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14)

回本書目錄

醫學集成卷一 (14)

1. 余批景岳

景岳一書,每症引經義,有論症論治,述古辨古之詳而又斷以己見,從不因人成事,令人有所適從。此醫中之名家,猶詩中之李杜也。近世不知公,謂偏於溫補,不知公殆長於溫補者也,公更長於補陰以了千古未完公案。蓋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並行不悖者也,乃方書所載。

補陽之方極多,而補陰者,自長沙地黃湯外,別無良方,亦千古大缺陷也。景岳制左右歸飲,以補六味八味之不及;制理陰煎以配理中湯;制金水六君煎,以配六君子湯;制補陰益氣煎,以配補中益氣湯;又制一二陰等煎,以治陰虛有火者。於是,陰陽配合,而患陰虛一症者,始有良方調治,而無偏勝之虞。

此實千古大功臣也。因書未經人批,故特表而出之。

或問余曰,景岳重陰分,丹溪亦重陰分,景岳之不足丹溪,何也?余曰:景岳之所重陰分者,陰中之陽也,故用藥溫。溫主春夏生長之氣,地黃、枸杞、當歸之屬是也。即陰虛有火亦不過用甘涼甘平之品,如生地、麥冬、酒芍之類是也。丹溪之所重陰分者,陰中之至陰也,故用藥寒。寒主秋冬肅殺之氣,黃柏、知母之屬是也,此不可不辨。

古今醫道至景岳始全,何也?天地間,有陽即有陰,二者原並行不悖。古人著方,多在陽分,而陰分中之稱盡善者,自長沙腎氣丸外,方不多見,亦千古遺憾!況今人病陰虛者,十居七八;而其中之補陽者,十居八九。燥潤相反,陰陽誤治,如此殺人,而人罔覺,良可悲也!自景岳出,誠有見於水為天一之源。

腎為先天之本,精能化氣,陰陽互根之理,而治病製方,多重陰分,以補千古不及,觀補陣一類,可以見矣。

白話文:

《餘評景嶽》

景嶽這本書,對於每一種病症都會引用經典理論,有對於病症和治療的討論,詳細地敘述古人的觀點並加以辨析,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見解做出判斷,他從不人云亦云,讓人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他是醫學界的大家,就像詩歌中的李白和杜甫一樣。

近代的人們對他並不瞭解,以為他偏向於溫補,卻不知他最擅長的就是溫補,而且他更擅長補陰,解決了千古以來未被完全解答的問題。天地運作的法則,陰陽並存,相互不違背,然而醫書上記載的,補陽的方子非常多,而補陰的方子,除了張仲景的地黃湯之外,就找不到什麼好方子了,這也是千古以來的一大缺憾。

景嶽創制了左右歸飲,補足了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的不足;創制了理陰煎,來配合理中湯;創制了金水六君煎,來配合六君子湯;創制了補陰益氣煎,來配合補中益氣湯;又創制了一二陰等煎,來治療陰虛有火的情況。這樣一來,陰陽互相配合,對於患有陰虛這種病症的人來說,終於有了有效的方子可以調理,不再有過度偏向某一邊的憂慮。

這確實是對千古以來的一大貢獻。因為這本書還未曾被人評論,所以我特別將其價值表達出來。

有人問我,景嶽重視陰分,丹溪也重視陰分,那麼景嶽比不上丹溪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回答說,景嶽所重視的陰分,指的是陰中之陽,所以他的藥物都是溫性的。溫性藥物代表的是春夏的生長之氣,像是地黃、枸杞、當歸等。即使是在治療陰虛有火的情況下,他使用的也只是甘涼或是甘平的藥物,例如生地、麥冬、酒芍等。而丹溪所重視的陰分,指的是陰中之至陰,所以他使用的藥物都是寒性的。寒性藥物代表的是秋冬的肅殺之氣,像是黃柏、知母等。這一點必須要明確區分。

從古至今的醫學理論,在景嶽這裡才得以完整。為什麼呢?天地之間,有陽就有陰,兩者本來就是並行不悖的。古人寫的方子,多數都是針對陽分,而對於陰分中盡善盡美的方子,除了張仲景的腎氣丸之外,很少見到,這也是千古以來的一個遺憾!更何況,現在的人,十個裡面有七八個是患有陰虛的病症,而其中補陽的,卻佔了八九成。燥濕相反,陰陽失衡,像這樣錯誤的治療方式導致死亡,人們卻沒有察覺,真是讓人感到悲傷啊!直到景嶽出現,他確實認識到水是萬物的根本,腎是先天的根本,精能化為氣,陰陽互相依存的道理,因此在治病製方的時候,非常重視陰分,來補足千古以來的不足,從補陣這一類的方子就可以看出來了。

