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九卷 (18)
第二十九卷 (18)
1. 反花瘡
(瘡有胬肉凸出者是也。)
《聖惠方》治諸瘡胬肉,如蛇頭,出數寸者。硫黃末敷之即縮。
《肘後方》治瘡有肉突出,烏梅燒灰敷立消。
又方,白梅肉杵細,入蜜捏成餅貼之妙。
又方,馬齒莧燒灰研末,豬脂調敷。
瘡突出寸許,根如小豆,或大如梅者,用花腳蜘蛛絲纏其根,則漸干而自脫落。
又方
甘草(半生半炒),枯礬,人中白,密陀僧(各等分)
上為細末,以童便半盞,用無灰酒和熬,竹篦攪成膏,塗瘡上,日三五次。
經驗方
胭脂丕,貝母(各三錢),胡粉(二錢半),白硼砂,沒藥(各二錢)
為末,先用溫漿水洗,後服藥。
白話文:
[反花瘡]
在瘡口有突出的胬肉的情況,就像蛇頭那樣,甚至能伸出數寸長。根據《聖惠方》,使用硫磺磨成的粉末敷在上面,胬肉就會縮回去。
《肘後方》記載,如果瘡口有肉突出來,可以將烏梅燒成灰後敷在上面,肉瘤會立即消退。
另一個方法是,將白梅肉搗碎,加入蜂蜜揉成餅狀貼在患處,效果非常好。
還有個方法,馬齒莧燒成灰後研成粉末,再與豬油混合塗抹在瘡口。
對於突出一寸左右,根部像小豆子,或大如梅子的瘡,可以用花腳蜘蛛絲纏繞在根部,這樣瘡會漸漸乾燥並自然脫落。
另一個藥方如下:
取半生半炒的甘草,枯礬,人中白,密陀僧,各等量。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然後用半盞童尿,加上無灰酒攪拌均勻,用竹篦攪拌成膏狀,塗抹在瘡上,每天塗抹三到五次。
經驗藥方如下:
胭脂丕,貝母各三錢,胡粉二錢半,白硼砂,沒藥各二錢。
將上述藥物磨成粉末,先用溫漿水清洗患處,然後用藥粉塗抹。
2. 雜瘡
諸惡瘡入心腹,嘔逆,藥食不下。
綠豆粉(半兩),干胭脂(三錢),定粉(二錢)
為細末,新水調下效。
天泡瘡,通聖散及蚯蚓泥,略炒,蜜調敷妙。若從肚皮起者,裡熱發外,速服通聖散。
天行斑瘡,須臾遍身,皆戴白漿,此惡毒氣,永徽四年,此瘡自西域東流於海內。但煮葵菜葉以蒜齏啖之即止。
人面瘡,昔有人左膊有瘡如面,歷試諸方,惟後以貝母為末,水調灌之,數日乃結痂遂愈。
足指內生雞眼子,用雞胃中食揩之,余者以石壓之立驗。
天疱瘡,小麥炒焦為末,以生桐油調敷,效若神。速治一切瘡疥,,神異膏,。
全蟲(去尾洗,七枚),蛇床子(取末,三錢),皂角(一錠),巴豆(去殼,七粒),麻油(一兩),黃蠟(半兩),雄黃(另研末,三錢),輕粉(另研,五分)
上先用全蠍、皂角、巴豆煎油黑色,去柤,入蠟化開,取出,俟冷,入雄黃、輕粉、蛇床子末,攪勻成膏,每用少許,搽瘡上,須先以苦參湯洗過,絕妙。
苦參湯
苦參,蛇床子,白礬,荊芥
各等分,煎湯溫洗。
治漏瘡不收口。
五倍子末,血竭末填塞之效。
治一切瘡,,葵花散。
葵花,梔子,黃連,黃柏(各等分)
為末,冷水調,貼痛處。
百合散,治頤頦瘡,一名獨骨瘡。
百合,黃柏(各一兩),白及(二錢半),蓖麻子(五十粒)
為末,朴硝水和餅貼,日三五次。
面上耳邊生浸淫瘡,久不愈,出黃水。(名香瓣瘡。)
羚羊須,荊芥,干棗(去核。各二錢)
俱燒存性,研末,入膩粉半錢,每用少許,清油調搽,先以溫湯淨洗,拭乾,塗藥二三次效。亦治大人小兒兩吻生瘡。
附子散,治冷瘡日夜發歇疼痛。
附子(半兩,炮去皮臍),川椒(去目),雄黃(研末。各二錢半),枯礬(七錢半)
上為末,麻油調敷瘡上,日二次。
白蒺藜散,熱毒瘡瘙癢,心神壅躁。
白蘚皮,白蒺藜(炒去刺),防風(去蘆),川大黃(炒),赤芍藥,梔子,麥冬,條芩,玄參,桔梗,前胡,炙甘草(各一兩)
為末,每服二錢,食後薄荷湯調服。
七寶散,熱汗浸漬成瘡,癢痛不止。
