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9)
醫學集成卷一 (9)
1. 傷寒瘟疫治法不同辨
傷寒初起,只宜解表,不可攻裏,若驟用芩、連、梔、柏、大黃等藥,則風寒閉塞,反入裏矣。入裏之後,亦宜分別寒熱虛實治之,不可誤下。必至大便秘結,六脈沉實,舌胎黃燥,痞滿燥實悉具,方可下之,所謂傷寒下不嫌遲也。
瘟疫初起,只宜清裏,不可散表。若誤用麻黃、桂枝、細辛、白芷、川芎、羌活、獨活,及一切發散等藥,則精血愈枯,邪熱愈熾,往往害人。治法輕者清之,用神解、清化、三黃之類;重則下之,用升降、涼膈、雙解、六一順氣之類。下後裏證猶存,以承氣養榮湯再下之。裏證既去,以清燥養榮湯調理之。
白話文:
感冒初期,只适合解表,不能攻里,如果贸然使用黄芩、黄连、栀子、柏树、大黄等药,会导致风寒闭塞,反倒进入里边。进入里边之后,也要根据寒热虚实分别治疗,不可误下。只有当大便秘结、脉沉实、舌苔黄燥、痞满燥实都具备了,才能使用下药,所谓“伤寒下不嫌迟”。
瘟疫初期,只适合清里,不能散表。如果误用麻黄、桂枝、细辛、白芷、川芎、羌活、独活,以及其他一切发散药物,会导致精血更加枯竭,邪热更加旺盛,往往会加重病情。治疗方法,轻症清之,用神解、清化、三黄之类的药;重症下之,用升降、凉膈、双解、六一顺气之类的药。下药后,如果里证仍然存在,可以用承气养荣汤再下之。里证去除之后,可以用清燥养荣汤调理。
其有下後病癒,二三日前證復發者,仍照前法治之,不必疑懼。總之,瘟病從無陰證。治法,病初以解毒散結清熱導滯為主,病後以生血養陰為主,始終不可用發散溫補開胃健脾之藥。
白話文:
如果患者在服藥後病症痊癒,但兩三天後舊症復發,仍應依照之前的治療方法繼續治療,不必懷疑或害怕。總而言之,瘟疫從來沒有陰證(指虛寒症狀)。治療方法,疾病初期以解毒散類藥物清熱解毒、疏導阻滯為主,病癒後則以補血養陰為主,始終不可使用發散、溫補、開胃、健脾等藥物。
2. 陰陽表裏辨
陽症之表,發熱、惡寒、頭痛、腰脊強、便清、不渴、手足溫和;
陽症之裏,唇焦、舌燥、煩渴、掀衣、揚手、擲足、大便秘結、小便赤澀、爪甲紅活、脈浮洪數,身輕易於轉側。
陰症之表,無熱惡寒、面慘、息冷、手足微厥;
陰症之裏,不渴、踡臥、引衣自蓋、唇紫舌卷、大便滑泄、小便清白、爪甲青黑、脈沉細、身重難以轉側。
惟腹痛與嘔吐陰陽表裏皆有之。
白話文:
陽性疾病初期表現為發燒、怕冷、頭痛、腰背痠痛、大便稀薄、口不渴、手腳溫暖;病情加重則出現嘴唇乾裂、舌頭乾燥、口渴、掀開衣服、揮手、踢腳、便秘、小便顏色深、指甲紅潤、脈搏浮大而快,身體輕盈,容易翻身。
陰性疾病初期表現為無發燒卻怕冷、面色蒼白、呼吸冰冷、手腳微冷;病情加重則出現不口渴、蜷縮臥床、拉起衣服蓋住自己、嘴唇發紫、舌頭卷曲、大便稀軟、小便清澈、指甲青黑、脈搏沉細、身體沉重,難以翻身。
不過,腹痛和嘔吐這兩種症狀,無論是陽性還是陰性疾病,無論是初期還是後期,都有可能出現。
