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八卷 (2)
第八卷 (2)
1. 痢門
地榆散,治赤痢無糞,鮮紅點滴而下。
地榆(蜜炒),訶肉(煨),甘草(各等分)
為末,每服一錢,米飲調下。
地榆飲,熱痢腹痛,赤白頻並。
地榆(二錢),甘草,白芍藥,當歸(各一錢),枳殼(炒,一錢半),黃連(吳茱萸炒,一錢),水煎服。
茯苓白朮散,治寒痢,所下清白如魚凍者。脾弱不思飲食。
茯苓(三錢),白朮,人參,木通,枳殼,甘草(炒。各一錢),肉果(煨),桂心(各一錢半),訶肉(二錢),陳皮
每三五錢,燈芯煎服。
樸附丸,治寒痢滑泄不禁。
厚朴(制),大附子(炮),乾薑(炮),陳皮(各等分)
為末,粟米糊為丸,每服五七分或一錢,米飲下。
又方
木香(一錢),黃連(吳茱萸炒,三錢),粟殼(去蒂萼,蜜炒,二錢),殭蠶(炒,一錢),甘草(二錢)
上銼,以生薑三錢同炒,爆干為末,米飲調下。赤,生地黃湯下。白,烏梅湯下。如有熱,小柴胡湯解之。
養臟湯,治冷熱不調,下痢赤白,或如膿血、魚腦,裡急後重,腹臍㽲痛,脫肛。如臟腑滑泄,夜起,及日久虛寒,加大附子三片。
粟殼(蜜炒,三錢),人參,當歸,肉桂,肉果(煨),白朮,訶肉(煨),炙甘草(各一錢),木香,芍藥(各一錢半)
每三五錢,水煎服,忌酒面生冷。
胃風湯,風冷乘虛干於腸胃,水穀不化,泄瀉,腹脅虛滿,腸鳴㽲痛,下如豆汁或純瘀血。
白朮,芍藥,川芎,人參,當歸,肉桂,茯苓(各等分)
每服三錢,入粟米一錢,水煎服。
芍藥柏皮丸,一切膿血惡痢窘痛。
白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枳殼(各五錢)
為末,滴水丸,綠豆大,白湯下。
三黃熟艾湯,積熱下痢赤色,及治傷寒四五日,大下熱痢,諸藥不效者。
黃連,黃柏,黃芩(各七錢),熟艾(半雞子大)
每服三錢,水煎服。
白話文:
地榆散: 用來治療紅色痢疾,沒有糞便,只有鮮紅色的血點滴滴流出。
藥材包含:地榆(用蜂蜜炒過)、訶子肉(煨過)、甘草(各等份)。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一錢,用米湯調服。
地榆飲: 用來治療因熱引起的痢疾,伴隨腹痛,有紅色和白色的分泌物頻繁排出。
藥材包含:地榆(二錢)、甘草、白芍藥、當歸(各一錢)、枳殼(炒過,一錢半)、黃連(用吳茱萸炒過,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茯苓白朮散: 用來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痢疾,排出的像魚凍一樣清白。也適用於脾胃虛弱、沒有食慾的情況。
藥材包含:茯苓(三錢)、白朮、人參、木通、枳殼、甘草(炒過,各一錢)、肉豆蔻(煨過)、桂心(各一錢半)、訶子肉(二錢)、陳皮。
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燈心草煎煮的湯送服。
樸附丸: 用來治療因寒冷引起的痢疾,導致腹瀉不止,無法控制。
藥材包含:厚朴(炮製過)、大附子(炮製過)、乾薑(炮製過)、陳皮(各等份)。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小米糊做成藥丸,每次服用五到七分或一錢,用米湯送服。
又一藥方:
藥材包含:木香(一錢)、黃連(用吳茱萸炒過,三錢)、罌粟殼(去除蒂和萼,用蜂蜜炒過,二錢)、殭蠶(炒過,一錢)、甘草(二錢)。
將以上藥材切碎,與生薑三錢一同炒,炒乾後磨成粉末,用米湯調服。如果是紅色痢疾,用生地黃湯送服;如果是白色痢疾,用烏梅湯送服。如果伴有發熱,用小柴胡湯來解除。
養臟湯: 用來治療因寒熱不調引起的痢疾,排出紅白色分泌物,或像膿血、魚腦一樣,有裡急後重的感覺,腹部和肚臍周圍隱隱作痛,甚至可能導致脫肛。如果腸胃滑脫,夜間頻繁起夜,或因久病體虛寒冷,可以加入大附子三片。
藥材包含:罌粟殼(用蜂蜜炒過,三錢)、人參、當歸、肉桂、肉豆蔻(煨過)、白朮、訶子肉(煨過)、炙甘草(各一錢)、木香、芍藥(各一錢半)。
每次服用三到五錢,用水煎煮後服用,忌酒、麵食和生冷食物。
胃風湯: 用於風邪寒邪趁虛侵入腸胃,導致食物不能消化,腹瀉,腹部和脅肋脹滿,腸鳴腹痛,排出像豆汁一樣的東西,或單純的瘀血。
藥材包含:白朮、芍藥、川芎、人參、當歸、肉桂、茯苓(各等份)。
每次服用三錢,加入小米一錢,用水煎煮後服用。
芍藥柏皮丸: 用於治療一切有膿血的嚴重痢疾,伴隨絞痛。
藥材包含:白芍藥、黃柏(各一兩)、當歸、黃連、枳殼(各五錢)。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用水滴成綠豆大小的藥丸,用白開水送服。
三黃熟艾湯: 用來治療因積熱引起的紅色痢疾,以及傷寒四五天後,出現劇烈腹瀉的熱性痢疾,各種藥物都無效的情況。
藥材包含:黃連、黃柏、黃芩(各七錢)、熟艾(半個雞蛋大小)。
每次服用三錢,用水煎煮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