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六卷 (1)
第二十六卷 (1)
1. 第二十六卷
2. 脫肛門
脫肛乃腸胃有積滯,以致濕熱之氣下流,蘊於肛門而然也。法當推逐其積。又或貪坐冷地,熱為寒凝,結為內痔,致每登廁肛即脫下。此當從痔而治,痔消而肛自收也。有泄利日久,中氣虛而下陷者,宜大補中氣,兼為升提。從推、從補、從升,皆當看症。又有肛上生蟲者。
予友黃桂峰丈,治一人肛出,百方不應,乃以生豬肚子一具,刮下垢物,用紗囊盛之,罨於肛上一夜,次早細蟲不計其數,盡叢於囊垢上,肛即收入,此亦濕熱之所生也。
致新湯,治食積腸胃,脫肛,不時用此消而推之。
木香(二分),檳榔(五分),京三稜(醋煨),山楂,枳殼,桃仁(各七分),滑石(一錢五分),黃連(吳茱萸制三分)
上水煎,食前服。積甚者,遇仙丹下之。(方見《類編朱氏集驗醫方》卷六積聚門。)
丹石散,治外痔脫肛如神。
黃丹,滑石(等分)
為細末,新汲水調塗,日三五次愈。
澀腸散,久痢,大腸脫出不收。
訶子肉(煨),赤石脂,龍骨(各等分)
上末,用茶調肛上,絹帛揉入。治痢久不止,米飲調服。
勝雪膏,翻花等痔,熱痛不可忍,或已或瘡。
冰片,鉛霜
上末,好酒研成膏,塗上即愈。
僧礬散
密陀僧(二錢),枯礬(一錢),冰片(少許)
為末敷上,先用苦參湯,或防風荊芥湯洗。
苦參湯,脫肛並痔。
枳殼,黃連,大黃,甘草,荊芥,苦參,芍藥,黃芩(各等分)
上每五七錢,加車前子、茅草同煎熏洗。
凡腸頭作癢,多是有蟲。
用生艾、川楝根煎湯熏洗。
赤石脂散,瀉痢後肛門不收。
赤石脂、伏龍肝等分,為細末,敷肛上。
蒲黃散
蒲黃五錢,熬豬脂一兩,同拌成膏,塗肛上。
五倍子湯
五倍子一兩,煎湯入皮硝熏洗。
補中益氣湯加防風、桔梗水煎,食前服。
蜘蛛散
大蜘蛛(鹽泥包裹,煅存性,為末,一錢),鐵鏽末(三分),豬膽汁調敷肛妙。
又方,鱉頭燒灰敷上。
白話文:
[脫肛門]
脫肛的情況,主要是因為腸胃有食物殘留未能順利排出,導致濕熱之氣向下聚集在肛門周圍所引起的。治療的方法應當是幫助排除腸胃中的積滯。另外,如果長時間坐在冰冷的地面上,也可能導致熱氣被寒冷凝固,形成內痔,每次上廁所時,肛門就會脫垂。這種情況應當針對痔瘡進行治療,痔瘡消失後,肛門自然就會回縮。
有些人長期腹瀉,中氣虛弱導致肛門下陷,這時候應該補充中氣,並且配合提升療法。不管是推除積滯、補充中氣還是提升療法,都應當根據病情來選擇。此外,還有人肛門周圍會長蟲。
我的朋友黃桂峯先生,曾經治療過一個肛門脫垂的病人,嘗試了各種方法都沒有效果,後來他用了一個生豬肚,刮下其中的污垢,裝進紗布袋中,然後放在病人的肛門上一夜,第二天早上,紗布袋上的污垢中出現了無數細小的蟲子,肛門也就恢復了正常,這也是濕熱環境所產生的結果。
「致新湯」,用於治療腸胃食物積累,以及脫肛的情況,可以隨時使用來幫助消化和推除。
「丹石散」,對於外痔和脫肛的治療效果非常顯著。
「澀腸散」,用於治療長期腹瀉,以及大腸脫出無法回縮的情況。
「勝雪膏」,用於治療翻花痔、熱痛難忍的痔瘡,或者已經發炎的痔瘡。
「僧礬散」
「苦參湯」,用於治療脫肛和痔瘡。
「赤石脂散」,用於治療腹瀉後肛門無法回縮的情況。
「蒲黃散」
「五倍子湯」
補中益氣湯加上防風和桔梗,用水煎煮,飯前服用。
「蜘蛛散」,用鹽泥包裹大蜘蛛,煅燒至存性,磨成粉末,加上鐵鏽粉,用豬膽汁調和後敷在肛門上,效果極佳。
另一種方法是,將鱉頭燒成灰,敷在患處。
3. 哮喘門
4. 哮喘辯
孫仲子泰來曰:哮之與喘,極須分別。疑似之間,虛實攸系,非細務也。夫哮以聲響名,喉中痰盛,膠塞肺竅,氣道蹇滯,呼吸不暢,喉中如水雞之聲,故氣高而喘,心熱而煩,抬其肩,擷其項,不能屈體而拾物,貼席而伏枕也。原其痰火內郁,外被風寒,束其皮腠,肺氣為之不利,皆上壅胸喉。
斯乃有餘之疾,雖多日不食,亦不死。治惟調氣、豁痰、解表。蓋痰出而聲自寢也。顧喘以氣息言,喉中無痰,氣促不相接續,有虛有實。仲景云:汗出如油,喘而不休者死。故前人治法,有補有瀉,是故不可與哮同日而語也。
白話文:
孫仲子泰來說:哮和喘這兩種病症,必須要清楚區別。在哮和喘的相似處,其實隱含著虛證和實證的關鍵,這絕不是小事。哮,是根據發出的聲音來命名的,因為喉嚨裡的痰非常多,堵塞了肺部的通道,導致氣流在呼吸道中運行不順,呼吸困難,喉嚨會發出像水鴨的聲音,因此病人會氣喘吁吁,心煩意亂,肩膀抬起,脖子僵硬,無法彎腰拾物,只能緊貼牀鋪,枕頭高枕。究其原因,是痰和火在體內鬱積,又被風寒侵襲,皮膚和肌肉被束縛,肺氣運行不暢,都向上壅塞在胸部和喉嚨。
這是過剩型的疾病,即使病人多日不吃東西,也不會立即死亡。治療方式主要是調節氣血,化痰,解除表面的病狀。只要痰排出來,聲音自然就會消失。然而,喘是根據呼吸狀況來描述的,喉嚨裡沒有痰,但呼吸急促,斷斷續續,有可能是虛證,也可能實證。張仲景曾說:如果病人出汗如油,一直喘氣,沒有休息,那就是病危的徵兆。所以前人的治療方法,有補有泄,因此,我們不能將哮和喘放在同一個層面來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