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6)
(6)
1. 灸中風穴道
百會、氣海、丹田、關元
白話文:
在現代白話文中,這段文字可以被翻譯為:在治療中風時,可以考慮使用以下幾個穴位進行針灸療法,這些穴位包括:百會穴、氣海穴、丹田穴以及關元穴。
2. 中痰
清臣曰:痰涎阻塞清道,亦致猝倒昏憒,口噤不語,但痰有風痰、寒痰、濕痰、火痰之別,不可不辨。
中風痰,青州白丸子:生白附子、生川烏、生南星、生半夏丸服。
中寒痰,附子理中湯加苓、夏、薑汁、竹瀝。
中濕痰,滌痰湯:人參、茯苓、橘紅、半夏、南星、枳實、菖蒲、甘草、竹茹。
中火痰,礞石滾痰丸:礞石煅(煅,音xiā,火氣盛。)一兩、大黃、黃芩各八兩、沉香五錢,研末,為丸服。
白話文:
清臣說:當痰涎堵塞了呼吸道,也會導致突然倒下、昏迷不清、嘴巴緊閉無法說話。然而,痰有風痰、寒痰、濕痰、火痰的不同類型,這之間的差異是不能忽視的。
如果是中風痰的情況,可以服用青州白丸子:生白附子、生川烏、生南星、生半夏製成的藥丸。
如果是中寒痰,應使用附子理中湯,並添加茯苓、半夏、薑汁和竹瀝。
若是中濕痰,則應服用滌痰湯:人參、茯苓、橘紅、半夏、南星、枳實、菖蒲、甘草、竹茹。
若為中火痰,則可用礞石滾痰丸:煅燒過的礞石一兩、大黃、黃芩各八兩、沉香五錢,研磨成粉後製成藥丸服用。
3. 中寒
清臣曰:凡體虛之輩,偶觸陰邪,即入臟腑。令人猝倒不語,面青唇白,嘔吐清水,腹痛拘急,舌卷囊縮,似傷寒而非傷寒。此為冷寒直中三陰也,宜大熱回陽,溫經散邪。
中太陰,砂半理中湯,或肉桂理中湯,加陳皮、半夏、生薑。
中少陰,附子理陰煎,加故紙、益智。或溫腎湯:熟地、附子、炮薑、巴戟、故紙、益智、炙草。
中厥陰,吳萸附子細辛湯,加小茴、花椒。或煖肝飲:熟地、當歸、附子、炮薑、吳萸、花椒、蔥白。
表裏兼證,五積散加附子,或大溫中飲。
白話文:
清臣說:凡是身體虛弱的人,偶爾接觸到陰寒之氣,就會馬上影響到內臟。會讓人突然昏倒無法說話,臉色發青嘴脣泛白,嘔吐出清水,腹部劇烈疼痛,舌頭蜷縮,睪丸收縮,看起來像是得了傷寒但實際上並非傷寒。這是因為極度的寒冷直接影響到了身體的三大陰脈,應使用大熱的藥物來恢復陽氣,溫暖經絡並驅散邪氣。
如果影響的是太陰脈,可以使用砂仁半夏理中湯,或者肉桂理中湯,再加入陳皮、半夏和生薑。
如果是影響了少陰脈,可以使用附子理陰煎,再加入胡椒、益智。或者使用溫腎湯:熟地、附子、炮薑、巴戟、胡椒、益智、炙甘草。
如果是影響了厥陰脈,可以使用吳茱萸附子細辛湯,再加入小茴香、花椒。或者使用暖肝飲:熟地、當歸、附子、炮薑、吳茱萸、花椒、蔥白。
如果表裡都有症狀,可以使用五積散再加入附子,或者使用大溫中飲。
4. 補遺
寒中少陰,手足青黑,蕩寒湯:焦術二兩、人參五錢、附子四錢、良薑三錢。
面青鼻黑,腹痛囊縮,救亡丹:焦術二兩、附子八錢、肉桂五錢、炮薑、人參各三錢。
嘔吐心痛,下利清水,返魂丹:焦術二兩、黃耆一兩、附子五錢、良薑、茯苓各四錢、丁香一錢。
兩脇作痛,甲青囊縮,救腎活肝湯:焦術二兩、熟地一兩、當歸八錢、棗皮五錢、人參三錢、附子、肉桂各二錢。
舌黑目閉,身清便滑,救心湯:焦術二兩、附子兩半、肉桂、人參各一兩、良薑三錢、菖蒲五分。
厥逆腹痛,筋青囊縮,祛寒湯:焦術五錢、肉桂三錢、吳萸二錢、丁香一錢。
