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80)

回本書目錄

(80)

1. 論和法

傷寒在表者可汗,在裏者可下,其在半表半裏者,惟有和之一法焉。仲景用小柴胡湯加減是已。然有當和不和誤人者;有不當和而和誤人者;有當和而和,不知寒熱之多寡、稟質之虛實、臟腑之燥濕、邪氣之兼併,以誤人者,是不可不辨也。

夫病當耳聾脇痛、寒熱往來之際,應用柴胡湯和解之。而或以桂枝、麻黃發表誤矣,或以大黃、芒硝攻裏,則亦誤矣。又或因其胸滿脇痛而吐之,則尤誤矣。蓋病在少陽,有三禁焉:汗、吐、下是也。且非惟汗吐下有所當禁,即舍此三法,而妄用溫藥,均為無益,而反有害。

古人有言:少陽膽為清淨之府,無出入之路,只有和解一法。柴胡一方,最為切當,何其所見明確,而立法精微,亦至此乎。此所謂當和而和者也。

然亦有不當和而和者,如病邪在表,未入少陽,誤用柴胡,謂之引賊入門,輕則為瘧,重則傳入心胞,漸變神昏不語之候。亦有邪已入裏,燥渴譫語,諸症叢集,而醫者僅以柴胡治之,則病不解。至於內傷勞倦,內傷飲食,氣虛血虛,癰腫瘀血諸症,皆令寒熱往來,似瘧非瘧,均非柴胡湯所能去者。

若不辨明症候,切實用藥,而借此平穩之法,巧為藏拙,誤人匪淺,所謂不當和而和者此也。

然亦有當和而和,而不知寒熱之多寡者,何也?夫傷寒之邪,在表為寒,在裏為熱,在半表半裏,則為寒熱交界之所。然有偏於表者則寒多,偏於裏者則熱多,而用藥須與之相稱,庶陰陽和平,而邪氣頓解。否則寒多而益其寒,熱多而助其熱,藥既不平,病益增劇,此非不和也,和之而不得寒熱多寡之宜者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稟質之虛實者何也?夫客邪在表,譬如賊甫入門,豈敢遽(音jù,立刻,馬上。)登吾堂而入吾室,必窺其堂奧(音ào,泛指室內深處。)空虛,乃乘隙而進。是以小柴胡用人參者,所以補正氣,使正氣旺,則邪無所容,自然得汗而解。蓋由是門入,復由是門出也。

亦有表邪失汗,腠理緻密,賊無出路,由此而傳入少陽,熱氣漸盛,此不關本氣之虛,故有不用人參,而和解自愈者,是知病有虛實,法在變通,不可誤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臟腑之燥濕者,何也?如病在少陽,而口不渴,大便如常,是津液未傷,清潤之藥,不宜太過,而半夏生薑皆可用也。若口大渴,大便漸結,是邪氣將入於陰,津液漸少,則辛燥之藥可除,而花粉瓜蔞,有必用矣。所謂臟腑有燥濕之不同者,此也。

然又有當和而和,而不知邪之兼併者,何也?假如邪在少陽,而太陽陽明未罷,是少陽兼表邪也,小柴胡湯加表藥,仲景有柴胡加桂枝之例矣。又如邪在少陽,而兼裏熱,則便閉譫語燥渴之症生,小柴胡湯中加里藥,仲景有柴胡加芒硝之例矣。又有三陽合病,合目則汗,面垢譫語遺尿者,用白虎湯和解之。

白話文:

在討論「和法」這個主題時,我們要明白,感冒如果在身體表面層次,可以使用發汗的方式治療;如果已經深入身體內部,可以使用瀉下的方式;但若是處於半表半裏的狀態,就只能採用調和的方法。張仲景使用小柴胡湯,並根據病情調整配方,就是這樣的做法。然而,有時該調和卻沒有調和,或是不該調和卻調和了,甚至在應該調和的情況下,忽略了寒熱的多少、體質的虛實、臟腑的乾濕,以及併發的邪氣,這些都會導致誤診誤治,這一點我們必須清楚。

當患者出現耳鳴、脅痛、寒熱交錯的症狀,應該使用柴胡湯來調和解表。如果在這種情況下,用桂枝、麻黃來發汗,或者用大黃、芒硝來攻裡,都是錯誤的。同樣地,如果因為胸部悶痛就嘔吐,更是大錯特錯。因為疾病在少陽階段,有三個絕對不能做的事情:發汗、催吐、瀉下。不僅如此,除了這三種方法之外,如果亂用溫補藥物,不但無益,反而可能有害。

