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學研悅》~ 附刻小兒推拿卷之十 (5)
附刻小兒推拿卷之十 (5)
1. 論陰掌推拿
一掐二扇門在手背上,兩手掐揉,中指為界,小兒凡汗不來,久掐此穴,並及合骨,乃發汗之法,表臟腑之熱。
一掐二人上馬,在小指與無名指空骨筋中,大指節掐之,乃發汗補腎之法。
一掐外勞宮,左轉男為補,右轉女為補,凡小兒遍身潮熱,肚大青筋用之。
一掐一窩風,止肚疼,眼翻白,一笑一死用之。
一掐五指節,溫和血脈,凡風水驚傷,四肢常掣,面青色者用之。
一掐陽池,止頭疼。
一掐精寧穴,氣急氣吼,痰痞乾嘔,用之。
一掐威靈穴,定心,補虛,止嗽,急驚吊頸用之。
白話文:
【討論陰掌按摩技巧】
-
首先在手背找到第二扇門的位置,雙手交替揉捏,以中指作為分界線。如果小孩不易出汗,長時間揉捏此處,同時連同合谷穴,是促進出汗、調理臟腑熱氣的方法。
-
在小指和無名指之間的筋骨空隙,找到人上馬穴,使用大拇指節進行按壓,這是發汗和補腎的有效方法。
-
按摩外勞宮穴,對於男性來說,順時針方向轉動為補;女性則反之。當小孩全身潮紅發熱,腹部脹大出現青筋,可使用此手法。
-
揉捏一窩風穴,可以緩解肚子疼痛、眼球翻白的症狀,甚至在病危時也可使用。
-
揉捏五指節穴,可以溫和血脈,若小孩受風水驚嚇,四肢抽搐,面色青白,這時候可以使用此方法。
-
按摩陽池穴,能緩解頭痛。
-
揉捏精寧穴,對氣喘、咳嗽、痰多、乾嘔等症狀有改善作用。
-
揉捏威靈穴,可以安定心神,補虛弱,止咳,對於急驚、吊頸的情況也有幫助。
2. 論字說
一推者,醫人以右手大指面蘸湯藥於其穴處,向前推也。故大腸、心經、肺經、腎水皆曰推,板門向橫紋,橫紋向板門,亦曰推。三關六腑有(進退)推之別,三關向手膊推,六腑向手掌推。脾土有補瀉之說,直病者之指而推,取進飲食之意,亦謂之推。分陰陽者,以左右兩大指於陰陽穴處,向前兩邊分,故謂之分推也。
一運者,如掌上八卦,自乾推起,至兌上止,周環旋轉,謂之運,如運土入水,自脾土推至腎水止,運水入土,自腎水推至脾土止,有水入土,土入水之說,故謂之運也。
一拿者,醫人於病者當穴處,或掐或揉,皆謂之拿也。
凡推拿俱蘸湯藥,太濕不著,太乾傷膚,須要濕幹得宜,拿則不用水矣。
汗吐下,惟風寒急宜汗,傷乳傷食急宜吐。乳食積久則宜瀉,至於風裹乳食者則汗下,又不如吐之速也。
白話文:
【論字說】
一提「推」字,指的是醫生用右手的大拇指沾取藥湯,在患者穴位上往前推。因此,對於大腸、心經、肺經、腎水等穴位,都稱作「推」。從板門往橫紋推,或是反向操作,也叫做「推」。在三關六腑上,有「進退」推法的區別,三關是朝手臂方向推,六腑則是朝手掌方向推。脾土有補瀉的說法,直接沿患者手指方向推,象徵促進飲食之意,也叫做「推」。而「分陰陽」,是指用左右兩大拇指在陰陽穴處,向前向兩側分開,因此叫做「分推」。
一講到「運」,就像在手掌上的八卦圖,從乾位開始推起,推至兌位停止,循環旋轉,這就是「運」。例如「運土入水」,就是從脾土推至腎水;「運水入土」,則是由腎水推回脾土,有水入土、土入水的概念,所以叫做「運」。
一提到「拿」字,醫生在患者穴位上,或掐或揉,都可稱為「拿」。
無論是推還是拿,都要沾些藥湯。太濕的話,手法難以施展;太乾,則可能傷及皮膚,必須掌握濕度恰到好處,但「拿」時則不必沾水。
再來說「汗吐下」三法,只有風寒緊急情況才應出汗,受傷或飲食過量時應催吐。如果乳食積滯已久,則應瀉下。若風邪夾雜乳食問題,選擇出汗或瀉下,效果都不如催吐來得迅速。
3. 汗
