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六卷 (9)
第二十六卷 (9)
1. 癇門
錢仲陽云:凡治五癇,皆隨臟治之。每臟各有一獸之形證,並用五色丸治之。此治小兒病者,發而重者死,病甚者亦死。若反折上竄,其聲如犬,症屬肝也。目瞪吐舌,其聲如羊,症屬心也。目直腹痛,其聲如牛,症屬脾也。驚跳反折,手縱,其聲如雞,症屬肺也。肢體如屍,口吐涎沫,其聲如豬,症屬腎也。
生生子曰:參前論,雖以五獸配屬五臟,亦是以意測之耳。觀其並用五色丸概治之,且謂發重者及病甚者皆死,再無別治法。豈謂一五色丸悉能之耶?抑謂此病為不治之症,殆無可奈何耶?將為略之耶?考之上古,未有五獸之分。惟朱丹溪乃曰:癇症大率屬痰與驚,不必分五等,尋火尋痰,分多少而治,無有不愈。
有熱者,以涼藥清其心,有痰者,可用吐法。吐後,以東垣安神丸及平肝之藥,青黛、柴胡、川芎之類。丹溪此論,亦極當理。
癇病與急慢驚多相似而實非,癇發時驀然仆地,作聲作搐,或目上視、醒吐涎沫,急慢症則不然也。蓋驚發後即止。癇發或一年一度,或一季一度,或一月一度,或三五日再發,或受驚而再發,或勞心勞力而再發。驚則無此之頻也。
癇有陰陽,若病初作時先身熱,開目瘛瘲,驚啼叫喊而後發,脈浮者,為陽癇,仆地多仰,內在六腑,外在皮膚,故易治。若病先身冷,目半開,不驚瘛,不啼叫而作,脈沉者,為陰癇,驀然墜伏,此內在五臟骨髓,故難治。
夫陽癇,不因吐下,由其內有痰熱客於心胸之間,因聞大驚而作。若熱盛,雖不聞驚,亦自作也。陰癇其始也,亦本於痰熱,醫以寒涼藥攻下太過,損傷脾胃,乃變而為陰,非癇本有陰寒症也。
戴原禮曰:癇有五,無非痰涎壅塞,迷悶孔竅,發則頭旋顛倒,手足搐溺,口眼相引,胸背僵直,叫吼吐沫,食頃乃蘇,宜星香散加全蠍。
孫季子朋來曰:凡治驚風癲癇之症,而辰砂、雄黃、金箔、水銀、鉛粉等劑,不可以久服也。緣此皆治有餘之症,驚搐初發,胃氣尚壯,痰邪方盛,非此剽悍疏利之劑為之先鋒,不可以祛去也。稍久則不宜用,蓋小兒臟腑脆弱,易致虛耳。前劑皆傷脾者,丹溪云:氣虛之人有痰,胃氣亦賴所養,卒不可使攻,攻盡反易生而多,惟健脾胃,以全運化之職,則新痰不生,兼佐之以消痰之劑,則風自定。故不專以鎮心攻痰為仗。
且心者一身之主,神明出焉。智慧之所由生也。鎮心之劑過多,則神志奪而聰明窒塞。《內經》曰:主不明則十二官危。余往往見多服驚風鎮心之藥者,驚定之後,癡呆愚鈍,寡言寡笑,靈覺寂無,愀然可憫。詎思前藥之所誤哉。幼幼之心,當知所慎。又有食癇,原從飲食過傷而得,後復傷飲食則發,其外症噯吐酸氣,或大便餿臭。
白話文:
癇門
錢仲陽認為,治療各種癲癇,都要根據五臟來治療。每個臟腑都有相對應的動物形態的症狀,並使用五色丸來治療。這種治療小兒疾病的方法,發病嚴重者會死亡,病情嚴重者也會死亡。如果癲癇發作時,抽搐伴隨向上竄動,聲音像狗叫,這是肝臟的病症;眼睛瞪大,吐出舌頭,聲音像羊叫,這是心臟的病症;眼睛直視,腹部疼痛,聲音像牛叫,這是脾臟的病症;驚跳抽搐,手伸展,聲音像雞叫,這是肺臟的病症;肢體僵硬如屍體,口吐涎沫,聲音像豬叫,這是腎臟的病症。