古人說過,少陽膽是清淨的器官,沒有進出的通道,只能用調和的方法。柴胡湯是最恰當的選擇,它的見解清晰明確,立法細緻精妙,確實是當之無愧的調和之法。

然而,也有不該調和卻調和的情況。比如,病邪還在表層,尚未進入少陽階段,就誤用了柴胡湯,這就像是引狼入室。病情輕的,會變成類似瘧疾的疾病;病情重的,會進入心包,逐漸出現神智不清、無法言語的症狀。同樣地,如果病邪已經深入內臟,出現燥渴、譫語等症狀,醫生只用柴胡湯來治療,病情就不會好轉。對於因勞累、飲食失調、氣血虛弱、腫瘤、瘀血等引起的寒熱交錯,類似瘧疾但實際上不是瘧疾的症狀,柴胡湯也是無法根治的。

如果不分辨清楚病症,只是為了避免出錯,就使用這種看似穩妥的調和方法,對患者的誤導會非常嚴重。

另外,有時候雖然該調和,但在調和時,卻忽略了寒熱的多少。這是什麼意思呢?感冒的邪氣,如果在表面層次,表現為寒;如果深入內臟,表現為熱;而在半表半裏的狀態,就是寒熱交界的地方。然而,有的病例偏向表面,寒氣較多;有的病例偏向內臟,熱氣較多。用藥時必須考慮到這種差異,才能達到陰陽平衡,邪氣才能消除。否則,寒氣多的病情,用藥卻更增加寒氣;熱氣多的病情,用藥卻更助長熱氣。這樣一來,藥物失去平衡,病情就會加重,這並不是不調和,而是調和時未能掌握寒熱的多少。

再者,有時候雖然該調和,但在調和時,卻忽略了體質的虛實。這是什麼意思呢?當病邪侵襲表層,就像盜賊剛剛闖入門戶,不會立刻進入廳堂和房間,必須等到廳堂和房間虛弱時,才會趁機而入。因此,小柴胡湯中加入人參,目的就是補充正氣,讓正氣旺盛,邪氣自然無法存留,病人才能通過出汗來康復。這是從同一個門進來,再從同一個門出去的過程。

同樣地,如果表層的病邪未能及時排出,皮膚毛孔變得緊密,邪氣找不到出口,就會傳入少陽階段,熱氣逐漸增加。這與本身的氣血虛弱無關,因此,即使不使用人參,也能通過調和自愈。這說明,疾病有虛有實,治療方法需要靈活變通。

再者,有時候雖然該調和,但在調和時,卻忽略了臟腑的乾濕。比如,如果病在少陽階段,但患者不口渴,排便正常,這表示津液尚未受損,不需要使用過度滋潤的藥物,半夏和薑都可以使用。但如果患者極度口渴,排便逐漸困難,這表示邪氣將要進入陰臟,津液逐漸減少,此時就不能使用辛燥的藥物,而需要使用花粉、栝樓等滋陰的藥物。這就是臟腑乾濕不同的情況。

再者,有時候雖然該調和,但在調和時,卻忽略了邪氣的併發。比如,如果邪氣在少陽階段,但太陽和陽明的病狀尚未消失,這就是少陽併發表邪的現象。在小柴胡湯中加入表藥,張仲景就有柴胡加桂枝的案例。又如,邪氣在少陽階段,同時併發內熱,就會出現便祕、譫語、燥渴等症狀。在小柴胡湯中加入內藥,張仲景就有柴胡加芒硝的案例。還有三陽合併的病狀,閉眼就出汗,臉部污垢、譫語、尿失禁,這時需要用白虎湯來調和解表。

當三陽同時患病,必然會影響到胃腑,因此,使用辛涼的藥物,可以內清臟腑,外透肌膚,讓三條經絡的邪氣一同散去,這就是專門使用清熱藥物作為調和的方法,這就是邪氣併發的情況。

由此推論,有清熱調和的,有溫補調和的,有消炎調和的,有補益調和的,有乾燥調和的,有滋潤調和的,有表裡兼治的調和,有攻補兼施的調和。調和的基本原則是一致的,但調和的方法卻是千變萬化。理解了這個道理,對於溫熱病的治療、瘟疫的療法、季節性瘧疾的擴展,都能從這裡推廣開來,就能輕鬆地應對各種疾病了。然而,現在的人們只是簡單地說調和,卻不能完全掌握調和的精髓,結果往往會助長邪氣,加重病情,這怎麼能算是真正的調和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