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三十卷 (9)

回本書目錄

第三十卷 (9)

1. 瘰癧門

上為末,以皂角膏和為丸,綠豆大,每服三十丸,食後荊芥湯下。

皂角煎丸,治風毒瘰癧。

皂角(不蛀者三十條,內十條泡黑,十條酥炙用,十條水煮軟,揉汁用),何首烏,玄參,薄荷葉(各四兩)

上為末,與前膏子同煉蜜為丸,豌豆大,每服三四十丸,食後白湯下。

柴胡通經湯,治小兒項側有瘡,堅而不潰,名曰馬刀。

柴胡,歸尾,生甘草,連翹,黃芩,牛蒡子,京三稜,桔梗(各一錢半),黃連(一錢),紅花(少許)

水二盅煎服。此方亦治瘰癧,乃是攻裡內消之劑。

消腫瘡,治馬刀瘡。

黃耆,栝蔞根(各一錢半),連翹(三錢),歸尾,紅花(少許),甘草(各一錢)

上分作二帖,水煎服。

十香膏,治五發惡瘡,結核、瘰癧,疳、瘻、疽、痔。

沉香,麝香(各一錢),木香,丁香,乳香,甘松,藿香,零陵香,安息香,白芷(各五錢,為細末),川歸,川芎,黃耆,木通,芍藥,細辛,升麻,白蘞,獨活,川椒,藁本,菖蒲,木鱉子,厚朴,商陸根,官桂,柏子仁,桃仁,松子仁,杏仁(各五錢),槐枝,桑枝,柳枝,松枝(各二兩),沒藥,輕粉,雄黃,硃砂,雲母石,犀角,血餘炭,枯礬(各二兩,另研末),真酥油,羊腎脂,豬脂(各二兩),飛丹(一斤),麻油(三斤)

上如常法煎成膏藥,以緋帛攤貼。如腸胃癰疽,可作丸子,如梧子大,每服七丸,空心溫酒吞。

救苦勝靈丹,治馬刀挾癭,從耳下或耳後下頭至肩上,或入缺盆中者,乃手足少陽經之分野。其瘰癧在於頦下,或至頰車,乃足陽明經之分野。受心脾之邪而作也。今將二證合治之。

黃耆(一錢,護皮毛,實腠理,活血氣,實表,補元氣,乃瘡家之聖藥),真漏蘆(五分),人參(三分,補肺氣,如氣短及不調而喘者加之),升麻(一錢),歸身(三分),葛根(五分。

此三味俱是陽明本經藥),甘草(五分,能調中和諸藥,瀉火益胃),連翹(一錢,此一味乃十二經瘡中之藥,不可無者,散血結氣聚,此瘡家之神藥也),牡丹皮(三分,去腸胃中留滯宿血),生地,熟地(各三分,此三味諸經中和血、生血、涼血之藥也),白芍藥(三分,如夏月倍用之,補中益氣治腹痛,如冬月寒證勿用),肉桂(能散結聚,如陰證瘡瘍用之,此寒因熱用之意,又為陰寒覆蓋其瘡,用辛熱去之,煩躁者勿用),柴胡(功同連翹,如瘡不在少陽經勿用),羌活(一錢),黍黏子(三分,無腫不用),昆布(二分,味鹹,若堅硬甚者,用能軟堅也),京三稜(炮,二分),廣朮(三分。此二味,瘡堅硬甚者用之,不硬者勿用),獨活,防風(各一錢。

此二味與羌活必關手足太陽症,脊痛項強不可回顧,防風辛溫。如瘡在膈上,雖無手足太陽症,亦當用之,為能散結,去上焦風邪,助黃耆立功也),黃連(炒,三分,治煩悶),神麯(炒,二分,食不消化者用之),麥芽(一錢,消食健脾),益智仁(二分,如唾多者,胃不和也,或吐沫吐食,胃中寒者加之,無則勿用),厚朴(姜炒,一錢二分,如腹脹加之),黃柏(炒,三分,如有熱或腿腳無力加之,如煩躁欲衣者,此腎中伏火也,更宜加用)

白話文:

瘰癧門

將藥材磨成粉末,用皂角膏調和製成綠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十丸,飯後用荊芥湯送服。

皂角煎丸,治療因風邪引起的瘰癧。

使用皂角(選擇沒有蟲蛀的,三十條,其中十條泡黑,十條酥烤後使用,十條用水煮軟後揉汁使用),何首烏、玄參、薄荷葉各四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與之前製作的皂角膏一同用蜂蜜煉製成豌豆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三四十丸,飯後用白開水送服。

