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16)

回本書目錄

醫學集成卷一 (16)

1. 傷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傷寒初起,只宜解表,不可攻裏,若驟用芩、連、梔、柏、大黃等藥,則風寒閉塞,反入裏矣。入裏之後,亦宜分別寒熱虛實治之,不可誤下。必至大便秘結,六脈沉實,舌胎黃燥,痞滿燥實悉具,方可下之,所謂傷寒下不嫌遲也。

瘟疫初起,只宜清裏,不可散表。若誤用麻黃、桂枝、細辛、白芷、川芎、羌活、獨活,及一切發散等藥,則精血愈枯,邪熱愈熾,往往害人。治法輕者清之,用神解、清化、三黃之類;重則下之,用升降、涼膈、雙解、六一順氣之類。下後裏證猶存,以承氣養榮湯再下之。裏證既去,以清燥養榮湯調理之。

其有下後病癒,二三日前證復發者,仍照前法治之,不必疑懼。總之,瘟病從無陰證。治法,病初以解毒散結清熱導滯為主,病後以生血養陰為主,始終不可用發散溫補開胃健脾之藥。

白話文:

在處理傷寒初期病情時,我們應當先進行解表治療,切記不可直接攻裡。如果急著使用像黃芩、黃連、梔子、黃柏、大黃這類藥物,反而會導致風寒無法散出,轉而深入體內。一旦病情深入體內,治療時更需分辨寒熱虛實,千萬不要隨便進行攻裡治療。除非出現大便祕結、脈象深沉有力、舌苔黃燥、胸腹痞滿燥實等症狀,這時才能進行攻裡治療,也就是說,在傷寒的治療中,攻裡治療並不怕來得晚。

對於瘟疫的初期,我們應當進行清裡治療,不能散表。如果誤用了麻黃、桂枝、細辛、白芷、川芎、羌活、獨活,以及所有能散表的藥物,會導致體內精血更加枯竭,邪熱更加旺盛,往往會對人體造成傷害。治療上,病情較輕的,我們使用神解、清化、三黃這類藥物進行清裡治療;病情較重的,我們使用升降、涼膈、雙解、六一順氣這類藥物進行攻裡治療。攻裡治療後,如果裡證仍然存在,我們使用承氣養榮湯再次進行攻裡治療。裡證消失後,再使用清燥養榮湯進行調理。

有些病人在攻裡治療後病情好轉,但兩三天後又出現先前的症狀,我們仍應按照先前的方法進行治療,不必過度擔憂。總而言之,瘟疫從未出現陰證的情況。在治療上,初期以解毒散結、清熱導滯為主,後期以生血養陰為主,整個過程都不可使用散表、溫補、開胃、健脾的藥物。

2. 陰陽表裏辨

陽症之表,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便清、不渴、手足溫和;

陽症之裏,唇焦、舌燥、煩渴、掀衣、揚手、擲足、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爪甲紅活、脈浮洪數,身輕易於轉側。

陰症之表,無熱惡寒、面慘、息冷、手足微厥;

陰症之裏,不渴、踡臥、引衣自蓋、唇紫舌卷、大便滑泄、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脈沉細、身重難以轉側。

惟腹痛與嘔吐陰陽表裏皆有之。

白話文:

[陰陽表裡辨]

在陽證的表面病症上,會出現發燒、畏寒、頭痛、腰背僵硬、排便稀軟、口不渴、手腳溫暖等現象;

而陽證的內在病症則是脣乾裂、舌苔乾燥、極度口渴、喜歡掀開衣服、手腳亂動、腳踢、大便乾結、小便呈現濃烈的紅色且排尿時感到刺痛、指甲顏色紅潤、脈搏浮動且快速,身體輕盈容易翻身。

對於陰證的表面病症,主要表現為無發燒但畏寒、面色蒼白、呼吸冷淡、手腳稍微冰冷;

陰證的內在病症則是口不渴、蜷縮著躺下、自行拉緊被子蓋住身體、嘴脣呈現紫色舌頭捲起、大便稀瀉、小便清澈如水、指甲青黑色、脈搏深沉細弱,身體沉重不易翻身。

唯一需要注意的是,腹痛和嘔吐這兩種症狀,無論是陰證還是陽證,無論是表面病症還是內在病症,都可能出現。

3. 內傷外感辨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欲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

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

內傷惡寒,得暖即解;外感惡寒,烈火不除。

內傷惡風,不畏大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無風先畏,見風更甚。

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二三日,表熱傳裏,口方作渴。

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好睡;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

