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1)
(1)
1. 醫學集成卷二
白話文:
你所提供的文字內容並未直接附上需要翻譯的古文中醫文句,但既然你提到了「醫學集成卷二」以及「雙流清臣劉仕廉纂輯」,我將假設你需要的是相關於這本書內容的翻譯。
然而,因為你沒有提供具體的原文,我無法給出精確的翻譯。如果你能提供一些具體的段落或句子,我會更樂意幫你進行翻譯。
以上僅供參考,具體翻譯仍需根據具體原文進行。
2.
同邑馥垣李培鬱校正
白話文:
[由同縣的李培鬱,字馥垣,負責校對和修正。]
胞弟萬里劉仕鵬校閱
白話文:
[弟弟劉仕鵬在萬裏之遙的地方校對閱讀]
門人望之張文儼校錄
白話文:
「由我的學生望之和張文儼負責校對和記錄。」但由於您提供的句子較短且上下文不明,這只是基於字面意義的一種可能翻譯。如果該句處於特定的脈絡或有進一步的細節,其現代白話文的翻譯可能會有所不同。
門人子乾李仲元校刊
白話文:
[弟子李仲元,字子乾,負責校對並出版]
季男幼臣劉永鐘校字
白話文:
「這本書是由年輕的臣子,名叫劉永鐘的人負責校對文字。」不過,由於提供的古代文字內容非常有限,這裡的翻譯是基於一般理解,實際含義可能需根據更多上下文來確定。
3. 傷寒
清臣曰:傷寒係屬大證,治法多端,最難分辨。冬月為正傷寒,四時為感冒。人有虛實,中有淺深。風傷氣分,寒傷血分;傷風有汗,傷寒無汗。氣虛宜扶陽出表,血虛宜養陰出表。守定六經,無論合病,並病,見病立方,對證用藥,隨手可愈。
太陽經證,脈浮緊,頭痛項強,腰脊背痛,發熱惡寒。有汗為風傷衛,法主桂枝湯,以驅衛分之風,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無汗為寒傷營,法主麻黃湯,以發營分之寒,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風寒二方,氣虛加參、朮;血虛加歸、地;陽虛加薑、附。頭身痛,發熱惡寒,無汗煩躁,為風寒兩傷營衛,法主大青龍湯,營衛互治,風寒並驅,麻黃、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薑、大棗。有汗,去麻黃;不煩躁,去石膏。
太陽腑證,口渴溺閉,有蓄尿、蓄熱、蓄血、癃閉四證。蓄尿,五苓散:焦朮、茯苓、豬苓,澤瀉、肉桂。蓄熱,去桂,加滑石;蓄血,加生地、歸尾、紅花,小薊、萬年霜;癃閉,則月窄脹異常,愈下利,脹愈加,法主白蔻宣暢胸膈,砂仁、半夏醒脾開胃,肉桂化氣,桔梗開提,生薑升散,如壺蓋吃緊,揭起則出之意,使上焦得通,中樞得運,而後膀胱之氣一轉運而尿自出也。
陽明經證,脈浮洪,前額眼眶脹痛,鼻築流清涕,口乾不眠,發熱不惡寒,法主葛根湯,以解陽明之表:葛根、升麻、白芍、甘草。或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赤芍、黃芩、石膏、桔梗、甘草、薑、棗。無太陽證,去羌活;無少陽證,去柴胡;無汗惡寒,去黃芩,加麻黃;下利,減石膏;嘔吐,加半夏。
口燥心煩,汗出惡熱,渴欲飲冷,熱邪漸入陽明之裏,法主白虎湯以撤其熱,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陽明腑證,便閉譫語,口臭氣粗,身輕惡熱,熱邪已歸陽明之腑,法主小承氣湯,微蕩其實,略開其閉,大黃、枳實、厚朴。胃實腹滿,微發譫語,法主調胃承氣湯,以蕩其實而去其滿,大黃、芒硝、甘草。舌胎乾燥,噴熱如火,痞滿、堅實,狂譫無倫,法主大承氣湯,急驅其陽,以求其陰,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少陽經證,脈浮弦,頭痛在側,耳聾脇痛,寒熱往來,法主小柴胡湯,以解少陽之表,柴胡、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如先寒後熱,為陽不足,加桂枝、乾薑;先熱後寒,為陰不足,加當歸白芍。
