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醫學集成卷一 (8)

回本書目錄

醫學集成卷一 (8)

1. 余批景岳

景岳一書,每症引經義,有論症論治,述古辨古之詳而又斷以己見,從不因人成事,令人有所適從。此醫中之名家,猶詩中之李杜也。近世不知公,謂偏於溫補,不知公殆長於溫補者也,公更長於補陰以了千古未完公案。蓋天地之道,一陰一陽,並行不悖者也,乃方書所載。

補陽之方極多,而補陰者,自長沙地黃湯外,別無良方,亦千古大缺陷也。景岳制左右歸飲,以補六味八味之不及;制理陰煎以配理中湯;制金水六君煎,以配六君子湯;制補陰益氣煎,以配補中益氣湯;又制一二陰等煎,以治陰虛有火者。於是,陰陽配合,而患陰虛一症者,始有良方調治,而無偏勝之虞。

此實千古大功臣也。因書未經人批,故特表而出之。

或問余曰,景岳重陰分,丹溪亦重陰分,景岳之不足丹溪,何也?余曰:景岳之所重陰分者,陰中之陽也,故用藥溫。溫主春夏生長之氣,地黃、枸杞、當歸之屬是也。即陰虛有火亦不過用甘涼甘平之品,如生地、麥冬、酒芍之類是也。丹溪之所重陰分者,陰中之至陰也,故用藥寒。寒主秋冬肅殺之氣,黃柏、知母之屬是也,此不可不辨。

古今醫道至景岳始全,何也?天地間,有陽即有陰,二者原並行不悖。古人著方,多在陽分,而陰分中之稱盡善者,自長沙腎氣丸外,方不多見,亦千古遺憾!況今人病陰虛者,十居七八;而其中之補陽者,十居八九。燥潤相反,陰陽誤治,如此殺人,而人罔覺,良可悲也!自景岳出,誠有見於水為天一之源。

腎為先天之本,精能化氣,陰陽互根之理,而治病製方,多重陰分,以補千古不及,觀補陣一類,可以見矣。

白話文:

《餘評景嶽》

景嶽這本書,對於每一種病症都會引用經典理論,有對於病症和治療的討論,詳細地敘述古人的觀點並加以辨析,然後再根據自己的見解做出判斷,他從不人云亦云,讓人能夠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他是醫學界的大家,就像詩歌中的李白和杜甫一樣。

近代的人們對他並不瞭解,以為他偏向於溫補,卻不知他最擅長的就是溫補,而且他更擅長補陰,解決了千古以來未被完全解答的問題。天地運作的法則,陰陽並存,相互不違背,然而醫書上記載的,補陽的方子非常多,而補陰的方子,除了張仲景的地黃湯之外,就找不到什麼好方子了,這也是千古以來的一大缺憾。

景嶽創制了左右歸飲,補足了六味地黃丸和八味地黃丸的不足;創制了理陰煎,來配合理中湯;創制了金水六君煎,來配合六君子湯;創制了補陰益氣煎,來配合補中益氣湯;又創制了一二陰等煎,來治療陰虛有火的情況。這樣一來,陰陽互相配合,對於患有陰虛這種病症的人來說,終於有了有效的方子可以調理,不再有過度偏向某一邊的憂慮。

這確實是對千古以來的一大貢獻。因為這本書還未曾被人評論,所以我特別將其價值表達出來。

有人問我,景嶽重視陰分,丹溪也重視陰分,那麼景嶽比不上丹溪的地方在哪裡呢?我回答說,景嶽所重視的陰分,指的是陰中之陽,所以他的藥物都是溫性的。溫性藥物代表的是春夏的生長之氣,像是地黃、枸杞、當歸等。即使是在治療陰虛有火的情況下,他使用的也只是甘涼或是甘平的藥物,例如生地、麥冬、酒芍等。而丹溪所重視的陰分,指的是陰中之至陰,所以他使用的藥物都是寒性的。寒性藥物代表的是秋冬的肅殺之氣,像是黃柏、知母等。這一點必須要明確區分。