3. 內傷外感辨
傷於飲食、勞役、七情六欲為內傷;傷於風、寒、暑、濕為外感。
內傷發熱,時熱時止;外感發熱,熱甚不休。
內傷惡寒,得暖即解;外感惡寒,烈火不除。
內傷惡風,不畏大風,反畏隙風;外感惡風,無風先畏,見風更甚。
內傷頭痛,乍痛乍止;外感頭痛,連痛不休。
內傷有濕,或不作渴,或心火乘肺,亦作燥渴;外感二三日,表熱傳裏,口方作渴。
內傷則熱傷氣,四肢沉困無力,倦怠好睡;外感則風傷筋,寒傷骨,一身筋骨疼痛。
內傷則呼吸氣短;外感則喘促氣盛。
內傷手心熱;外感手背熱。
內傷懶言惡食,口尚知味,二便如常;外感鼻塞流涕,口不知味,小便黃赤。
白話文:
飲食、勞動、情緒失控等內在因素造成的傷害,稱為內傷;風寒暑濕等外在因素造成的傷害,稱為外感。
內傷引起發熱,時而發熱時而停止;外感引起的發熱,熱度持續不退。
內傷引起怕冷,靠近暖和的地方就會緩解;外感引起的怕冷,即使在烈火旁也無法消除。
內傷引起怕風,不怕大風,反而怕微風;外感引起的怕風,沒風的時候就怕冷,遇到風就更嚴重。
內傷引起頭痛,一陣一陣的痛;外感引起的頭痛,持續不斷地痛。
內傷引起濕氣,可能不感到口渴,也可能因心火上炎引起燥渴;外感引起的濕氣,二三日後,表面的熱氣傳到內部,就會感到口渴。
內傷會損傷氣血,導致四肢沉重無力,容易疲倦嗜睡;外感會損傷筋骨,導致全身筋骨疼痛。
內傷會導致呼吸短促;外感會導致呼吸急促。
內傷會導致手掌心發熱;外感會導致手背發熱。
內傷會導致懶言少食,但仍能品嚐味道,大小便正常;外感會導致鼻塞流涕,味覺喪失,小便顏色黃赤。
內傷屬不足,宜溫、宜補、宜和;外感屬有餘,宜汗、宜吐、宜下。
若內傷誤作外感,妄發其表,損傷元氣,禍在反掌,理中十全主之。
如內傷外感兼症,氣虛者,補中湯,加發散藥;血虛者,四物湯,加發散
藥;陰虛者,理陰煎,加麻黃、柴胡;陽虛者,理中湯,加麻黃、柴胡。此法活人甚多。
白話文:
內傷是因為身體虛弱,需要溫補調和;外感則是由於外邪入侵,需要發汗、催吐、瀉下。如果誤將內傷當作外感,妄自發汗,就會損傷元氣,後果不堪設想,理中十全湯可以治療這種情況。
如果內傷和外感同時存在,氣虛者可服用補中湯,再加入發散藥;血虛者可服用四物湯,再加入發散藥;陰虛者可服用理陰煎,再加入麻黃、柴胡;陽虛者可服用理中湯,再加入麻黃、柴胡。這些方法救治過很多病人。
4. 有病先從氣色看
面色光澤病易痊,赤紅如潮血虛極。
實火唇紅並口乾,口唇白者陽分弱。
鼻孔紅燥肺火炎,耳疼腎熱或君火。
心熱舌紅又燥煩。
肝肺有熱現於面,左肝右肺見兩顴。
面色青黑肝腎損,白主氣虛宜培元,色若黃滯脾有積。
眼下青色定主痰,鼻青腹痛病主死,目赤面青命難全。
陽虛腹痛按即止,按之轉甚食火痰。
臍腹疼痛少陰證,小腹疼痛厥陰寒。
白話文:
面色紅潤光澤,病容易痊癒;面色赤紅如潮水般,代表血虛極度。
實火旺盛的人嘴唇紅潤且口乾舌燥,嘴唇蒼白的則陽氣虛弱。
鼻孔紅燥代表肺火旺盛,耳朵疼痛可能是腎熱或心火上炎。
