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世馨

《醫學集成》~ (78)

回本書目錄

(78)

1. 側人明堂圖

(附圖:側人明堂圖)

經言:肺之原出於太淵,心之原出於太陵,肝之原出於太衛,脾之出於太白,腎之原出於太谿,心之原出於太兌骨即神門也,膽之原出於坵墟,胃之原出於衛陽,三焦之原出於陽池,膀胱之原出於京骨,大腸之原出於合谷,小腸之原出於脘骨。見十二經之原,又不可不知也。

嘉慶二十四年恩賜太醫院六品御醫錢松鏡湖氏重鐫

2.

道光二十八年雙流縣劉仕廉清臣氏繪書

白話文:

這句古代中醫文字在現代白話文中會是:「這是在道光二十八年,由來自雙流縣的劉仕廉,字清臣的人所繪製和書寫的。」

同治十二年蓉城李仲元子乾氏校刻

白話文:

你提供的文字為一本書的出版資訊,並無具體的中醫內容可供翻譯。這句話在現代白話文中可表述為:"此書於同治十二年由蓉城的李仲元,字乾,進行校對並刻印。" 這說明瞭該書的出版時間、地點和出版者。但若你有具體的中醫古文需要翻譯,請提供相關內容。

3. 程鍾齡醫門八法

論病之原,以內傷、外感四字括之。論病之情,則以寒熱、虛實、表裏、陰陽八字統之。而論治病之方,則又以汗、和、下、消、吐、清、溫、補八法盡之。蓋一法之中,八法備焉,八法之中,百法備焉。病變雖多,而法歸於一。此予數十年來,心領神會,曆試而不謬者,盡見於八篇中矣。學者誠熟讀而精思之,於以救濟蒼生,亦未必無小補云。

白話文:

在探討疾病的根本原因時,可以用「內傷」與「外感」這四個字來概括。當我們深入討論病情的特性,則可用「寒」、「熱」、「虛」、「實」、「表」、「裡」、「陰」、「陽」這八個字來全面描述。而談到治療疾病的手段,則可歸納為「汗」、「和」、「下」、「消」、「吐」、「清」、「溫」、「補」這八種方法。因為在每一種方法之中,都涵蓋了其他七種方法的精髓,而在這八種方法中,更包含了無數種治療方式。儘管疾病變化萬千,但其治療原則都可以歸結到這些基本方法上。這是我在數十年間,用心領悟並多次實踐驗證,毫無錯誤的經驗,全都可以在我寫的八篇文章中找到。如果學習者能熟讀並深刻理解這些內容,對於救助眾生,相信也會有不小的幫助。

4. 論汗法

汗者,散也。

經云:血在皮毛者,汗而發之是也。又云:體若燔炭,汗出而散是也。

然有當汗不汗誤人者;有不當汗而汗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妄汗之誤人者;有當汗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汗之不得其道以誤人者;有當汗而汗之不中其經,不辨其藥,知發而不知斂以誤人者,是不可以不審也。

何則?風寒初客於人也,頭痛發熱而惡寒,鼻塞聲重而體痛,此皮毛受病法當汗之。若失時不汗或汗不如法,以致腠理閉塞,榮衛不通,病邪深入,流傳經絡者有之,此當汗不汗之過也。

亦有頭痛發熱與傷寒同,而其人倦怠無力、鼻不塞、聲不重,脈來虛弱,此內傷元氣不足之症。又有勞心好色,真陰虧損,內熱晡熱,脈細數而無力者;又有傷食病,胸膈滿悶,吞酸噯腐,日脯潮熱,氣口脈緊者;又有寒厥痰逆,濕淫腳氣,內癰外癰,瘀血凝積,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諸症,皆有寒熱,與外感風寒似同而實異,若誤汗之,變症百出矣。所謂不當汗而汗者,此也。

若夫症在外感應汗之例,而其人臍之左右上下,或有動氣,則不可以汗。

經云:動氣在右,不可發汗,汗則衄而渴,心煩飲水即吐。動氣在左,不可發汗,汗則頭眩汗不止,筋惕肉瞤。動氣在上,不可發汗,汗則氣上衝,心中怔悸。動氣在下,不可發汗,汗則無汗,心大煩,骨節痛,食入則吐。又脈沉咽燥,病已入裏,汗之則津液越出,大便難而譫語。

又少陰症,但厥無汗,而強發之,則動血未知從何道出,或從耳目,或從口鼻出者,此為下厥上竭為難治。又少陰中寒不可發汗,汗則厥逆倦臥,不能自溫也。又寸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陽;尺脈弱者,不可發汗,汗則亡陰也。又諸亡血家不可汗,汗則直視;淋家不可汗,汗則便血;瘡家不可汗,汗則痙。

又傷寒病在少陽不可汗,汗則譫妄。又壞病虛人,及女人經水適來者,皆不可汗,若妄汗之,變症百出矣。所謂當汗不可汗,而妄汗誤人者此也。

夫病不可汗,而又不可以不汗,則將聽之乎是有道焉。傷寒賦云:動氣理中去白朮,是即於理中湯去朮,而加汗藥,保元氣而除病氣也。又熱邪入裏而表未解者,仲景有麻黃石膏之例,有葛根黃連黃岑之例,是清涼解表法也。又太陽症脈沉細,少陰症反發熱者,有麻黃附子細辛之例,是溫中解表法也。

