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7)

回本書目錄

醫學集成卷一 (7)

1. 聞聲知虛實

聞者,聞其聲音,即知病之虛實生死也。

外感之證,在表者,其聲壯厲,當參浮脈主治第二條按四時散之,此開門逐賊法也。

聲音懶怯而微,當補而兼散。氣虛,補陰益氣煎;血虛,歸柴飲;陰虛,一柴胡飲;陽虛,理陰煎加減。此養正除邪、云蒸雨化法也。

腹脹膈塞,喘急痰壅,聲壯而促,此邪正俱實,須分輕重治之。脹滿,和胃飲;膈塞,神香散;喘急,蘇子降氣湯;痰壅,二陳湯,此從治法也。

若證雖有餘,其聲微短,邪氣實而正氣虛也,治宜求本。脹滿膈塞,理中湯,理陰煎;喘急痰壅,貞元飲,金水六君煎,兼服腎氣丸,此逆治法也。

至於內傷勞損,頭目眩暈,及困憊垂危等證,其聲前重而後微者,虛在腎,而精不化氣也,當補腎。陽虛寒盛,右歸飲,右歸丸;陰虛熱盛,左歸飲,左歸丸,補精以化氣。

其聲初微而終顯者,虛在肺而氣不生精也,當補肺,四君、六君、十全等湯,補氣以生精。

若聲前後顯,然中獨微者,虛在脾,補中湯、壽脾煎、速救中氣,使上以化氣、下以生精。

至以聲決生死,尤屬易知。如發言初微而終復者生,始微而終絕者死;言一句而相連者生,一字一斷者死;聲微而清長者生,聲壯而類禽畜者死。

白話文:

[聽聲音辨病情]

透過聽一個人的聲音,我們可以瞭解他們的健康狀況,甚至判斷生命狀態。

若是因外界感染導致的病症,如果病在身體表面,他們的聲音會顯得強壯且尖銳。應參考浮脈主治第二條,根據四季特性使用散藥,這就是所謂的「開門驅逐入侵者」方法。

如果聲音聽起來無力且細微,則應輔以滋補並兼用散藥。若是氣虛,可用補陰益氣煎;血虛,則用歸柴飲;陰虛,則用一柴胡飲;陽虛,則用理陰煎,酌量增減。這就是「滋養正氣、除去邪氣」的方法。

腹部脹滿、呼吸困難、痰多,聲音粗重且急促,這是邪氣與正氣都處於旺盛狀態,需要根據嚴重程度來治療。脹滿,用和胃飲;膈塞,用神香散;呼吸困難,用蘇子降氣湯;痰多,用二陳湯,這就是「順應治療」的方法。

如果病狀雖然嚴重,但聲音卻微弱且短促,這是邪氣旺盛但正氣虛弱,治療時應從根本入手。脹滿膈塞,用理中湯、理陰煎;呼吸困難、痰多,用貞元飲、金水六君煎,同時服用腎氣丸,這就是「逆向治療」的方法。

對於內傷勞損、頭昏眼花、疲倦不堪等病狀,如果聲音開始強烈但後面漸弱,表示腎虛,無法將精轉化為氣,應補腎。若是陽虛寒重,用右歸飲、右歸丸;陰虛熱重,用左歸飲、左歸丸,以補精來轉化氣。

如果聲音開始微弱但最後變得明顯,表示肺虛,氣無法生成精,應補肺,可用四君、六君、十全等湯,以補氣來生成精。

如果聲音開始和結束都清楚,但中間卻微弱,表示脾虛,可用補中湯、壽脾煎、速救中氣,讓上部能轉化氣,下部能生成精。

至於從聲音判斷生死,更是容易理解。如果說話聲音開始微弱但後來恢復,表示還有生命力;如果開始微弱到最後完全消失,則表示死亡。如果說話時字句連貫,表示還有生命力;如果每說一個字就停頓,則表示死亡。如果聲音雖微弱但清晰且延長,表示還有生命力;如果聲音粗壯且類似禽獸,則表示死亡。