心火旺盛的人舌頭紅且容易煩躁不安。
肝肺有熱會反映在臉色上,左邊臉頰代表肝臟,右邊臉頰代表肺臟。
面色青黑代表肝腎受損,面色蒼白代表氣虛需要補元氣,面色發黃代表脾胃積滯。
眼下方出現青色代表痰濕,鼻子青黑且腹部疼痛預示病情危重,眼睛紅腫且面色青黑則性命難保。
陽虛引起的腹痛按壓後會減輕,按壓後加重則可能是食火痰。
肚臍和腹部疼痛是少陰證,小腹疼痛是厥陰寒證。
5. 再看舌胎分表裏
紅黃有火清即安,白滑裏寒溫中急,白澀裏熱黃滑寒。
火之深者黃多燥,胭脂舌向陰虛探。若是白胎小便赤,疫熱在裏飲達原。
舌黑原來分數種,仔細觀察要心虔。
火極似水生芒刺,誤服熱藥喪黃泉。水極似火氣息冷,回陽救急妙如仙。
腎氣虛極舌胎黑,滋陰潤燥莫遲延。精液枯極舌燥黑,回陽八味妙通玄。
瘟疫舌黑皮自脫,先下後清自然安。惟有傷寒不易治,分辨陰陽要的端。
陽證心煩身惡熱,陰證聲低體畏寒。陽證氣粗兼口臭,陰證蜷臥並懶言。
陽證面紅思飲水,陰證面青閉目眠。七日以前若誤下,轉成漏底病難痊。
傷風發熱身有汗,壯熱無汗是傷寒。不思飲食定傷食,脾虛健脾自安然。
白話文:
舌苔紅黃,代表体内有热,清除热气就安稳了;舌苔白滑,代表体内有寒,要温中散寒;舌苔白涩,代表体内有热,而舌苔黄滑则代表体内有寒。
舌苔颜色深黄,多是因为火气旺盛;舌苔像胭脂一样,则可能是阴虚。如果舌苔白而且小便赤红,说明体内有疫热,并且已经深入到体内了。
舌苔发黑,其实也有不同的种类,要仔细观察才能判断。
火气太盛,就像水一样会生出芒刺,误服热药就会导致死亡;水气太盛,就像火一样会散发冷气,回阳救急就像神仙一样神奇。
肾气虚弱到极点,舌苔就会发黑,要及时滋阴润燥;精液枯竭到极点,舌苔也会发黑,要服用回阳八味药来治疗。
瘟疫患者舌苔发黑,并且皮肤会脱落,先泻后清就能痊愈;但伤寒则很难治疗,要仔细分辨阴阳才能找到治疗方法。
阳证患者心烦意乱,身体发热;阴证患者声音低沉,怕冷。阳证患者呼吸粗重,并且口臭;阴证患者蜷缩着身体,不爱说话。
阳证患者面红耳赤,想要喝水;阴证患者面色青白,闭目睡觉。如果在发病七天前误服泻药,就会导致漏底病,很难痊愈。
伤风发热伴有汗,是风热感冒;发热不汗,则是伤寒。不想吃饭,则是伤食,要健脾胃才能恢复健康。
喜飲冷水知有火,好飲熱湯是有寒。陽虛自汗氣不足,陰虛盜汗不歸元。
血虛五心多內熱,氣虛時常體畏寒。陰氣衝陽耳鳴閉,陽氣限陰腹鳴弦。
口苦膽虛並心熱,肝經有熱口常酸,脾熱口甘胃熱淡,肺熱口辛腎熱鹹。
腰痛宜分寒與濕,腰酸房勞不待言,色欲頭昏腰膝軟,氣虛頭暈神不全。
風腫皮膚多淋閉,氣腫時消又時旋,食積腫來肚腹痛,血腫皮膚赤脈纏。
陽水腫兮小便澀,陰水脾腎兩虛看。上腫下消宜發汗,下腫上消貴培元。
手陷起遲知水腫,手陷隨起氣使然。朝寬暮腫血虧損,暮寬朝腫氣虛傳。
脫肛不痛氣血弱,脫肛腫痛風火連。晝瘧表邪兼補氣,夜瘧補血並疏肝。
白話文:
喜歡喝冷水表示體內有熱氣,喜歡喝熱湯則說明體內有寒氣。陽氣不足的人容易自汗,陰氣不足的人則會盜汗。