又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是和解中兼表法也。又陽虛者,東垣用補中湯加表藥;陰虛者,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法精且密矣。總而言之,凡一切陽虛者,皆宜補中發汗;(凡)一切陰虛者,皆宜養陰發汗;挾熱者,皆宜清涼發汗;挾寒者,皆宜溫經發汗;傷食者,則宜消導發汗;感重而體實者,汗之宜重,麻黃湯;感輕而體虛者,汗之宜輕,香酥散。

白話文:

論汗法

汗,是讓體內邪氣散發出去的方法。經書上說:血液停留在皮膚毛髮之間,就要通過出汗來疏通;又說:身體像燒紅的炭火一樣,就要通過出汗來散熱。

然而,有些情況下,該出汗卻不出汗會誤事;有些情況下,不該出汗卻出汗也會誤事;有些情況下,該出汗卻不能出汗,而勉強出汗更會誤事;有些情況下,該出汗卻不能出汗,但又不能不出汗,出汗方法不得當也會誤事;有些情況下,雖然該出汗,但出汗方法不對,藥物選擇不當,只知道發汗卻不知道收斂,也會誤事。這些情況都必須仔細斟酌。

為什麼呢?風寒剛侵入人體時,會頭痛發熱、畏寒、鼻塞聲音沉重、渾身疼痛,這是皮膚毛髮受病,應該出汗。如果錯過時機不出汗,或者出汗方法不當,導致毛孔閉塞,氣血運行不暢,病邪深入,蔓延經絡,就會出現問題,這就是該出汗卻不出汗的錯誤。

也有些情況,頭痛發熱和傷寒類似,但病人倦怠乏力、鼻不塞、聲音不沉重,脈象虛弱,這是元氣不足的內傷。還有因勞心縱慾,導致真陰虧損,內有虛熱,脈象細數無力的人;還有傷食症,胸膈滿悶,吞酸噯腐,午后潮熱,氣短脈緊的人;還有寒厥、痰飲、濕邪、腳氣、內外癰腫、瘀血凝滯,以及風溫、濕溫、中暑、自汗等症狀,這些都有寒熱症狀,看起來像外感風寒,實際上卻不同。如果錯誤地使用發汗法,就會導致各種併發症。這就是不該出汗卻出汗的情況。

如果症狀屬於外感,按理說應該出汗,但是病人肚臍左右上下部位有氣機異常的徵兆,就不能出汗。

經書上說:氣機異常在右側,不能發汗,發汗則會鼻出血口渴,心煩意亂,喝水就吐;氣機異常在左側,不能發汗,發汗則會頭暈目眩、汗出不止,肌肉抽搐;氣機異常在上,不能發汗,發汗則氣上衝,心慌心悸;氣機異常在下,不能發汗,發汗則不出汗,心煩意亂,骨節疼痛,吃東西就吐。又如果脈象沉弱,咽喉乾燥,病情已經深入內裡,發汗則津液大量流失,大便秘結,神志不清。

還有少陰症,只感覺厥冷不出汗,而勉強發汗,則不知道血液會從哪裡溢出,可能會從耳目,或從口鼻溢出,這是下厥上竭,很難治療。還有少陰中寒,不能發汗,發汗則會厥逆、倦怠臥床不起,不能自行保暖。還有寸脈虛弱者,不能發汗,發汗則會傷陽;尺脈虛弱者,不能發汗,發汗則會傷陰。還有各種出血症不能發汗,發汗則會視力模糊;尿淋症不能發汗,發汗則會便血;瘡瘍不能發汗,發汗則會抽搐。

還有傷寒病在少陽階段不能發汗,發汗則會神志不清。還有體質虛弱的病人,以及月經來潮的婦女,都不可發汗,如果勉強發汗,就會出現各種併發症。這就是該出汗卻不能出汗,而勉強出汗導致誤診的情況。

病情需要出汗,但又不能出汗,該怎麼辦呢?這是有方法的。傷寒論中提到,理中湯去白朮加汗藥,就是保留元氣去除病邪的方法。還有熱邪入侵內裡,但表證未解的情況,張仲景有麻黃石膏的例子,有葛根黃連黃芩的例子,這些都是清熱解表的方法。還有太陽病脈象沉細,少陰病反倒發熱的情況,有麻黃附子細辛的例子,這是溫中解表的方法。

還有少陽中風,用柴胡湯加桂枝,這是和解表裡的方法。還有陽虛者,李東垣用補中益氣湯加表藥;陰虛者,朱丹溪用芎歸湯加表藥,其方法精妙。總而言之,凡是陽虛者,都應該用補中益氣的方法發汗;凡是陰虛者,都應該用養陰的方法發汗;伴有熱邪者,都應該用清熱的方法發汗;伴有寒邪者,都應該用溫經的方法發汗;傷食者,應該用消導的方法發汗;邪氣重而體質壯實者,發汗宜重,用麻黃湯;邪氣輕而體質虛弱者,發汗宜輕,用香薷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