逆冷吐瀉,又加煩躁,奠安湯:黃耆、焦術各二兩、故紙三錢、肉桂、丁香各二錢。
兩足厥冷,腹痛溺閉,止逆湯:焦術六錢、附子二錢、吳萸一錢、前仁六分。
白話文:
[補充治療方式]
如果因為寒冷影響到身體的極深層次(少陰),導致手腳出現青黑色,可以服用蕩寒湯:使用炒過的白朮二兩、人參五錢、附子四錢、高良薑三錢。
如果臉色蒼青且鼻子發黑,伴有腹部疼痛及睪丸收縮的情況,可以服用救亡丹:使用炒過的白朮二兩、附子八錢、肉桂五錢、炮薑、人參各三錢。
如果出現噁心嘔吐、心痛,並且排泄物為清水,可以服用返魂丹:使用炒過的白朮二兩、黃耆一兩、附子五錢、高良薑、茯苓各四錢、丁香一錢。
如果兩側肋骨處感到疼痛,手指甲牀蒼白且睪丸收縮,可以服用救腎活肝湯:使用炒過的白朮二兩、熟地一兩、當歸八錢、山茱萸五錢、人參三錢、附子、肉桂各二錢。
如果舌頭變黑、眼睛閉合不全,全身冰冷且大便滑瀉,可以服用救心湯:使用炒過的白朮二兩、附子兩個半、肉桂、人參各一兩、高良薑三錢、菖蒲五分。
如果四肢冰冷且腹部疼痛,以及睪丸收縮,可以服用祛寒湯:使用炒過的白朮五錢、肉桂三錢、吳茱萸二錢、丁香一錢。
如果身體出現反胃、冷汗、嘔吐和腹瀉,並伴隨煩躁不安,可以服用奠安湯:使用黃耆、炒過的白朮各二兩、故紙三錢、肉桂、丁香各二錢。
如果雙腳冰冷至極,伴有腹部疼痛和小便困難,可以服用止逆湯:使用炒過的白朮六錢、附子二錢、吳茱萸一錢、車前子六分。
5. 灸中寒穴道
百會、神關、氣海、關元
白話文:
在進行溫灸治療時,可以選擇以下幾個穴位來達到祛除體內寒氣的效果,這些穴位包括:百會穴、神關穴、氣海穴以及關元穴。
6. 中暑
清臣曰:暑證有陽暑、陰暑之分。冒熱得者為陽暑,其證口渴心煩有汗;
食涼得者為陰暑,其證身痛惡寒無汗。二證陰陽互異,不可混同施治。
中暑屬陽證,煩渴尿赤,白虎湯,加花粉、麥冬、滑石、竹心、車前。
熱傷元氣,生脈散。汗不止,加黃耆。
中暑屬陰證,輕者五味異功散,加香薷(薷,音rú,草名,又名香葇)、扁豆、炮薑;重者附子理中湯,加炒芍。汗不出,去炒芍加麻黃。
白話文:
清臣說:中暑有陽暑和陰暑之分。在炎熱環境下導致的是陽暑,症狀表現為口渴、心情煩躁且有出汗;
因食用冷飲或處於較涼環境導致的則是陰暑,其特徵為身體疼痛、怕冷且無汗。這兩種症狀一為陽性一為陰性,差異明顯,不能混為一談進行治療。
若中暑屬於陽性反應,症狀為煩躁、口渴、小便色深,可以使用白虎湯,並添加花粉、麥冬、滑石、竹心、車前草等成分。
若是高溫損害了體力,可用生脈散。如果汗水流個不停,則應加入黃耆。
若中暑屬於陰性反應,輕微的可使用五味異功散,並加入香薷(薷,音同'如',是一種草本植物,又稱香葇)、扁豆、炮薑;情況嚴重的則用附子理中湯,並加入炒過的芍藥。如果沒有出汗,應去掉炒過的芍藥,改加麻黃。
7. 附楊西山法
氣虛四君子湯;血虛四物湯;陽暑加青蒿、麥冬、五味、烏梅;陰暑加香薷、扁豆、藿香、烏梅。
白話文:
如果氣力不足,應該使用四君子湯來調理;若是血液不足,則應該服用四物湯。在處理屬於熱性中暑的情況時,需在上述基礎上再加入青蒿、麥冬、五味子和烏梅;而如果是寒性中暑,則應加入香薷、扁豆、藿香及烏梅來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