血氣不足容易心慌、心熱,氣虛的人則容易怕冷。陰氣上衝導致耳鳴和耳聾,陽氣不足則會導致腹鳴和腹脹。
口苦說明膽虛和心熱,肝經有熱的人常會感到嘴巴酸,脾胃熱的人容易感到口甜,肺熱的人則容易感到口辛,腎熱的人則容易感到口鹹。
腰痛可能是寒氣入侵或濕氣過重,腰酸則是房事勞累所致。經常感到頭昏眼花、腰膝無力,說明氣血不足,頭暈神志不清也說明氣虛。
風腫導致皮膚水腫和排尿困難,氣腫則表現為時消時現,食積導致的腫脹則伴隨腹部疼痛,血腫則表現為皮膚紅腫和血管纏繞。
陽水腫導致小便不暢,陰水腫則說明脾腎兩虛。上半身腫脹而下半身消瘦,需要發汗治療,下半身腫脹而上半身消瘦,則需要補元氣。
手陷下去後恢復緩慢說明水腫,手陷下去後迅速恢復則說明氣虛。早晨手腳腫脹而晚上消瘦說明血虛,晚上手腳腫脹而早晨消瘦則說明氣虛。
脫肛不痛說明氣血虛弱,脫肛伴隨疼痛則說明風火入侵。白天發燒說明表邪入侵,需要補氣治療,晚上發燒則說明血虛或肝氣鬱結,需要補血疏肝。
化痰消積更利水,虛者補之始能痊。痰熱流走瘡瘍見,痰寒凝結在胸前。
寒勝則痛火勝腫,風麻濕木氣滯㾓(病也)。氣鬱結者胸脇痛,濕鬱周身痛不安。
痰鬱氣喘多脇痛,血鬱四肢無力焉。肝氣痞塞胸脇脹,脾氣不升頭昏眩。
中風脈浮手足暖,中氣脈沉手足寒。腹滿時痛為不足,腹滿有餘痛纏綿。
痛在瀉前為實積,痛在瀉後是虛元。咽痛紅腫三陽熱,咽痛不渴三陰寒。
病係假寒清內熱,病係假熱溫真元。胎前宜涼疏兼補,產後溫補逐瘀先。
真陰將亡小便絕,真陽將脫面紅鮮。陰證脫兮眸子暗,陽證脫者見鬼牽。
初病實熱苦寒用,病後虛熱宜甘寒。實而誤補猶堪解,虛而誤攻命難延。
如此望聞問的當,方才切脈細心研。
白話文:
化痰消積還能利水,體虛的人需要補益才能痊癒。痰熱上涌,瘡瘍就會出現;痰寒凝結,則會停留在胸前。
寒邪盛則疼痛,熱邪盛則腫脹,風、麻、濕、木等邪氣阻滯就會生病。氣機鬱結,就會導致胸脇疼痛;濕邪鬱積,則會使全身疼痛難安。
痰邪鬱積,就會氣喘並伴隨脇痛;血氣鬱滯,則會四肢無力。肝氣鬱結,就會胸脇脹滿;脾氣不升,則會頭昏眼花。
中風脈象浮而手足溫暖,中氣虛弱則脈象沉而手足冰冷。肚子脹滿且伴有陣發性疼痛,是氣虛不足;肚子脹滿且疼痛持續不斷,則是氣虛有餘。
瀉前疼痛屬於實證積滯,瀉後疼痛則是虛證元氣不足。咽喉疼痛且紅腫,是三陽經熱證;咽喉疼痛但口不渴,是三陰經寒證。
寒邪假象,需要清熱去寒;熱邪假象,需要溫補真元。懷孕期間宜清熱疏導並適當補益,產後則要溫補祛瘀。
真陰將要耗竭,就會小便閉止;真陽將要衰竭,就會面紅發熱。陰證衰竭,眼珠就會暗淡無光;陽證衰竭,就會出現鬼神牽引之感。
疾病初期實熱者宜用苦寒藥物,病後虛熱者宜用甘寒藥物。實證誤用補藥尚可解救,虛證誤用攻伐之法,則性命難保。
因此,要根據望聞問切的診斷結果,再細心研判脈象,才能確切地掌握病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