黃耆,川歸,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二兩),明礬(一兩)
每用一兩,一煎五六沸,去柤,稍熱,渫淋患處,拭乾,避風。東垣此方,曾治推車客皮膚皺裂不任痛,兩手不能執轅,足不能履地,因制此藥與之即效。明日遂行,自是屢用屢效。
玉女英,治瘡癢痛。
滑石(五分),綠豆粉(微炒,四兩)
上末之,用綿包撲上妙。一方加棗葉一兩。
連翹飲,治諸惡瘡紅赤痛癢,心煩口乾,及婦人血風,赤斑,圓點,開爛成瘡,癢痛,流黃水。
連翹,生地,川歸,栝蔞根,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瞿麥,木通,大力子(炒),防風,山梔,川芎,甘草(各等分)
白話文:
雜瘡
各種惡性瘡瘍侵入心腹,引起嘔吐反胃,飲食不進。可用綠豆粉半兩、干胭脂三錢、定粉二錢,研成細末,用清水調服,有效。
天泡瘡,可用通聖散和蚯蚓泥略炒後,用蜂蜜調敷,效果很好。如果瘡瘍從腹部開始,是內熱外發,應立即服用通聖散。
天行斑瘡,很快遍佈全身,都長滿白色膿皰,這是惡毒的氣症,永徽四年(公元653年)這種瘡瘍從西域傳入中原。只需煮葵菜葉,加蒜泥食用即可痊癒。
人面瘡,以前有人左臂長了一個像人臉一樣的瘡,試過很多方法都不見效,最後用貝母研末,用水調服,幾天後結痂痊癒。
足趾內生雞眼,可用雞胃裡的食物摩擦,其餘的用石頭壓住,立即見效。
天疱瘡,小麥炒焦研末,用生桐油調敷,效果神奇。
速效治療各種瘡疥的神奇藥膏:全蟲七枚(去尾清洗),蛇床子三錢(研末),皂角一錠,巴豆七粒(去殼),麻油一兩,黃蠟半兩,雄黃三錢(另研末),輕粉五分(另研)。先用全蠍、皂角、巴豆煎油至黑色,濾去渣滓,加入黃蠟熔化,取出放涼,再加入雄黃、輕粉、蛇床子末,攪拌均勻製成藥膏。每次取少量塗抹於患處,需先用苦參湯清洗患處,效果絕佳。
苦參湯:苦參、蛇床子、白礬、荊芥等量,煎湯溫洗。
治療漏瘡不癒合:五倍子末、血竭末填塞患處,有效。
治療各種瘡瘍的葵花散:葵花、梔子、黃連、黃柏等量,研末,用冷水調敷於疼痛處。
百合散,治療頤頦瘡(一種獨骨瘡):百合、黃柏各一兩,白及二錢半,蓖麻子五十粒,研末,用朴硝水調成糊狀貼敷,每日三次至五次。
面上耳邊生浸淫瘡,久治不癒,流出黃水(名香瓣瘡):羚羊須、荊芥、干棗(去核)各二錢,燒成灰研末,加入膩粉半錢,每次取少量,用清油調敷,先用溫水清洗乾淨,擦乾後塗藥,塗抹兩三次即可見效。也可用於治療大人小孩嘴唇生瘡。
附子散,治療冷瘡,日夜疼痛:附子半兩(炮製去皮臍),川椒(去蒂)、雄黃(研末)各二錢半,枯礬七錢半,研末,用麻油調敷患處,每日二次。
白蒺藜散,治療熱毒瘡瘍瘙癢,心神煩躁:白蘚皮、白蒺藜(炒去刺)、防風(去蘆)、川大黃(炒)、赤芍藥、梔子、麥冬、條芩、玄參、桔梗、前胡、炙甘草各一兩,研末,每次服用二錢,飯後用薄荷湯送服。
七寶散,治療熱汗浸漬引起的瘡瘍,奇癢難忍:黃耆、川歸、防風、荊芥穗、地骨皮、木通各二兩,明礬一兩。每次取一兩,煎五六沸,濾去渣滓,稍溫後洗淋患處,擦乾,避免風吹。東垣(張仲景)用此方治療過一個推車的客人,因皮膚龜裂疼痛難忍,兩手不能握車轅,腳不能著地,用此藥後立即見效,第二天就能行走,此後屢試屢效。
玉女英,治療瘡瘍瘙癢疼痛:滑石五分,綠豆粉(微炒)四兩,研末,用棉花包裹後敷於患處,效果很好。另一方加棗葉一兩。
連翹飲,治療各種惡性瘡瘍紅腫疼痛瘙癢,心煩口乾,以及婦女血風引起的赤斑、圓點,潰爛成瘡,瘙癢疼痛,流出黃水:連翹、生地、川歸、栝蔞根、荊芥、黃芩、赤芍、麥冬、瞿麥、木通、大力子(炒)、防風、山梔、川芎、甘草等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