2. 入門看病

病人攢眉呻吟,頭痛也;坐而紐身,腹痛也;

以手按心,中腕痛也;坐而身俯,腰痛也;

護腹如懷卵物,心痛也;搖頭以手捫腮,齒痛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籲歎者,鬱結也;

言遲者,風也;行遲者,痹也;喉中漉漉有聲,痰也;

問之不答,聾也;問之懶答,或點頭,中氣虛也;

鼻塞聲重,傷風也;口鼻氣粗,外感也;口鼻氣微,內傷也;

又手摸心,閉目不言,心虛怔忡也;

不此之察,猥云據脈定證,真欺人之語也,識者再三留意焉。

白話文:

[看病入門]

病人皺眉並發出痛苦的聲音,這表示他頭痛;若他坐下時扭動身體,則可能腹部疼痛;

如果他用手按住胸口,那可能是胃部疼痛;若他坐下時身體向前傾,可能是腰痛;

如果他保護腹部像懷抱著易碎物品一樣小心,那可能是心臟部位疼痛;如果他搖頭並用手觸摸臉頰,可能是牙齒疼痛;

如果他坐下時身體前彎,可能是呼吸困難;如果他頻繁地嘆氣,可能有情緒鬱結;

說話緩慢,可能是受風邪影響;行動遲緩,可能是關節炎;如果喉嚨裡持續有漉漉的聲音,那可能是有痰;

如果詢問病情而不回答,可能是耳聾;如果回答問題時顯得慵懶,或是隻是點頭,可能是中氣不足;

如果鼻子不通,聲音沉悶,可能是感冒;如果口鼻呼出的氣息粗重,可能是外感疾病;如果口鼻呼出的氣息微弱,可能是內傷;

另外,如果他手放在胸口,閉眼不語,可能是心虛或心悸;

如果不仔細觀察這些症狀,只憑脈象來判斷病情,這是對人的欺騙,有智慧的醫生應再三留意這些徵兆。

3. 治病要訣

邪之傷人,先中於表,漸入於裏,病初在表,須汗之散之,使不傳經入裏,則病易愈。若表邪未盡,而遽下之,外邪乘虛而入,或誤補之,內邪壅閉不出,變成壞症極多。治病務分老、幼、強、弱、新病、久病、富貴、貧苦幾等看法,藥亦幾等用法。

經曰: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白話文:

[治病的關鍵點]

當疾病侵襲人體時,通常會先影響到身體表面,然後才逐步深入到身體內部。因此,在疾病的初期,如果病情還停留在表面,我們應該採取發汗或是散邪的方式來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傳導至內臟,這樣可以讓病情較容易康復。然而,如果表面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就急著進行瀉下治療,就會讓外部的病邪趁虛而入;或者錯誤地使用補藥,導致內部的病邪被封閉無法排出,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病情惡化,轉變成更嚴重的病症。

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區分患者的老少、強弱、病程的新舊、疾病持續時間的長短、經濟狀況的富貴與貧苦等不同情況,藥物的使用也應依照這些不同的情況來調整。

古籍中提到:擅長治病的醫生,會先從皮膚表面開始治療,接著是肌肉,再來是筋絡和脈絡,然後是六腑(胃、膽、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最後纔是五臟(心、肝、脾、肺、腎)。

4. 傷寒傷風辨

傷寒無汗,傷風有汗;傷寒無涕,傷風有涕;傷寒脈緊,傷風脈緩;

傷寒怕寒,傷風怕風;傷寒鬱而後熱,傷風即能發熱;

傷寒手足微冷,傷風手足皆溫。

又曰:寒勝則痛,風勝必腫。

白話文:

在辨識感冒與風寒的差異上,感冒通常不會出汗,而風邪入侵則會出汗;感冒時多半不會流鼻涕,但風邪侵擾時則會有鼻涕;感冒的脈象常顯得緊繃,而風邪則脈象較為緩慢。

感冒的人會特別畏寒,而風邪則讓人更怕風;感冒的情況下,體溫會在一段時間後才升高,而風邪則可能馬上引起發燒;

感冒時手腳可能會略感冰冷,而風邪時手腳則保持溫暖。

另外,當寒氣過盛時,人體會感到疼痛,風邪過重的話,身體某部位可能會出現腫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