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15)

回本書目錄

(15)

1. 灸痞滿穴道

膻中、中脘、期門、章門、通谷、脾俞、三焦俞、少商、內關、湧泉

白話文:

胸部中央、胃部中央、肝臟左側、肝膽交接處、足太陰和足厥陰經交會處、脾臟後方、上腹部中央、肺經井穴、心包經原穴、手腕正中央。

2. 積聚

清臣曰:堅硬不移為積。積者,積累之謂,由漸而成者也。時有時無為聚,聚者,聚散之謂,作止不常者也。積多在血分,聚多在氣分。臨此證者,辨其有形無形,在血在氣,而治積治聚,胸中自有把握矣。

有形宜攻,加味百順丸:大黃二兩,桃仁一兩,紅花五錢,牙皂二錢,研末為丸,每服二三錢。或神保丸:木香、胡椒各一錢半,全蠍七個,巴豆十粒、去油,研末,為丸,麻子大,朱砂為衣,每柿蒂湯下七八丸。

白話文:

清臣說:「堅硬不移的病症稱為積。積,指的是積累的意思,是由逐漸累積而成的。時有時無的病症稱為聚,聚,指的是聚散的意思,發作和停止都不固定。積大多在血分,聚大多在氣分。遇到這種病症,要辨別它是有形還是無形,是在血分還是氣分,然後針對積和聚分別治療,心中自然就會有把握了。

有形者宜用攻堅之法,可服用加味百順丸:大黃二兩,桃仁一兩,紅花五錢,牙皂二錢,研成粉末,製成丸劑,每次服用二三錢。或者服用神保丸:木香、胡椒各一錢半,全蠍七個,巴豆十粒,去油,研成粉末,製成丸劑,麻子大小,用朱砂包衣,每次用柿蒂湯送服七八丸。」

無形宜散,加味神香散:砂仁、白蔻、枳實、丁香,研末,每薑湯下一二錢。或木香調氣散:木香、藿香、檀香、丁香、砂仁、白蔻、炙草。

不堪攻擊,止宜消導漸磨,和中丸:焦朮、枳實、厚朴、檳榔、陳皮、半夏、木香、炙草,薑汁為丸服。或藿砂枳朮丸加陳皮、半夏。

白話文:

無形之病應用藥物使其分散,可以使用加味神香散:砂仁、白蔻、枳實、丁香等藥材研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到兩錢,可以用生薑熬製的水送服。或者也可以使用木香調氣散:木香、藿香、檀香、丁香、砂仁、白蔻、炙草等藥材煎煮後服用。

如果病情較重不適合強烈攻伐,只能慢慢消化引導治療,可以使用和中丸:焦朮、枳實、厚朴、檳榔、陳皮、半夏、木香、炙草等藥材研磨成細粉,再加入生薑榨出的汁液混合攪拌均勻,做成小丸狀服用。或者也可以在藿砂枳朮丸中添加陳皮和半夏一起服用。

虛弱失調,只宜和中養胃。虛在脾胃,砂半理中湯;虛在肝腎,六味回陽飲加橘、半、砂仁、白蔻。

白話文:

身體虛弱且功能失調的情況下,只能透過調整內臟平衡及滋養胃部的方法來治療。如果脾胃虛弱,可以服用砂半理中湯;如果是肝腎虛弱,則可服用六味回陽飲並加入橘皮、半夏、砂仁以及白豆蔻等藥物。

3. 補遺

實證,大七氣湯:三稜、莪朮、青皮、陳皮、藿香、香附、益智、肉桂、桔梗、甘草、薑、棗。心胃痛加枳實、烏藥。或遇仙丹:黑醜、檳榔各二兩,大黃一兩,三稜、莪朮各五錢,木香二錢半,研末,皂角子煎湯,煮糊為丸,茶下。

白話文:

大七氣湯方劑說明:

實證:

大七氣湯由以下藥材組成:

  • 三稜
  • 莪朮
  • 青皮
  • 陳皮
  • 藿香
  • 香附
  • 益智
  • 肉桂
  • 桔梗
  • 甘草

加减:

若患者出現心胃疼痛,可加入枳實和烏藥。

其他方劑:

若上述方劑效果不佳,可使用遇仙丹方劑:

  • 黑醜
  • 檳榔 各二兩
  • 大黃 一兩
  • 三稜
  • 莪朮 各五錢
  • 木香 二錢半

將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末,以皂角子煎湯,煮至糊狀,製成丸劑,以茶水服用。

虛證,補中湯去升、柴,加苓、夏、枳、朴、山楂,或五味異功散加枳實、砂仁、白蔻、炮薑、藿香。

統治積聚,焦朮、當歸、半夏、枳實、厚朴、香附、陳皮、砂仁、木香、山楂、生薑。左,加川芎、桃仁、肉桂。右,加三稜、莪朮、青皮。肉積加肉果。面積加萊菔。痰積加海石、蔞霜、茯苓、檳榔。瘧後加柴胡、鱉甲。氣虛加人參。