凡小兒寒熱鼻涕,或昏悶及一切急慢驚風等症,醫人以右手大指面蘸蔥薑湯,於鼻兩孔擦洗數十次,謂之洗井灶,以通臟腑之氣,隨用兩大指蘸湯,擦鼻兩邊數十下,由鼻梁山根印堂數十,又用中名小六指,將病者兩耳,扳轉向前,掩耳門而以兩大指更迭上推,從印堂而上,左右分抹眉額眼胞各數十下,至兩太陽揉掐之數十下,隨將全指摩擦囟門,頭腦數十,又將兩大指拿兩太陽,兩中指拿腦後兩風池穴,(從腦下頸項上,兩邊軟處,即風池穴。
)一齊四指著力拿搖一會,令其大哭即有汗,(當時無汗,以後自汗)又或用手擦兩肺俞穴,(背兩邊,反手骨邊軟處即肺俞穴,但擦時要帶湯擦,恐傷其皮。)又揉肉勞宮,一窩風,掐二人上馬,(此三穴載手圖中,照病推拿之,皆取汗之法也。)風寒之症,得汗即解,蓋面部氣通臟腑,推後須用手掌摩其頭面令乾,恐汗濕不散,反招風邪,汗後推脾土以收之。
白話文:
對於小孩出現感冒發燒、流鼻涕,或是精神不佳,以及各種急性或慢性驚風等症狀,治療方法如下:醫生應用右手的大拇指沾取蔥薑湯,在小孩的兩個鼻孔周圍擦拭幾十次,這個動作稱為「洗井竈」,目的是為了打通臟腑的氣脈。接著,再用兩大拇指沾取湯水,沿著鼻子兩側擦拭幾十下,從鼻樑、山根到印堂部位擦拭數十次。然後,用中指、無名指和小指扳轉小孩的兩耳使其向前,遮住耳朵入口,再用兩大拇指交替向上推,從印堂開始,向左右分別輕抹眉毛、額頭和眼睛周圍各數十下,到達太陽穴時揉捏幾十下。
隨後,用全部手指摩擦前囟門和頭部數十次。再用兩大拇指按住兩邊的太陽穴,中指按住腦後的風池穴(位於腦下頸項上方,兩側的軟組織部分),四指同時用力按搖一會兒,讓小孩大聲哭泣,這樣就會出汗了(若當下不出汗,之後也會自然出汗)。或者,也可以用手擦拭肺俞穴(位於背部兩側,反手骨邊緣的軟組織部分),在擦拭時要記得沾些湯水,以免傷害到皮膚。
此外,還可以揉搓肉勞宮、一窩風、掐二人上馬等穴位(這些穴位在手部圖示中有詳細標示,按照病情進行推拿,這些都是促進出汗的方法)。對於風寒類疾病,一旦出汗就能得到緩解。因為臉部的氣脈能通達臟腑,所以在推拿後,必須用手掌按摩頭部和臉部,直到皮膚乾燥,以防汗濕未能散去,反而招致風邪侵襲。出汗後,再進行脾土推拿以調理身體。
4. 吐
凡風寒乳食迷悶不爽,不思乳食,或咳嗽多痰,並一切急慢驚風,不論久暫,先用取汗,隨將左手托住後腦,令頭向前,用右手中指,插入喉間按住舌根,令其嘔噦,或有乳者,即吐乳,有食者吐食,有痰者吐痰,若初感者,一吐之後即減。
隨照症推之,但孩童有齒者,並牙關緊者,用拿牙關法,以筆管填其齒齦,然後入指,庶不著咬,又須入指從容,恐指甲傷喉,蓋小兒多風寒乳食傷,久之停積胃脘,隨感他症,試一吐之,病自愈矣。此吐法能導五臟六腑之滯,又有板門推下橫紋而吐者,終不如按舌根之捷。
若用吐藥者,風斯下矣。
白話文:
對於因風寒、飲食過量導致的胸悶不舒服,不想吃東西,或是咳嗽痰多,以及無論是急性還是慢性的驚風症狀,不論病程長短,首先可以使用讓患者發汗的方式來治療。接下來,用左手托住患者的後腦勺,使頭部向前低垂,再用右手的中指伸入咽喉部位,按壓舌根,引發嘔吐反應。如果患者剛喝過奶,就會吐出奶水;如果是因為吃太多,就會吐出食物;若是痰多,則會吐出痰液。對於初次發病的人,在嘔吐一次後病情通常就會有所緩解。
接著,根據具體症狀進行對症治療。但需要注意的是,對於已經長牙的孩子,或是牙關緊閉的,應使用牙關開張法,先用筆管塞進牙齒和牙齦之間,再伸入手指,這樣就不會被咬到。此外,手指伸入口腔時要輕柔,以免指甲刮傷咽喉。因為小孩大多是由於風寒或是飲食過量導致身體受損,時間久了就會在胃脘處形成積滯,進而引發其他症狀。嘗試讓其嘔吐一次,病症往往就能得到改善。這種嘔吐療法能幫助清除五臟六腑中的積滯,雖然也有通過推拿板門和橫紋來引起嘔吐的方法,但效果都不如直接按壓舌根來得快速。
若選擇使用催吐藥物,風寒之氣就會被排出體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