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87)
(87)
1. 論清法
清者,清其熱也。臟腑有熱則清之。經云:熱者寒之是已。
然有當清不清誤人者;有不當清而清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分內傷、外感以誤人者;有當清而清之,不量其人、不量其症以誤人者,是不可不察也。
夫六淫之邪,除中寒、寒濕外,皆不免於病熱。熱氣薰蒸,或見於口舌唇齒之間,或見於口渴便溺之際。灼知其熱而不清,則斑黃狂亂,厥逆吐衄,諸症叢生,不一而足。此當清不清之誤也。
然又有不當清而清者,何也?有如勞力辛苦之人,中氣大虛,發熱倦怠,心煩溺赤,名曰虛火。蓋春生之令不行,無陽以護其榮衛,與外感熱症相隔天壤;又有陰虛勞瘵之症,日哺潮熱,與夫產後血虛,發熱煩燥,症象白虎,誤服白虎者難救。
更有命門火衰,浮陽上泛,有似於火者;又有陰盛格陽,假熱之症,其人面赤狂躁,欲坐臥泥水中,或數日不大便,或舌黑而潤,或脈反洪大,崢崢然如鼓擊於指下,按之豁然而空者,或口渴欲得冷飲而不能下,或因下元虛冷頻飲熱湯以自救。世俗不識,誤投涼藥,下嚥即危矣。
此不當清而清之誤也。
然又有當清而不分內傷、外感者,何也?蓋風寒閉火,則散而清之,經云:火鬱發之是也。暑熱傷氣,則補而清之,東垣清暑益氣湯是也。濕熱之火,則或散、或滲、或下而清之,開鬼門,潔淨府,除陳莖是也。燥熱之火,則潤而清之,通大便也。傷食積熱,則消而清之,火去食自平也。
惟夫傷寒傳入胃腑,熱勢如蒸,自汗,口渴飲冷,而能消水者,藉非白虎湯之類,鮮克有濟也。更有陽盛拒陰之症,清藥不入,到口隨吐,則以生薑汁少許為引,或薑製黃連,反佐以取效,所謂寒因熱用是也,此外感實火之清法也。若夫七情六欲,喜、怒、憂、思、悲、恐、驚,互相感觸,火從內發,丹溪治以越鞠丸,開六鬱也;立齋主以逍遙散,調肝氣也。意以一方治木鬱而諸鬱皆解也。
然經云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逍遙一方以之治氣上氣結者,固為相宜,而於氣緩、氣消、氣亂、氣下之症,恐猶未合。蓋氣虛者必補其氣,血虛者必滋其血。氣旺血充,而七情之火,悠焉以平。至若真陰不足,而火上炎者,壯水之主,以鎮陽光。
真陽不足,而火上炎者,引火歸源,以導龍入海,此內傷虛火之治法也。或者曰,病因於火,而以熱藥治之,何也?不知外感之火,邪火也,實火也。有形之火,後天之火也,得水則滅,故可以水折。內傷之火,虛火也,龍雷之火也。無形之火,先天之火也,得水則炎,故不可以水折。
譬如龍得水而愈奮飛,雷因雨而益震動,陰濛沉晦之氣,光焰燭天,必俟云收日出,而龍雷各歸其宅耳。是以虛火可補而不可瀉也。其有轉用參耆而不用八味者,因其穴宅無寒也。其有專用六味而不用桂、附者,因其穴宅無水也。補則同,而引之者稍不同耳。蓋外感之火以涼為清,內傷之火以補為清也。
白話文:
論清法
清熱是清除體內熱邪的意思。臟腑有熱就要用清熱的方法治療,就像經書上說的:「熱證要用寒涼的方法治療」。
然而,有些情況不應該清熱卻用了清熱的方法,反而害了病人;有些情況不應該清熱卻用了清熱的方法,反而害了病人;有些情況應該清熱卻不分內傷還是外感就亂用清熱的方法,反而害了病人;有些情況應該清熱卻不考慮病人的體質和病情輕重就亂用清熱的方法,反而害了病人,這些情況都必須仔細辨別。