2. 問證知標本

一問寒熱先後,即知寒熱真假也。如寒在先、熱在後,仍欲飲熱,則知水極似火,格陽於外,真寒假熱,是寒為本,熱為標也,右歸飲加澤瀉涼服,則寒熱均退矣。如熱在先寒在後,酷好飲冷,則知火極似水,格陰於外,真熱假寒,是熱為本,寒為標也。一陰煎加減,斯寒熱悉除矣。

一問寒熱有朝暮,以辨陰陽之虛實也。如朝不寒而夜寒,新病者,陰邪勝也。陰逢陰旺,所以夜急,理陰煎加麻黃以溫其寒。久病者,陽虛也,陽得陽助,所以朝輕,其證必兼四肢厥冷、臍腹寒痛,治宜八味丸培陽。若夜不熱而朝熱,暴病者,陽邪勝也。陽逢陽旺,所以晝甚,一柴胡飲加減以散其熱。

久病者,陰虛也,陰遇陰扶,所以夜寧,其證必兼喘嗽煩躁,遺淋失血,治宜六味丸滋陰。

一問寒熱有止作否。如止作無時,則知元氣大虛、正不勝邪,宜八珍、十全,峻補氣血,左歸右歸,力培陰陽。

一問寒熱初起,內無積滯便結,外有六經形證,此傷寒之寒熱也,當閱傷寒門,並浮脈主治第二條。又或表證悉具,身無痛楚,此食積之寒熱也,當閱浮脈主治第三條。

二問汗,問有汗無汗也。夫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人所共知也。若寒從中生,陰為陽拂,脈沉疾,頭身痛,此寒凝於中,未及於表,或見汗出,皆浮陽蒸化之汗,非實邪汗也,所以汗出而寒熱不解,是豈有汗者盡為表虛乎?宜理陰煎,大加麻黃溫中解表,汗從陰達,邪自散矣。又如外感風寒,屢經發汗,汗竟不出,非表實也,乃裏虛也。

血虛熱渴,歸柴飲加葛根;無熱渴,理陰煎加麻黃;氣虛兼寒,大溫中飲補散兼施,隨汗隨愈。至大汗如雨,氣血脫也,八珍湯,去川芎、倍參、歸、朮。如夢醒俱汗,自汗也;夢有汗,醒無汗,盜汗也,均以一陰煎加山藥、棗皮(棗皮:又名山茱萸、山萸肉、天目籽、藥棗,屬山茱萸科落葉小喬木。)、當歸、棗仁、五味補之斂之。

如血從毛孔出,血汗也,乃血為火逼,當歸六黃湯極效。

三問頭痛,問其新久及朝夕止作也。如暴病頭痛,竟無休息,外感頭痛也,宜用辛散。止作有時,內傷頭痛也,當辨陰陽。朝痛夜止,陰虛也,治宜滋陰;夜痛朝止,陽虛也,治宜培陽。至痰厥偏正頭風,當於頭痛門參治。

三問身痛,(身痛)之病有三:如暴病身痛,兼頭痛發熱,此風寒襲於經絡,當按四時審虛實散之。如無別病,而獨言身痛,此血不營經也,獨歸酒兼服大營煎加附子。如遇陰雨而痛,此濕痛也,五苓散加蒼朮、羌活、芎、歸。

四問二便,如大便溏泄,小便清長,但脈微弱,即見脹滿,慎勿攻伐,惟以溫補脾腎為主,理脾滌飲加故紙、胡巴。如大便閉結,小水短赤,證見諸火諸脹,而六脈洪弦火,加減一陰煎,脹大和中飲。

白話文:

問證知標本

一、詢問寒熱先後,即可判斷寒熱的真假。如果先寒後熱,病人仍想喝熱水,表示體內水分如同火一般,陽氣被阻於體表,這是真寒假熱,寒邪為本,熱邪為標。此時可用右歸飲加澤瀉,涼服,寒熱即可消除。如果先熱後寒,病人酷愛喝冷水,表示體內火氣如同水一般,陰氣被阻於體表,這是真熱假寒,熱邪為本,寒邪為標。此時可用一陰煎加減,寒熱即可消除。

