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三卷 (9)
第二十三卷 (9)
1. 產後瘧疾
郭嵇中曰:產後乍寒乍熱者,多是敗血為害,或陰陽不和,若概作瘧疾治之,誤矣。
陳無擇曰:產後寒熱,或一二日,或二三日一發,或先寒後熱,或先熱後寒,或寒多熱少,或寒少熱多,或純寒純熱者,皆是瘧疾。最難治療。可用草果飲,生熟飲,四獸飲,選而用之。
薛氏曰:此症當以補胃氣為主,佐以草果飲之類。若胃氣稍充,以草果飲為主,佐以補胃之劑。大抵產後瘧疾,因脾胃虛弱,飲食停滯,或外邪所感,或鬱怒傷脾,或暑邪所伏。審系飲食,用六君子加桔梗、蒼朮、藿香。如外邪多而飲食少,用藿香正氣散。如外邪少而飲食多,用人參養胃湯。
勞役所傷,用補中益氣湯。氣血虛弱,用十全大補加炮姜。中氣虛寒,用六君加薑桂。元氣脫陷,急加附子。蓋氣虛則寒,血虛則熱,胃虛則惡寒,胃氣下陷則寒熱交作,或吐瀉不食,腹痛煩渴,發熱譫語,或手足逆冷,寒戰如慄,雖見百症,但溫補脾胃,其病自退。
增損柴胡湯,產後虛熱,寒熱如瘧,食少腹脹。
柴胡,人參,甘草(炙),半夏,陳皮,川芎,白芍(炒)
各等分,每貼七錢,入薑、棗,水煎。
白茯苓散,產後蓐勞。頭目四肢疼痛,寒熱如瘧。
白茯(一兩),當歸,川芎,桂心,白芍(炒),黃耆(炒),人參(各半兩),熟地(四錢)
上先以水三盞,入豬腎一隻,薑、棗各三,煎至二盞,入前藥半兩,再煎至一盞許服之。
豬腰子粥,產後蓐勞發熱,用豬腰子一枚,去膜切片,用鹽酒拌,先用粳米一合,入蔥椒煮粥,鹽醋和,將腰子鋪在碗底,以熱粥傾蓋之,如作盫生狀,空心服。
黃耆建中湯,產後諸虛不足,發熱或惡寒腹痛。
黃耆(炒,一兩),白芍(炒,二兩),甘草(炒,七錢),肉桂(一兩)
每服五錢,薑棗水煎,日二三服,虛甚者,須加附子為要。
藿香正氣散,治外感風寒,內傷飲食,頭痛寒熱,或霍亂泄瀉,或作瘧疾。
藿香(一錢半),桔梗(炒),大腹皮,紫蘇,半夏曲,茯苓,白芷,陳皮,白朮(炒),厚朴(制。各一錢),炙甘草(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人參當歸散,治去血過多,內熱短氣,頭痛悶亂,骨節作痛。或虛煩咽燥,有似瘧者。
人參,當歸,生地,桂心,麥冬,白芍(酒炒)
各等分,粳米一合,竹葉十片,水三盅,煎二盅,納前藥五錢,棗二枚,煎至八分服。虛甚者,用熟地。
生生子曰:按《病機機要》云:治胎產之病,從厥陰經論之,無犯胃氣及上中二焦。謂之三禁:不可汗,不可下,不可利小便。發汗者,同傷寒下之早證,利大便則脈數而已動於脾,利小便則內亡津液,胃中枯燥。治之方法,能無犯此三禁,則營衛自和,而寒熱自釋矣。
白話文:
郭嵇中表示:產婦在產後出現忽冷忽熱的情況,大多是因為敗血引起,或者是陰陽失調,如果一概認為是瘧疾來治療,那就錯了。
陳無擇說:產婦在產後出現的寒熱交替,可能是隔一兩天或兩三天發作一次,有的先冷後熱,有的先熱後冷,有的冷多熱少,有的熱多冷少,甚至有的純冷或純熱,這些都是瘧疾的徵狀,非常難以治療。可以使用草果飲,生熟飲,四獸飲等進行治療。
薛氏指出:這個病症應以補充胃氣為主要目標,輔以草果飲這類藥物。如果胃氣稍微充足,就應以草果飲為主,輔以補胃的藥物。產後瘧疾大多由於脾胃虛弱,飲食停滯,或是受到外邪侵擾,或是鬱怒傷脾,或是暑邪潛藏。如果是由於飲食問題,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桔梗、蒼朮、藿香。如果是外邪多而飲食少,可以使用藿香正氣散。若是外邪少而飲食多,則用人參養胃湯。
如果因為勞累過度而受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氣血虛弱,可以使用十全大補湯加炮薑。如果中氣虛寒,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加薑桂。如果元氣脫陷,應立即加上附子。因為氣虛會導致冷,血虛會導致熱,胃虛會讓人畏寒,胃氣下陷會導致寒熱交錯,或嘔吐腹瀉不能進食,腹痛煩渴,發熱胡言,或者手腳冰冷,寒戰如發抖,即使出現上百種症狀,只要溫補脾胃,病情就會自然消退。
接下來是一些具體的藥方和治療方法,包括增損柴胡湯,白茯苓散,豬腰子粥,黃耆建中湯,藿香正氣散,人參當歸散等。最後,生生子引用《病機機要》中的理論,強調在治療產後疾病時,不可傷害胃氣和上中二焦,不可發汗,不可下瀉,不可利尿。同時,對於惡露不盡或風邪侵入血室的情況,他提出了相應的治療建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