮赤,眼淚鼻涕,呵欠悶煩,乍涼乍熱,手足稍冷,噁心嘔吐,即為麻疹之候。主治之法,初宜解散,次宜養陰清火,始終忌用燥藥。
時令溫暖,荊、防、連翹、大力、石膏、知母、枳殼、木通、薄荷、桔梗、甘草。
時令暄熱,黃連解毒湯加荊、防、膏、知、元參、大青、桔梗、甘草。
時暖時寒,加減葛根湯:葛根、荊芥、防風、羌活、柴胡、前胡、大力、沙參、白芍、桔梗、甘草。
時令大寒,加減麻黃湯: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大力、沙參、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薑。
毒盛難出,黃連解毒湯加石膏、連翹、大力、麻黃、蟬蛻、炒軍。
已出復沒,解毒湯:荊芥、防風、黃芩、黃連、連翹、大力、犀角、薄荷、大青、人中黃、燈心、蘆根。
色紅,人參白虎湯加連翹、大力、骨皮。
色白,養榮湯: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甘草、甜酒。
色紫色黑,大青湯:大青、石膏、知母、元參、炒梔、木通、桔梗、人中黃。
麻兼疫癘,人參白虎湯,加芩、連、梔、力、連翹、紅花、桔梗、竹心。
麻後咳嗽,清金散:沙參、赤苓、石膏、知母、麥冬、元參、黃芩、炒梔、骨皮、杏仁、瓜蔞、大力、桔梗、竹心。
通用,清金一貫飲:黃芩五錢,前胡三錢,荊芥錢半,炒芍、青皮、大力、淮通、桔梗各二錢,甘草六分。寒閉加麻黃;便閉加大黃;血熱加生地;口渴加石膏;氣喘加桑皮、杏仁;日久不散加生地、丹參、元參、蟬蛻。
白話文:
清臣說道:一個人如果出現咳嗽、打噴嚏、臉部浮腫、腮幫子泛紅、眼淚與鼻涕直流、哈欠連連、感到悶熱煩躁、忽冷忽熱、手腳微冷、噁心欲吐等症狀,這就是麻疹的徵兆。治療麻疹的原則,初期應先發散病邪,接著要滋養陰液、清除火氣,全程都應避免使用燥熱性的藥物。
在溫暖的季節,可用的藥材有荊芥、防風、連翹、大力子、石膏、知母、枳殼、木通、薄荷、桔梗、甘草。
若天氣炎熱,則可以黃連解毒湯為基礎,再加入荊芥、防風、石膏、知母、玄參、板藍根、桔梗、甘草。
天氣時暖時寒,則需調配葛根湯,包含葛根、荊芥、防風、羌活、柴胡、前胡、大力子、沙參、白芍、桔梗、甘草。
在極度寒冷的季節,應調配加減麻黃湯,成分包括麻黃、桂枝、荊芥、防風、羌活、大力子、沙參、川芎、赤芍、桔梗、甘草、生薑。
若毒素過重,導致疹子難以發出,則可在黃連解毒湯中加入石膏、連翹、大力子、麻黃、蟬蛻、炒軍。
若疹子已發出,但又突然隱退,可用解毒湯,配方為荊芥、防風、黃芩、黃連、連翹、大力子、犀角、薄荷、板藍根、人中黃、燈心、蘆根。
若疹子顏色偏紅,可用人參白虎湯,再加入連翹、大力子、地骨皮。
若疹子顏色偏白,可用養榮湯,成分有人參、當歸、川芎、赤芍、紅花、甘草、甜酒。
若疹子呈現紫黑色,可用大青湯,配方為大青、石膏、知母、玄參、炒梔、木通、桔梗、人中黃。
若是麻疹與瘟疫同時發生,可用加味人參白虎湯,加入黃芩、黃連、梔子、大力子、連翹、紅花、桔梗、竹心。
麻疹後期若持續咳嗽,可用清金散,成分為沙參、赤苓、石膏、知母、麥冬、玄參、黃芩、炒梔、地骨皮、杏仁、栝樓、大力子、桔梗、竹心。
以上各種情況皆可使用清金一貫飲,基本配方為黃芩五錢、前胡三錢、荊芥錢半、炒芍、青皮、大力子、淮通、桔梗各二錢、甘草六分。若天氣寒冷,可加入麻黃;若便祕,可加入大黃;若血熱,可加入生地;若口渴,可加入石膏;若呼吸困難,可加入桑皮、杏仁;若病情拖延不愈,可加入生地、丹參、玄參、蟬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