內傷則呼吸氣短;外感則喘促氣盛。

內傷手心熱;外感手背熱。

內傷懶言惡食,口尚知味,二便如常;外感鼻塞流涕,口不知味,小便黃赤。

內傷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若內傷誤作外感,妄發其表,損傷元氣,禍在反掌,理中十全主之。

如內傷外感兼症,氣虛者,補中湯,加發散藥;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

藥;陰虛者,理陰煎,加麻黃、柴胡;陽虛者,理中湯,加麻黃、柴胡。此法活人甚多。

白話文:

[內傷與外感的區別]

因飲食失節、勞累過度、情緒波動及各種慾望導致的身體問題稱為內傷;而由風、寒、暑、濕等外界因素引起的病態則是外感。

內傷引起的發燒,會時好時壞;外感導致的發燒,則持續高燒不退。

內傷所帶來的怕冷,只要獲得溫暖就能緩解;外感的怕冷,即使在大火旁也無法消除。

內傷的怕風,不是害怕強風,而是對微風敏感;外感的怕風,在沒有風的情況下也會感到恐懼,一遇風則更嚴重。

內傷造成的頭痛,會間歇性地發生;外感的頭痛,則持續不斷。

內傷可能伴隨濕氣,不一定口渴,但若心火旺盛影響到肺部,也可能出現乾渴;外感通常在兩三天後,當表面的熱度轉移到內部,才開始感到口渴。

內傷會損傷氣力,四肢無力且容易疲倦,甚至嗜睡;外感則會使風邪侵襲筋脈,寒氣傷害骨骼,全身筋骨會感到疼痛。

內傷會讓人呼吸短淺;外感則會使人呼吸急促,氣息粗重。

內傷會讓手掌心發熱;外感則是手背發熱。

內傷會讓人不想說話,對食物失去興趣,但口腔仍能分辨味道,大小便正常;外感會造成鼻塞流鼻水,對食物完全沒感覺,小便顏色偏黃。

內傷屬於體質虛弱,應採取溫補調和的方法;外感屬於體內邪氣過盛,應採用發汗、催吐、瀉下的方法。

如果將內傷誤認為外感,錯誤地使用發汗療法,將損傷根本的元氣,後果不堪設想,這時應使用理中十全來治療。

若內傷與外感同時存在,對於氣虛的人,可以使用補中湯加上發散的藥材;對於血虛的人,可用四物湯加上發散的藥材;對於陰虛的人,可服用理陰煎,再加入麻黃和柴胡;對於陽虛的人,則使用理中湯,同樣添加麻黃和柴胡。這種治療方式已拯救了許多人的生命。

4. 看病歌訣

5. 有病先從氣色看

面色光澤病易痊,赤紅如潮血虛極。

實火唇紅並口乾,口唇白者陽分弱。

鼻孔紅燥肺火炎,耳疼腎熱或君火。

心熱舌紅又燥煩。

肝肺有熱現於面,左肝右肺見兩顴。

面色青黑肝腎損,白主氣虛宜培元,色若黃滯脾有積。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難全。

陽虛腹痛按即止,按之轉甚食火痰。

臍腹疼痛少陰證,小腹疼痛厥陰寒。

白話文:

[生病時可先觀察臉色]

臉色有光澤的人,疾病較易康復;若臉色呈現出如潮水般赤紅,這顯示血液已極度虧虛。

如果嘴脣呈現紅色且口乾,這可能是實火的表現;而口脣呈現白色,則可能表示身體的陽氣不足。

鼻孔紅燥,可能是肺部有火;耳朵疼痛,可能是腎臟過熱或心火旺盛。

心臟過熱,會使舌頭變紅且感到燥熱煩躁。

肝臟或肺臟有熱,通常會在臉上反映出來,通常左側臉頰反應肝臟問題,右側臉頰反應肺臟問題。

臉色呈青黑色,可能代表肝臟和腎臟受到損害;臉色過於蒼白,可能代表氣血不足,應著重調理元氣;臉色呈現黃色且顯得滯滯的,可能代表脾胃有積滯。

眼下出現青色,通常是痰濕的徵兆;鼻子若呈現青色,伴隨腹痛,可能病情嚴重,甚至有生命危險;眼睛紅且臉色青,可能危及生命。

若腹部疼痛,但按壓後疼痛減輕,可能是陽氣不足所致;若按壓後疼痛加重,可能是因為食火或痰濕;肚臍周圍的疼痛,可能是少陰經的問題;小腹疼痛,可能是由厥陰經的寒冷引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