生生子評論道:錢仲陽的論述,雖然將五種動物的症狀與五臟相對應,但也只是推測而已。觀察其使用五色丸概括治療,並且認為發病嚴重者和病情嚴重者都會死亡,沒有其他的治療方法。難道五色丸能治療所有癲癇嗎?還是說這種病是不能治的,真的無可奈何嗎?還是說要輕描淡寫地帶過呢?考究上古醫籍,並沒有五種動物症狀的區分。只有朱丹溪認為:癲癇症狀大多是由於痰和驚嚇引起的,不必區分五種類型,尋找火熱和痰飲,根據其多少來治療,沒有治不好的。
如果有熱症,用涼藥清熱解毒;如果有痰症,可以用吐法治療。吐痰之後,再服用東垣安神丸和平肝藥物,例如青黛、柴胡、川芎等。丹溪的這種論述,非常符合道理。
癲癇病與急慢驚風有很多相似之處,但實際上有所不同。癲癇發作時會突然倒地,發出聲音,抽搐,或者眼睛向上看,醒來後吐出涎沫,而急慢驚風則不然。因為驚風發作後就會停止。癲癇發作的時間,可能是每年一次,或每季度一次,或每月一次,或三五天一次,也可能是受驚後再次發作,或勞心勞力後再次發作,驚風則沒有這麼頻繁。
癲癇有陰陽之分。如果疾病初期先出現發熱、眼睛睜開、抽搐、驚叫喊叫,脈象浮者,為陽癇,倒地時多仰臥,病症在六腑,也表現在皮膚上,所以容易治療。如果疾病初期先出現身體冰冷、眼睛半睜、沒有驚嚇抽搐、沒有哭鬧就發作,脈象沉者,為陰癇,突然倒地,病症在五臟骨髓,所以難治。
陽癇不需吐瀉治療,是因為體內有痰熱停留在心胸之間,因為受到驚嚇而發作。如果熱盛,即使沒有受到驚嚇,也會自行發作。陰癇的初期,也源於痰熱,醫生使用寒涼藥物攻下過度,損傷脾胃,才轉變成陰癇,並不是癲癇本身就具有陰寒的症狀。
戴原禮認為:癲癇有五種,但本質上都是痰涎阻塞,迷亂孔竅引起的,發作時頭暈目眩,手腳抽搐,口眼歪斜,胸背僵硬,叫喊吐沫,大約一頓飯的時間就恢復正常,適合服用星香散加全蠍。
孫季子朋來認為:治療驚風癲癇,辰砂、雄黃、金箔、水銀、鉛粉等藥物不可以長期服用。因為這些都是治療邪氣過盛的藥物,驚搐初發,胃氣尚且強壯,痰邪正盛,需要這些峻猛疏利之劑先行驅邪,才能去除病邪。時間久了就不適合再用,因為小兒臟腑脆弱,容易導致虛弱。之前的藥物都會傷脾,朱丹溪說:氣虛的人有痰,胃氣也需要滋養,不能過度攻邪,攻邪過度反而更容易生痰,而且數量更多,只有健脾胃,才能保持其運化功能,這樣新痰就不會產生,再配合一些消痰的藥物,風邪自然就會平息。所以不單純依靠鎮驚安神、攻除痰邪。
而且心是人體的主宰,神明由此而生,智慧由此而生。鎮驚安神之藥服用過多,就會損傷神志,使人愚鈍。黃帝內經說:心神不明,則十二臟腑都會受到影響。我經常看到服用過多驚風鎮驚藥物的人,驚恐症狀平息後,變得痴呆愚鈍,寡言少笑,靈敏的感覺消失了,令人惋惜。難道沒有想到是之前的藥物造成的錯誤嗎?對於幼小的孩子,應該謹慎使用這些藥物。還有一種飲食癲癇,是因飲食過度而導致的,再次飲食過度就會發作,外在症狀是噯氣、嘔吐酸水,或大便惡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