少陽腑證,口苦、目眩、咽乾,法主黃芩,以瀉少陽裏熱,兼陽明發熱。口渴,清涼飲:生地、白芍、黃芩、柴胡、花粉、石膏、石斛、知母、甘草。痞滿,去生地,加枳實。
太陰寒證,脈沉遲,吐食,腹滿時痛,自利不渴,法主理中湯:人參、焦朮、炮薑、炙草,加半夏、砂仁。腹滿,去朮,加附子。或理脾滌飲:黃耆、焦朮、半夏、砂仁、白蔻、炮薑。
白話文:
傷寒
傷寒是一種嚴重的疾病,治療方法很多,最難區分。冬天的傷寒是正宗的傷寒,其他季節的則稱感冒。人體有虛實之分,病情也有輕重之別。風邪傷及肌表,寒邪傷及血脈;傷風有汗,傷寒無汗。氣虛的人要溫陽解表,血虛的人要滋陰解表。要掌握六經辨證的原則,不論是合病、並病,都要根據病情開方,對症用藥,就能很快治癒。
太陽經證候,脈象浮緊,頭痛、項強、腰脊背痛,發熱惡寒。有汗的是風邪傷及衛氣,用桂枝湯治療,以驅除衛分之風,藥物包括桂枝、白芍、甘草、生薑、大棗。無汗的是寒邪傷及營氣,用麻黃湯治療,以發散營分之寒,藥物包括麻黃、桂枝、杏仁、甘草。風寒兩證,氣虛者加人參、白朮;血虛者加當歸、生地黃;陽虛者加生薑、附子。頭身疼痛,發熱惡寒,無汗煩躁,是風寒兩邪傷及營衛,用大青龍湯治療,同時治療營衛,驅除風寒,藥物包括麻黃、桂枝、杏仁、石膏、甘草、生薑、大棗。如有汗,去掉麻黃;不煩躁,去掉石膏。
太陽腑證,口渴、小便不通,有尿瀦留、熱邪鬱積、血瘀、膀胱氣化不利四種情況。尿瀦留,用五苓散:豬苓、茯苓、澤瀉、白朮、肉桂。熱邪鬱積,去掉肉桂,加滑石;血瘀,加生地黃、當歸尾、紅花、小薊、紫草;膀胱氣化不利,則小腹脹痛異常,愈是排尿,脹痛愈加劇,用白蔻仁宣暢胸膈,砂仁、半夏醒脾開胃,肉桂化氣,桔梗開提,生薑升散,如同壺蓋卡住,揭開便能排出,使上焦通暢,中焦運化,然後膀胱之氣得以運行,小便就能通暢。
陽明經證,脈象浮洪,前額眼眶脹痛,鼻塞流清涕,口乾不眠,發熱不惡寒,用葛根湯治療,以解陽明表邪:葛根、升麻、白芍、甘草。或者用柴葛解肌湯:柴胡、葛根、羌活、白芷、赤芍、黃芩、石膏、桔梗、甘草、生薑、大棗。無太陽證候,去掉羌活;無少陽證候,去掉柴胡;無汗惡寒,去掉黃芩,加麻黃;大便溏瀉,減少石膏;嘔吐,加半夏。
口燥心煩,汗出惡熱,口渴欲飲冷水,熱邪漸入陽明裏證,用白虎湯治療以清熱,藥物包括石膏、知母、甘草、粳米。
陽明腑證,大便秘結、神志不清、口臭氣粗、身體輕微、惡熱,熱邪已入陽明腑證,用小承氣湯治療,輕輕蕩滌積滯,略微通利大便,藥物包括大黃、枳實、厚朴。胃實腹滿,輕微神志不清,用調胃承氣湯治療,蕩滌積滯,去除滿脹,藥物包括大黃、芒硝、甘草。舌苔乾燥,口氣灼熱,腹部痞滿堅硬,神志狂亂,用大承氣湯治療,急劇瀉下陽邪,以求陰陽平衡,藥物包括大黃、芒硝、枳實、厚朴。
少陽經證,脈象浮弦,頭痛偏於一側,耳聾、脅肋疼痛,寒熱往來,用小柴胡湯治療,以解少陽表邪,藥物包括柴胡、半夏、人參、甘草、生薑、大棗。如果先寒後熱,是陽氣不足,加桂枝、乾薑;如果先熱後寒,是陰氣不足,加當歸、白芍。
少陽腑證,口苦、頭暈、咽喉乾燥,用黃芩瀉少陽裏熱,兼治陽明發熱。口渴,用清涼飲:生地黃、白芍、黃芩、柴胡、花粉、石膏、石斛、知母、甘草。腹部痞滿,去掉生地黃,加枳實。
太陰寒證,脈象沉遲,嘔吐飲食,腹部脹滿疼痛,大便稀溏不口渴,用理中湯治療:人參、白朮、炮薑、炙甘草,加半夏、砂仁。腹部脹滿,去掉白朮,加附子。或者用理脾滌飲:黃耆、白朮、半夏、砂仁、白蔻、炮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