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集成》~ (77)
(77)
1. 名堂圖
2. 臟腑明堂圖
(附圖:臟腑明堂圖)
腦者髓之海,諸髓皆屬於腦,上至腦,下至尾骶,腎主之也。
兩乳中間名曰膻中,為氣聚之海,能分佈陰陽,不可損也。
膈膜在心肺之下,肝腎之上,周回相隔如幕,以遮濁氣,使不薰蒸上。
闌門在大小腸之間。
津液滲入膀胱,滓穢流入大腸。
溺之所出,精之所施。
搖心旌則欲動,命門三焦之精從此泄矣。
人之五臟、六腑、百骸、九竅、脈絡盡皆貫通,節節相續,無有間斷,今畫其大略使觀者便覽。
心係六節
腎係七節
七節之旁有小心係,小心係者命門也,由下而上六七節也,腎係十四節。
經言: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肺者相傅之官,治節出焉。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膽者中正之官,決斷出焉。膻中者臣使之官,喜樂出焉。
脾胃者倉廩之官,五味出焉。大腸者傳道之官,變化出焉。小腸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腎者作強之官,伎巧出焉。三焦者浹瀆之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凡此十二官不得相失也。
白話文:
(腦部)是骨髓聚集的地方,所有的骨髓都連接到腦部,上自腦部,下至尾骶,這都是腎臟主管的範圍。
兩乳中間的部位稱為膻中,這是氣息聚集的海洋,能夠分配陰陽二氣,絕對不能受到傷害。
膈膜位於心肺之下,肝腎之上,環繞四周像簾幕一樣,用來阻擋混濁的氣息,避免它們向上薰蒸。
闌門處於大腸和小腸之間。
體內的津液會滲入膀胱,食物殘渣則流入大腸。
這是排尿和精液排出的地方。
當心旌搖晃時慾望就會被激發,生命之門和三焦的精華會由此地宣洩。
人的五臟、六腑、全身的骨骼、九個孔洞、以及脈絡都是相互貫通的,一環接一環,沒有任何間斷,現在繪製了這張大略的圖,讓讀者可以輕鬆瀏覽。
心臟有六節
腎臟有七節
在七節的旁邊有小心的聯繫,小心的聯繫就是生命之門,從下到上共有六七節,腎臟的聯繫則有十四節。
根據古籍記載:心臟是君主的器官,神明由此產生。肺臟是輔佐的器官,治理的原則由此產生。肝臟是將軍的器官,策略和思考由此產生。膽囊是公正的器官,決策由此產生。膻中是臣子的器官,喜悅和快樂由此產生。
脾胃是糧倉的器官,五種味道由此產生。大腸是傳遞的器官,轉換由此產生。小腸是接收的器官,消化由此產生。腎臟是強壯的器官,技巧由此產生。三焦是溝通的器官,水的通道由此產生。膀胱是都市的器官,津液在此儲存,經過氣息的轉化就能排出。這十二個器官不能失去協調。
3. 正人明堂圖
(附圖:正人明堂圖)
手太陰肺經絡,起於中府穴,終於少商穴。
手厥陰心包絡,起於天地穴,終於中衛穴。
足厥陰肝經絡,起於大敦穴,終於期門穴。
手少陰心經絡,起於極泉穴,終於少衝穴。
足少陰腎經絡,起於湧泉穴,終於俞府穴。
足太陰脾經絡,起於隱句穴,終於大包穴。
凡人兩手足各有三陰脈三陽脈,以合為十二經也。
手之三陰從臟走至手,手之三陽從手走至頭,足之三陰從足上走入腹,足之三陽從頭下走至足,脈絡傳至,周流不息,故經脈者,行氣血、通陰陽,以榮於身者也。其始從中焦注手太陰陽明,手陽明注足陽明太陰,足太陰注手少陰太陽,手太陽注足太陽少陰,足少陰注手心、足少陽,手少陽注足少陽厥陰,足厥陰腹還注手太陰。其氣*以平旦為紀,以漓水下百刻,晝夜流行,與天同度,終而復始也。
白話文:
(附圖:正人明堂圖)
手太陰肺經絡,起源在中府穴,結束在少商穴。
手厥陰心包絡,起源在天地穴,結束在中衛穴。
足厥陰肝經絡,起源在大敦穴,結束在期門穴。
手少陰心經絡,起源在極泉穴,結束在少衝穴。
足少陰腎經絡,起源在湧泉穴,結束在俞府穴。
足太陰脾經絡,起源在隱白穴,結束在大包穴。
人的雙手和雙腳各自擁有三條陰脈和三條陽脈,加總起來即為十二經脈。
手部的三條陰脈從臟腑連接到手,手部的三條陽脈則從手連接到頭,腳部的三條陰脈從腳向上連接至腹部,腳部的三條陽脈則從頭部向下連接至腳,這些脈絡相互連接,血液循環不停,因此,經脈的作用就是運行氣血,貫通陰陽,讓身體充滿活力。它們的運行方式是,從中焦開始注入手太陰和陽明脈,再由手陽明脈注入足陽明和太陰脈,再由足太陰脈注入手少陰和太陽脈,再由手太陽脈注入足太陽和少陰脈,再由足少陰脈注入手心和足少陽脈,再由手少陽脈注入足少陽和厥陰脈,最後由足厥陰脈迴流至腹部,再注入手太陰脈。這種氣的運行,以黎明時分為起點,就像灕水一樣,日夜不停地運行,與天體運轉同步,週而復始,永無止盡。
4. 伏人明堂圖
(附圖:伏人明堂圖)
手太陽小腸經絡,起少澤穴,終於地宮穴。
手少陽三焦經絡,起於關衛穴,終耳門穴。
足太陽膀胱經,起於睛明穴,終於至陰穴。
手陽明大腸經絡,起商陽穴,終於迎香穴。
足陽明胃經絡,起於頭維,終於屬兌穴。
足少陽膽經絡,起於瞳子窌,終於竅陰穴。
凡人脈,循十二經,環八奇據經,合長一十六丈二尺。人一呼,脈行三寸;一吸,脈行三寸。呼吸定息,合行六寸。人一日一夜,凡一萬三千五百息,脈行五十度,周於身合行八百十丈。漏水下百刻,榮衛行陽二十五度,行陰二十五度,二刻則周身一度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