從古至今的醫學理論,在景嶽這裡才得以完整。為什麼呢?天地之間,有陽就有陰,兩者本來就是並行不悖的。古人寫的方子,多數都是針對陽分,而對於陰分中盡善盡美的方子,除了張仲景的腎氣丸之外,很少見到,這也是千古以來的一個遺憾!更何況,現在的人,十個裡面有七八個是患有陰虛的病症,而其中補陽的,卻佔了八九成。燥濕相反,陰陽失衡,像這樣錯誤的治療方式導致死亡,人們卻沒有察覺,真是讓人感到悲傷啊!直到景嶽出現,他確實認識到水是萬物的根本,腎是先天的根本,精能化為氣,陰陽互相依存的道理,因此在治病製方的時候,非常重視陰分,來補足千古以來的不足,從補陣這一類的方子就可以看出來了。

2. 入門看病

病人攢眉呻吟,頭痛也;坐而紐身,腹痛也;

以手按心,中腕痛也;坐而身俯,腰痛也;

護腹如懷卵物,心痛也;搖頭以手捫腮,齒痛也;

坐而伏者,短氣也;籲歎者,鬱結也;

言遲者,風也;行遲者,痹也;喉中漉漉有聲,痰也;

問之不答,聾也;問之懶答,或點頭,中氣虛也;

鼻塞聲重,傷風也;口鼻氣粗,外感也;口鼻氣微,內傷也;

又手摸心,閉目不言,心虛怔忡也;

不此之察,猥云據脈定證,真欺人之語也,識者再三留意焉。

白話文:

[看病入門]

病人皺眉並發出痛苦的聲音,這表示他頭痛;若他坐下時扭動身體,則可能腹部疼痛;

如果他用手按住胸口,那可能是胃部疼痛;若他坐下時身體向前傾,可能是腰痛;

如果他保護腹部像懷抱著易碎物品一樣小心,那可能是心臟部位疼痛;如果他搖頭並用手觸摸臉頰,可能是牙齒疼痛;

如果他坐下時身體前彎,可能是呼吸困難;如果他頻繁地嘆氣,可能有情緒鬱結;

說話緩慢,可能是受風邪影響;行動遲緩,可能是關節炎;如果喉嚨裡持續有漉漉的聲音,那可能是有痰;

如果詢問病情而不回答,可能是耳聾;如果回答問題時顯得慵懶,或是隻是點頭,可能是中氣不足;

如果鼻子不通,聲音沉悶,可能是感冒;如果口鼻呼出的氣息粗重,可能是外感疾病;如果口鼻呼出的氣息微弱,可能是內傷;

另外,如果他手放在胸口,閉眼不語,可能是心虛或心悸;

如果不仔細觀察這些症狀,只憑脈象來判斷病情,這是對人的欺騙,有智慧的醫生應再三留意這些徵兆。

3. 治病要訣

邪之傷人,先中於表,漸入於裏,病初在表,須汗之散之,使不傳經入裏,則病易愈。若表邪未盡,而遽下之,外邪乘虛而入,或誤補之,內邪壅閉不出,變成壞症極多。治病務分老、幼、強、弱、新病、久病、富貴、貧苦幾等看法,藥亦幾等用法。

經曰:善治者,先治皮毛,次治肌膚,其次治筋脈,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臟。

白話文:

[治病的關鍵點]

當疾病侵襲人體時,通常會先影響到身體表面,然後才逐步深入到身體內部。因此,在疾病的初期,如果病情還停留在表面,我們應該採取發汗或是散邪的方式來治療,避免病情進一步傳導至內臟,這樣可以讓病情較容易康復。然而,如果表面的病邪尚未完全清除,就急著進行瀉下治療,就會讓外部的病邪趁虛而入;或者錯誤地使用補藥,導致內部的病邪被封閉無法排出,這些情況都可能導致病情惡化,轉變成更嚴重的病症。

在治療疾病時,必須區分患者的老少、強弱、病程的新舊、疾病持續時間的長短、經濟狀況的富貴與貧苦等不同情況,藥物的使用也應依照這些不同的情況來調整。

古籍中提到:擅長治病的醫生,會先從皮膚表面開始治療,接著是肌肉,再來是筋絡和脈絡,然後是六腑(胃、膽、大腸、小腸、三焦、膀胱),最後纔是五臟(心、肝、脾、肺、腎)。

4. 傷寒傷風辨

傷寒無汗,傷風有汗;傷寒無涕,傷風有涕;傷寒脈緊,傷風脈緩;

