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八卷 (20)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八卷 (20)

1. 原疹

生生子曰:麻疹浙地呼為瘄子,又曰沙子,吳地呼為疹子,新安呼為麻,總由有生初之淫火伏於命門之間。命門具太極之理,而陰陽五行系焉,臟腑之所由生也。蓋五行一陰陽,陰陽一太極也。天之與人咸相感通,由其通,故天寒而人身寒,天熱而人身熱也。天之癘氣一動,則所稟之毒,隨感而發。

陽感之則疹出焉。陰感之則痘出焉。陽浮而淺,故疹易出易斂。陰凝而深,故痘難出難痂。陰陽二劫之毒盡出,則向安矣。余故曰:人之出疹出痘,猶蠶之一眠、二眠、三眠也。痘難出於陰,而實成於陽,以氣為之固也。疹雖出於陽,而實藉於陰,以血為之資也。何見之?痘非氣行則血不附,安得結痂。

疹非血濟則氣失依,焉能收斂?斯陰陽升降之理,一開必一闔,血之附氣,氣之依血,陰根於陽,陽根於陰,陰陽互為其根也。前人謂痘出於臟,不知指何臟?疹出於腑,不知指何腑而云之也。又謂疹出心肺,故鼻涕而咳嗽。余謂此皆臆度套詞,而非有真知一定之見也。即曰疹出於腑,心肺獨非臟乎。

按《內經》鼻為肺之門戶,通天氣。陽毒上發,熱毒薰蒸,蓋心肺位尊膈上,又肺主毛竅,毒從竅出,是干於肺而非出於肺也。要知痘之與疹,皆出於命門之陰陽也。上釋麻疹。

一、發熱之初多似傷寒,惟疹則咳嗽,噴嚏,鼻流清涕,眼泡腫,其淚汪汪,面浮腮赤,噁心乾嘔為異耳。但見此候,便宜謹避風寒,戒葷腥厚味,急表散之,使皮膚通暢,腠理開豁,而疹毒易出也。

一、疹痘之發,雖曰胎毒,未有不由天行癘氣,故用藥必先明歲氣,兼之時令。如溫暖時月,以辛涼發之,如防風解毒湯。暄熱時月,以辛寒發之,黃連解毒湯。大寒月,以辛溫熱劑發之,桂枝解毒湯。時寒時暖,以辛平之藥發之,升麻葛根湯。此因時投劑,不可誤作傷寒,妄施汗下而伐天和也。

又須看人虛實,如大便秘結,煩熱甚而發不出者,以酒大黃微利之,吐利不止,以參芍之類補之。

一、用前藥發散,而疹隨見為美,若發不出再加發之,如加味麻黃散之類。外以芫荽酒糟蒸熱擦之。看其疹自頭至足為之出齊,頭面愈多為佳。若遲延日久而不出,則腹脹氣喘,昏眩,悶亂,煩躁而死矣。

一、看疹之法,多於耳後項上腰腿先見,其頂尖而不長,其形小而均淨淡紅為吉。若色紅甚,兼火化也,化斑湯主之,人參白虎湯佐之。如色白者,此血不足也,養榮湯。如色紫赤,乾燥,暗晦,乃火盛毒熾,宜六一散解之。四物湯加柴胡、黃芩、乾葛、紅花、牛蒡子、連翹之類,滋陰涼血而熱自除,所謂養陰退陽之義也。此亦五死一生之症。

外大青湯,玄參解毒湯,皆可選而用之。若黑色者則熱毒尤甚,為十死一生之症。須明察之,勿妄施治。

白話文:

原疹

生生子說:麻疹在浙江地區稱為「瘄子」,也叫「沙子」;在吳地稱為「疹子」;在新安地區稱為「麻」。總的來說,都是因為人出生之初,淫火(過盛的陽氣)伏藏在命門(腎臟)之間引起的。命門具有太極的道理,陰陽五行都依附於它,臟腑的生長也因此而來。因為五行依附陰陽,陰陽又依附太極。天地與人體互相感應,所以天冷人體也冷,天熱人體也熱。當天上的疫氣一動,人體所受的毒氣就會隨著感應而發作。