外感六淫邪氣,除了中寒和寒濕之外,其他都會導致發熱。熱邪薰蒸,可能會表現在口舌唇齒,或口渴排便等方面。如果明知有熱卻不採取清熱措施,就會出現斑疹、黃疸、狂躁、厥逆、吐血、鼻出血等各種症狀,不勝枚舉。這就是不該清熱卻清熱所造成的錯誤。
然而,也有不該清熱卻清熱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例如,勞累辛苦的人,元氣大虛,出現發熱、倦怠、心煩、尿赤等症狀,稱為虛火。這是因為春天生髮的氣機不暢,陽氣不足以護衛人體,與外感熱症完全不同;還有陰虛勞損的病人,白天發熱盜汗,以及產後血虛,發熱煩躁,症狀如同白虎湯證,誤服白虎湯則難以挽回。
還有命門火衰,陽氣浮於表面,看似有熱;還有陰盛格陽,假熱的症狀,病人面色赤紅,狂躁不安,想坐臥在泥水中,或者數天不大便,或者舌頭黑而濕潤,或者脈象洪大有力,像鼓一樣,按壓下去則空虛,或者口渴想喝冷飲卻喝不下,或者因為下元虛冷而頻頻喝熱湯自救。世人不懂這些,誤用寒涼藥物,服下後立即就會危及生命。
這就是不應該清熱卻清熱所造成的錯誤。
然而,也有應該清熱卻不分內傷外感的情況,這是為什麼呢?例如,風寒閉阻導致內熱,就要疏散清熱,經書上說:「鬱積的熱邪要用疏散的方法治療」;暑熱傷氣,就要益氣清熱,《脾胃論》的清暑益氣湯就是如此;濕熱之邪,就要疏散、滲濕或利尿清熱,《傷寒論》的開鬼門、潔淨府、除陳莖就是這個道理;燥熱之邪,就要滋潤清熱,通利大便;傷食積熱,就要消食清熱,熱邪去除,食積自然就會好轉。
但是,傷寒邪氣傳入胃腑,熱勢像蒸汽一樣,自汗,口渴飲冷,而且能喝下大量的水,這種情況,如果不是用白虎湯之類的藥方,很難奏效。還有陽盛陰虛的病人,清熱藥物服用後不能吸收,入口就吐,這時可以用少量生薑汁引導藥物,或者用薑製黃連,反其道而行之,這就是所謂的「寒者熱之」;這也是外感實火清熱法的策略。至於七情六欲,喜、怒、憂、思、悲、恐、驚等情緒互相影響,導致內火上升,丹溪翁用越鞠丸治療,疏通六鬱;立齋先生用逍遙散,調和肝氣。意思是說,用一個方子治療肝鬱,其他鬱結也能迎刃而解。
但是經書上說:「怒則氣上,喜則氣緩,悲則氣消,恐則氣下,驚則氣亂,思則氣結。」逍遙散用來治療氣上氣結,固然相宜,但對於氣緩、氣消、氣亂、氣下等症狀,恐怕就不太合適了。因為氣虛就要補氣,血虛就要養血。氣旺血足,七情之火自然平息。至於真陰不足,而內火上炎,就要滋補腎陰,以鎮壓陽氣;真陽不足,而內火上炎,就要引火歸源,就像把龍引入大海一樣。這是內傷虛火治療的方法。
有人可能會問,疾病是因火而起,為什麼要用熱藥治療呢?這是因為外感之火是邪火、實火,是有形的火,是後天之火,遇水則滅,所以可以用寒涼之法治療;內傷之火是虛火,是龍雷之火,是無形的火,是先天之火,遇水則更盛,所以不能用寒涼之法治療。
例如,龍遇水則更加活躍,雷遇雨則更加震動,陰暗沉鬱之氣,光芒照亮天空,必須等到雲散日出,龍雷才會各歸其位。因此,虛火可以用補益的方法治療,不能用瀉的方法治療。有些方劑使用人參、黃耆而不使用八味丸,是因為其症狀並無寒邪;有些方劑專用六味地黃丸而不使用桂枝、附子,是因為其症狀並無水寒。補法相同,但引導藥力的方法略有不同。總之,外感之火用寒涼之法清熱,內傷之火用補益之法清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