傷寒怕寒,傷風怕風;傷寒鬱而後熱,傷風即能發熱;

傷寒手足微冷,傷風手足皆溫。

又曰:寒勝則痛,風勝必腫。

白話文:

在辨識感冒與風寒的差異上,感冒通常不會出汗,而風邪入侵則會出汗;感冒時多半不會流鼻涕,但風邪侵擾時則會有鼻涕;感冒的脈象常顯得緊繃,而風邪則脈象較為緩慢。

感冒的人會特別畏寒,而風邪則讓人更怕風;感冒的情況下,體溫會在一段時間後才升高,而風邪則可能馬上引起發燒;

感冒時手腳可能會略感冰冷,而風邪時手腳則保持溫暖。

另外,當寒氣過盛時,人體會感到疼痛,風邪過重的話,身體某部位可能會出現腫脹。

5. 舌辨陰陽水枯三證

陰證舌黑,為少陰中寒,真陽遭其埋沒,不能熏騰津液,以致舌胎乾黑,芒刺滿口,法當驅陰救陽,陽回則津回。方用耆、朮、砂、半、薑、附、故紙、肉桂。其證必目瞑嗜臥,聲低息短,少氣懶言,身重惡寒,此辨陰症十六字訣。

陽證舌黑,為陽明火旺,爍乾津液,以致舌胎乾黑,芒刺滿口,法當驅陽救陰,陰回則津回。方用白虎承氣諸法,斟酌選用。其證必張目不眠,聲音響亮,口臭氣粗,身輕惡熱,此辨陽症十六字訣。

陰陽證外有水枯一證,不得其法,無由分認。舌胎灰黑,間生芒刺,動生津液,常喜茶水,飲之不多,此為真水枯竭,飲水自救,法宜六味地黃湯或八仙長壽丸。

白話文:

【對於舌頭顏色判斷陰陽兩種情況及真水枯竭的三種證狀】

如果舌頭呈黑色,代表這是陰證,是因為少陰經中的寒氣過重,導致身體內的真正陽氣被抑制,無法蒸發津液,進而使舌頭乾燥且呈現黑色,舌面布滿芒刺。治療方法應為去除陰寒,補充陽氣,一旦陽氣恢復,津液也會隨之恢復。可用的藥方包括黃耆、白朮、砂仁、半夏、生薑、附子、小茴香、肉桂等。

若舌頭黑色是由於陽證,即陽明經火氣旺盛,燒乾了津液,同樣導致舌頭乾燥且呈黑色,舌面也佈滿芒刺。治療上應該去除過盛的陽氣,滋補陰液,陰液恢復後,津液也會隨之恢復。可用的治療方式包含白虎湯、承氣湯等,需根據具體病情選擇使用。

除了上述的陰證和陽證,還有真水枯竭的一種情況。舌頭呈現灰色或黑色,舌面偶爾會出現芒刺,但同時會產生津液,患者常會想要喝水,但實際喝的量並不多,這代表體內的真水已經枯竭,喝水是身體自我拯救的方式。治療上可考慮使用六味地黃湯或八仙長壽丸。

6. 傷寒瘟疫受病不同辨

傷寒受病,由皮膚而得,風寒外感,自氣分傳入血分。瘟疫受病,由口鼻而入,邪熱內伏,自血分發出氣分,一表一裏,一寒一熱,判若天壤。

白話文:

傷寒這種疾病,是從皮膚接觸到病源而得到的,因感受風寒從身體外部侵入,再從氣分傳入到血分。

瘟疫這種疾病,則是由口鼻吸入病原體進入身體,邪惡的熱氣在體內潛伏,再從血分發散到氣分。一個從外向內(表面),一個從內向外(深處),一個表現為寒症,一個表現為熱症,兩者之間的差異極大,就像天和地一樣的不同。

7. 傷寒瘟疫脈息不同辨

傷寒初起,左手脈盛於右手,或浮而緊,自是風寒外感,必傳入三陰,然後脈沉。

瘟疫初起,右手脈盛於左手,不浮不沉,中按洪長滑數,重者脈多沉伏細澀,或一手先伏,或六脈俱無,此邪熱內壅,閉塞脈道。若認為陰脈,誤用溫補,禍不旋踵。

白話文:

在傷寒剛開始的時候,會發現左邊的手脈比右邊的強,或者呈現出浮且緊的狀態,這就是風寒從外部感染的跡象,必定會傳入到身體的三陰經,然後脈搏會變得深沉。

在瘟疫剛開始時,右邊的手脈比左邊的強,既不是浮脈也不是沉脈,在中間位置按下去會有明顯、長、滑、快的脈象。病情嚴重的話,脈搏可能會多呈現為深沉、隱伏、細小、滯澀的型態,或者一開始只有一手的脈象隱伏,甚至六脈全無,這都是因為邪熱在體內壅塞,導致脈絡被封閉。如果誤以為這是陰性脈象,錯誤地使用溫補的治療方式,後果將不堪設想。

8. 傷寒瘟疫病證不同辨

傷寒初起,其證但頭痛身痛,發熱惡寒,舌上未即有胎,胸腹未即脹滿,口舌未即乾燥,四肢未即無力,精神未即困憊,氣未即臭,面未即垢,此表有病,裏無病也。

瘟疫初起,其證亦頭痛身痛,壯熱惡寒,舌上便有白胎,胸腹便覺飽脹,口舌便覺乾燥,四肢便覺無力,精神便覺困乏,出氣便覺腐臭,面上便有垢容,此內熱怫鬱,恰似風寒,實非風寒也。病重者,往往六脈不見,四肢盡冷,此熱極似寒,陽症似陰。倘認為陰症,誤用溫補,下嚥即斃。

蓋外面雖屬純陰,然細察之,或舌胎黃燥,或胎黃而黑,或舌生芒刺,或胸滿腹脹,或大小便不通,或氣噴如火,或鼻如煙煤,或大便膠固,或挾熱下痢,或熱結旁流,或蓄血出斑,或唇焦口燥,或舌卷囊縮,或口鼻出血,或大便下血,或潮熱作渴,或發狂譫語,或遍身起疙瘩,或四肢腫痛,或揚手擲足,或筋惕肉瞤,或頭面俱腫,或咽喉腫痛,或煩躁不安,或不省人事,或大渴飲冷。以上等症,是熱極危極之候,見一二端,即宜大下疊下,稍緩不救。

白話文:

在傷寒病剛開始的時候,病狀主要表現為頭痛、身體疼痛,伴有發燒與畏寒,舌苔尚未顯著,胸腹也未立即感到脹滿,口舌未馬上乾燥,四肢活動力尚正常,精神狀態未立刻疲憊,呼吸氣息也未出現異常臭味,臉部皮膚也未馬上變得污濁,這顯示疾病在外表層次,而內裡尚未受到影響。

然而,瘟疫一開始,同樣會有頭痛和身體疼痛,高燒且畏寒,但舌苔很快呈現白色,胸腹迅速感到飽脹,口舌迅速乾燥,四肢也快速無力,精神狀態急速疲憊,呼吸氣息迅速腐臭,臉色迅速變得污濁,這是因為體內熱度鬱積,看似風寒,實際上並非風寒。病情嚴重者,可能連脈搏都難以察覺,四肢冰冷,這是極度的熱表現得像極度的寒,陽性症狀看似陰性。若誤判為陰性病症,使用溫補療法,很可能患者才吞下藥物就立即喪命。

表面看來,病人全身似乎處於純陰狀態,但仔細觀察,可能舌苔呈現黃燥,或者黃中帶黑,或者舌面長出芒刺,或者胸腹脹滿,或者大小便不通暢,或者呼吸如火般灼熱,或者鼻子像被煤灰染黑,或者大便堅硬,或者夾雜熱毒的下痢,或者熱毒結聚導致旁邊流出,或者蓄積血液導致皮膚出現斑點,或者嘴脣乾裂、口舌乾燥,或者舌頭蜷縮、睪丸縮小,或者口鼻出血,或者大便出血,或者發燒且口渴,或者發狂且胡言亂語,或者全身長出疙瘩,或者四肢腫脹疼痛,或者手腳抽搐,或者肌肉跳動,或者頭面部腫脹,或者咽喉腫痛,或者煩躁不安,或者失去意識,或者極度口渴且想喝冷水。上述這些都是極度危險的熱症候,一旦出現其中一二,應立即進行強烈的排泄治療,稍有延遲,性命恐難保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