白話文:

虛證:

虛證的治療,可用補中湯去升麻、柴胡,加入茯苓、澤瀉、枳實、厚朴、山楂,或者用五味異功散加枳實、砂仁、白蔻、炮薑、藿香。

治理積聚:

對於各種積聚,可用焦朮、當歸、半夏、枳實、厚朴、香附、陳皮、砂仁、木香、山楂、生薑。

  • 若為左側積聚,可再加入川芎、桃仁、肉桂。
  • 若為右側積聚,可再加入三稜、莪朮、青皮。
  • 若為肉積,可再加入肉果。
  • 若為面積,可再加入萊菔。
  • 若為痰積,可再加入海石、蔞霜、茯苓、檳榔。
  • 若為瘧疾之後的積聚,可再加入柴胡、鱉甲。
  • 若為氣虛所致的積聚,可再加入人參。

積聚難化,消痞膏:陀僧六兩,羌活、蓼花子各一兩,阿魏五錢,山甲三錢,用香油熬膏,攤布上,加麝香貼。內用蓼花子三錢,研末,燒酒泡二斤,常服兼治痞滿。

白話文:

如果身體積聚了難以消化的東西,可以用陀僧六兩、羌活、蓼花子各一兩、阿魏五錢、山甲三錢,以香油熬製成膏,攤在布上,再加麝香貼敷。同時,內服蓼花子三錢研末,用燒酒泡二斤,經常服用,也能治療痞滿。

4. 灸積聚穴道

積聚在上灸上脘、中脘、期門、章門積聚在下灸天樞、章門、腎俞、氣海、關元、中極、水道

白話文:

積聚是指身體內部有病邪聚集的症狀。如果積聚發生在上方(即胃部),可以使用艾灸治療穴位包括:上脘穴、中脘穴和期門穴;如果積聚發生在下方(如腎臟部位),則可選擇天樞穴、章門穴、腎俞穴、氣海穴、關元穴、中極穴以及水道穴進行艾灸治療。

5. 反胃

清臣曰:反胃之證,有隨食隨吐,有朝食暮吐。人以為病在胃也,而不知病在腎。腎水虛,不能潤喉,因喉燥而吐。腎火虛,不能溫脾,因脾寒而吐。凡治反胃,必先治腎,腎水相濟,則上可轉挽,下易運化。腎火薰蒸,則釜底有薪,水穀具熟,否則腎冷而脾益寒,胃不受食,必上湧而吐矣。

隨食隨吐,無水也。熟地半兩、棗皮一兩五錢、茯苓錢半、五味五分。或八仙長壽丸:熟地二兩、山藥一兩、棗皮、茯苓、麥冬各五錢、丹皮、澤瀉各三錢、五味二錢。

白話文:

清朝的官員說:反胃的症狀,有的是一吃就吐,有的是早上吃的東西到晚上才吐。人們以為病在胃,卻不知道病在腎臟。腎臟的精華不足,無法滋潤喉嚨,導致喉嚨乾燥而嘔吐。腎臟的火氣虛弱,無法溫暖脾胃,導致脾胃寒涼而嘔吐。凡是治療反胃,一定要先治療腎臟,腎精充足,則上焦可以轉運,下焦可以運化。腎臟的火氣蒸騰,就像釜底生薪,水穀才能熟透,否則腎臟寒冷,脾胃更加寒冷,胃無法接受食物,就會向上涌吐出來。

一吃就吐,是腎精不足,就像沒有水一樣。可以用熟地黃半兩、棗皮一兩五錢、茯苓錢半、五味子五分來調理。也可以用八仙長壽丸:熟地黃二兩、山藥一兩、棗皮、茯苓、麥冬各五錢、丹皮、澤瀉各三錢、五味子二錢。

朝食暮吐,無火也。熟地半兩、棗皮一兩、附子二錢半、肉桂、茯苓各錢半;或八味地黃湯,熟地二兩、棗皮一兩、山藥六錢、附子五錢、茯苓三錢、丹皮、澤瀉、肉桂各二錢。

白話文:

早上吃飯,晚上就吐,這是沒有胃火。可以用熟地半兩、棗皮一兩、附子二錢半、肉桂、茯苓各錢半;或用八味地黃湯,熟地二兩、棗皮一兩、山藥六錢、附子五錢、茯苓三錢、丹皮、澤瀉、肉桂各二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