柴胡通經湯,治療小孩脖子側邊長瘡,堅硬而不潰爛,這種情況稱為「馬刀」。

使用柴胡、當歸尾、生甘草、連翹、黃芩、牛蒡子、京三稜、桔梗各一錢半,黃連一錢,少量紅花。

用水兩盅煎煮後服用。這個方子也可用於治療瘰癧,是一種從內部攻散消腫的藥方。

消腫瘡,治療馬刀瘡。

使用黃耆、栝蔞根各一錢半,連翹三錢,當歸尾、少量紅花、甘草各一錢。

將以上藥材分為兩帖,用水煎煮後服用。

十香膏,治療各種惡瘡,包括結核、瘰癧、疳瘡、瘻管、癰疽、痔瘡。

使用沉香、麝香各一錢,木香、丁香、乳香、甘松、藿香、零陵香、安息香、白芷各五錢,磨成細末。另取當歸、川芎、黃耆、木通、芍藥、細辛、升麻、白蘞、獨活、川椒、藁本、菖蒲、木鱉子、厚朴、商陸根、官桂、柏子仁、桃仁、松子仁、杏仁各五錢;槐枝、桑枝、柳枝、松枝各二兩。再取沒藥、輕粉、雄黃、硃砂、雲母石、犀角、血餘炭、枯礬各二兩,另外研磨成末。最後準備真酥油、羊腎脂、豬脂各二兩,飛丹一斤,麻油三斤。

按照常規方法將以上藥材煎熬成膏藥,然後用紅色絲綢攤開貼敷患處。如果患有腸胃癰疽,可以將藥膏製作成梧桐子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丸,空腹時用溫酒送服。

救苦勝靈丹,治療馬刀瘡合併頸部腫塊,腫塊從耳下或耳後延伸到頭部,直至肩膀,或者進入鎖骨上窩,這些病症屬於手足少陽經的範圍。而瘰癧長在下巴下方或到臉頰處,則屬於足陽明經的範圍,這些病症是受到心脾邪氣侵襲所導致的。現在將這兩種情況合併治療。

使用黃耆一錢(保護皮膚毛髮,固密肌膚,活血通氣,強健體表,補充元氣,是治療瘡瘍的聖藥)、真漏蘆五分、人參三分(補充肺氣,若氣短或呼吸不順暢者可加量)、升麻一錢、當歸身三分、葛根五分(這三味藥都屬於陽明經的藥物)、甘草五分(能調和藥性,瀉火健胃)、連翹一錢(這味藥是治療全身十二經瘡瘍的要藥,不能缺少,能散血結氣聚,是治療瘡瘍的神藥)、牡丹皮三分(去除腸胃中積存的瘀血)、生地、熟地各三分(這三味藥能調和各經脈,具有生血、涼血的功效)、白芍藥三分(夏天時可以加倍使用,能補中益氣,治療腹痛,冬天寒證則不宜使用)、肉桂(能散結聚,用於陰證瘡瘍,這是利用寒病熱治的原理,如果瘡瘍是被陰寒覆蓋,則用辛熱藥物去除,如果患者煩躁則不宜使用)、柴胡(功效與連翹相似,如果瘡瘍不在少陽經則不宜使用)、羌活一錢、黍黏子三分(無腫脹則不需使用)、昆布二分(味道鹹,如果瘡瘍堅硬則可使用,能軟化堅硬的組織)、京三稜(炮製後使用)二分、廣朮三分(這兩味藥用於瘡瘍堅硬者,不硬則不需使用)、獨活、防風各一錢(這兩味藥與羌活必須用於手足太陽經的病症,如果出現脊椎疼痛、脖子僵硬不能回頭的情況,防風藥性辛溫。如果瘡瘍長在膈以上,即使沒有手足太陽經的症狀,也應該使用,因為能散結、去除上焦風邪,幫助黃耆發揮功效)、黃連(炒製後使用)三分(治療煩悶)、神麯(炒製後使用)二分(如果消化不良則使用)、麥芽一錢(消食健脾)、益智仁二分(如果口水多,表示胃不和,或是出現吐沫、吐食等胃寒症狀則可使用,否則不需使用)、厚朴(用薑炒製後使用)一錢二分(如果腹脹則可加量)、黃柏(炒製後使用)三分(如果有熱證或是腿腳無力則可加量,如果煩躁不安、想脫衣服,則表示腎中潛伏火熱,更應該加量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