二、詢問寒熱是否有朝暮變化,可辨別陰陽虛實。如果早晨不寒而晚上寒,新患此病者,表示陰邪盛行,陰邪遇上陰氣旺盛,所以晚上症狀加重,可用理陰煎加麻黃溫暖寒邪。久病者,則表示陽氣虛弱,陽氣得到陽氣的幫助,所以早晨症狀較輕,其症狀必伴隨四肢厥冷、臍腹寒痛,宜用八味丸補益陽氣。如果晚上不熱而早晨熱,新患此病者,表示陽邪盛行,陽邪遇上陽氣旺盛,所以白天症狀加重,可用柴胡飲加減以散熱。久病者,則表示陰氣虛弱,陰氣得到陰氣的扶持,所以晚上症狀較輕,其症狀必伴隨喘嗽煩躁、遺尿失血,宜用六味丸滋陰。

三、詢問寒熱是否間歇。如果寒熱發作無規律,表示元氣大虛,正氣不勝邪氣,宜用八珍湯、十全大補湯,峻補氣血,並服用左歸飲、右歸飲,大力培補陰陽。

四、詢問寒熱初起時的情況。如果內無積滯便結,外有六經症狀,這是傷寒的寒熱,應參考傷寒門及浮脈主治第二條。如果表證俱全,但身無疼痛,這是食積引起的寒熱,應參考浮脈主治第三條。

五、詢問汗的情況,即有無汗。無汗為表實,有汗為表虛,這是常識。但若寒邪從內生,陰氣被陽氣衝擊,脈沉而疾,頭身疼痛,這是寒邪凝滯於內,未達於表,即使出現汗出,也是浮陽蒸騰的汗,而非實邪所致的汗,所以即使汗出而寒熱不退,也不能認為是有汗就一定是表虛。此時宜用理陰煎,大加麻黃溫中解表,使汗從陰分排出,邪氣自然消散。又如外感風寒,屢次發汗,汗卻不出,這不是表實,而是裏虛。

血虛口渴,可用歸脾飲加葛根;無口渴,可用理陰煎加麻黃;氣虛兼寒,可用大溫中飲,補散兼施,隨著汗出而痊癒。若大汗淋漓,是氣血衰竭,可用八珍湯,去川芎,倍加人參、當歸、白朮。如睡醒時都出汗,是自汗;睡時出汗,醒時不出汗,是盜汗,都可用一陰煎加山藥、棗皮、當歸、棗仁、五味子來收斂補益。

若汗中帶血,是血汗,這是由於血被火邪逼迫,可用當歸六黃湯。

六、詢問頭痛,詢問其病程長短及朝夕發作情況。如果頭痛突然發作,持續不斷,是外感頭痛,宜用辛散藥物。如果頭痛間歇發作,是內傷頭痛,需辨別陰陽虛實。早晨痛而晚上止,是陰虛,宜滋陰;晚上痛而早晨止,是陽虛,宜培陽。至於痰厥、偏正頭痛,應參考頭痛門的治療方法。

七、詢問身痛。身痛有三種情況:如果突然發病,伴隨頭痛發熱,這是風寒侵襲經絡,應根據四季及虛實情況,用散寒藥物治療。如果沒有其他疾病,單純身痛,這是血虛不能濡養經絡,可用獨活寄生湯加附子。如果遇陰雨天則痛,這是濕邪引起的疼痛,可用五苓散加蒼朮、羌活、川芎、當歸。

八、詢問二便情況。如果大便稀溏,小便清長,脈象微弱,並見腹部脹滿,切勿攻伐,應以溫補脾腎為主,可用理中湯加炮薑、厚朴。如果大便乾燥,小便短赤,症見各種火熱症狀和腹部脹滿,脈象洪大有力,可用一陰煎加減,並加用保和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