陽氣受感則疹子發出,陰氣受感則痘瘡發出。陽氣浮在表面,所以疹子容易出現也容易消退;陰氣凝滯在深處,所以痘瘡不容易出現也難結痂。陰陽兩種毒氣都排出來了,病就好了。所以我說:人出疹子出痘瘡,就像蠶一樣要經過一眠、二眠、三眠。痘瘡雖然難以從陰氣中長出,卻最終要靠陽氣來痊癒,因為它依靠陽氣的固護;疹子雖然從陽氣中長出,卻要依靠陰血來滋養。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痘瘡不依靠陽氣的運行,血液就不能附著,怎麼能結痂呢?疹子不依靠血液的滋養,陽氣就會失去依託,怎麼能收斂呢?這就是陰陽升降的道理,一開一合,血依附於氣,氣依附於血,陰氣根植於陽氣,陽氣根植於陰氣,陰陽互相依存。古人說痘瘡發自臟腑,卻不知道是指哪個臟腑;疹子發自腑臟,也不知道是指哪個腑臟而這樣說。又說疹子發自心肺,所以流鼻涕、咳嗽。我認為這些都是憑空臆測、套用詞語,並非有確切的真知灼見。疹子既然發自腑臟,難道心肺就不是臟腑嗎?

根據《內經》,鼻子是肺的門戶,與天氣相通。陽毒向上蔓延,熱毒薰蒸,因為心肺位於膈膜之上,位置尊貴,而且肺主毛竅,毒氣從毛竅排出,這是由於肺部受邪,而不是由肺部發病。總之,痘瘡和疹子都發源於命門的陰陽。以上是對麻疹的解釋。

一、起初發熱,很像傷寒,但是疹子伴有咳嗽、噴嚏、流清鼻涕、眼睛腫泡、眼淚汪汪、面部浮腫、腮幫子發紅、噁心嘔吐等不同症狀。只要見到這些症狀,就應該謹慎避開風寒,戒掉辛辣厚味的食物,迅速用表散的藥物,使皮膚通暢,毛孔開合,這樣疹毒就容易排出。

二、疹子和痘瘡的發生,雖然說是胎毒,但沒有不是因為天行的疫氣引起的,所以用藥一定要先了解歲氣(當年氣候),還要考慮時令。如果在溫暖的季節,就用辛涼的藥物來發散,例如防風解毒湯;在炎熱的季節,就用辛寒的藥物來發散,例如黃連解毒湯;在大寒的季節,就用辛溫的藥物來發散,例如桂枝解毒湯;在時寒時暖的季節,就用辛平的藥物來發散,例如升麻葛根湯。這要根據季節選擇藥物,不能誤認為是傷寒,而盲目地使用發汗瀉下的方法,破壞人體的平衡。

還需要觀察病人的虛實情況,如果大便祕結、煩熱厲害而疹子發不出來,就用酒大黃稍微通便;如果吐瀉不止,就用人參、芍藥等藥物來補益。

三、用上述藥物發散之後,疹子順利出現是最好的。如果疹子發不出來,就再加強發散的藥物,例如加味麻黃散之類。外用芫荽酒糟蒸熱擦拭。觀察疹子從頭到腳都長出來,頭面部疹子越多越好。如果疹子延遲很久才出現,就會出現腹脹、氣喘、頭暈、昏迷、煩躁等症狀而死亡。

四、觀察疹子的方法,多在耳後、項部、腰腿等部位首先出現,疹子頂端尖而不過長,形狀小而均勻,顏色淡紅是吉利的。如果顏色很紅,就是火毒旺盛,可以用化斑湯為主藥,人參白虎湯為輔藥;如果顏色發白,這是血虛,要用養榮湯;如果顏色紫紅、乾燥、暗淡,這是火盛毒熾,要用六一散來解毒,可以用四物湯加柴胡、黃芩、葛根、紅花、牛蒡子、連翹等藥物,滋陰涼血,熱毒自然會去除,這就是所謂的養陰退陽。這也是五死一生之症。

此外,大青湯、玄參解毒湯也可以選擇使用。如果疹子顏色發黑,熱毒就更加嚴重,這是十死一生之症,必須仔細觀察,不能胡亂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