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一卷 (7)
第二十一卷 (7)
1. 胎漏下血
(附:卒然下血,下如豆汁。)
《良方》曰:妊娠經水時下,由衝任氣虛不能約制。蓋心小腸二經相為表裡,上為乳汁,下為月水。故妊娠,經水壅之以養胎,蓄之以為乳。若經水時下,名曰胞漏,血盡則斃矣。
丹溪曰:胎漏有因氣虛者,有因血虛者,有因血熱者,不可不察也。
薛氏曰:前症有風熱者,以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加味逍遙散。血虛,二黃散。血去太多,八珍湯,未應,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山梔散。脾虛,加味歸脾湯。若因事下血作痛,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脾胃虛者,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下陷者倍升麻、柴胡。晡熱內熱,用逍遙散。亦有血氣盛,養胎之外而有餘者,不必服藥。
卒然下血,《良方》謂冷熱不調,七情失宜,氣血不和所致。若傷於胎則痛,血去多則墮矣。
薛氏云:前症氣怒者,小柴胡湯。風熱,用一味防風丸。血熱,用一味子芩丸。脾氣虛,六君子湯。中氣下陷,補中益氣湯。
一婦妊娠六月,每怒下血,甚至寒熱,頭痛,脅脹,腹痛,作嘔少食。予謂寒熱頭痛,乃肝火上衝,脅脹腹痛,乃肝氣不行。作嘔食少,乃肝侮脾胃。下血,乃肝火血熱。用小柴胡加芍藥,炒黑山梔、茯苓、白朮而愈。訶子能止胎漏,及胎動欲生,脹悶氣喘。
安胎散,治卒然腰痛下血。
熟地,艾葉,白芍(炒),川芎,黃耆(炒),川歸,阿膠(炒),甘草(炙),地榆(各五分)
加薑、棗,水煎服。
子芩丸,治肝經有熱妄行。用細條芩沉實者,炒為末,每服一錢,以鐵秤錘燒赤,淬酒,熱調服。若脾胃虛者,不宜用。
防風丸,治肝經有風,血因妄動而不歸經。防風為末,每服一錢,白湯調下。
防風黃芩丸,治肝經有風熱致血崩,便血尿血。用條芩(炒焦)、防風,等分,為末,酒糊丸,梧子大。每服三五十丸,食前,米飲或酒下。
二黃散,治胎漏下血,或內熱晡熱,或頭痛頭暈,煩躁作渴,或脅肋脹痛等症。
生地、熟地為末,每用三錢,煎白朮枳殼湯調服。(二黃杵膏為丸尤妙,庶不枯槁而有力也。)
芎歸膠艾湯,妊娠下血腹中痛,為胞阻,以此安之。
艾葉,阿膠(炒),川芎,當歸(各三兩),甘草(一兩)
上細切,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內膠溶盡,分三服。
立聖散,治妊娠下血不止。
雞肝三枚,用酒一升,煮熟,頓食之大效。
阿膠散,妊娠無故下血不止。
阿膠三兩,炒,為末,酒一升半,煎令溶,一服愈。
又方,治血熱下血,及胎漏下血不止。
阿膠二兩,為末,生地黃半斤,搗取汁。
以清酒三升,絞汁,分三服。
又方,治胎漏下血不止,胞干即死,宜急治之。
生地黃汁(一升),陳酒(五合)
白話文:
胎漏下血
懷孕期間出血,如同豆汁般流出。這主要是因為衝任二脈氣虛,無法約束經血。心經和小腸經互為表裡,心經主血脈,小腸經主液體,上為乳汁,下為月經。懷孕後,經血被抑制以滋養胎兒,並儲存成為乳汁。如果懷孕期間經血仍然流出,稱為胎漏,出血過多就會危及生命。
胎漏的原因有氣虛、血虛、血熱三種,必須仔細辨別。
治療胎漏的方法依據不同病因而異:若因風熱引起,用防風黃芩丸;若因血熱,用加味逍遙散;若因血虛,用二黃散;出血過多,先用八珍湯,若無效則改用補中益氣湯;若因肝火,用柴胡山梔散;若因脾虛,用加味歸脾湯;若因外力引起出血疼痛,用八珍湯加阿膠、熟艾;若因脾胃虛弱,用補中益氣湯加五味子;若出血下陷,則加倍升麻、柴胡;若午後感到內熱,用逍遙散。但若只是氣血旺盛,有餘血排出,則不必服藥。
突然大量出血,是因為陰陽失調,情緒不佳,氣血不和所致。若傷及胎兒則會疼痛,出血過多則會導致流產。
治療方法依據不同病因而異:若因氣怒引起,用小柴胡湯;若因風熱,用單味防風丸;若因血熱,用單味子芩丸;若因脾氣虛弱,用六君子湯;若因中氣下陷,用補中益氣湯。
曾有一位孕婦,懷孕六個月,每次生氣就會出血,並伴隨寒熱、頭痛、脅肋脹痛、腹痛、噁心、食慾不振等症狀。我判斷寒熱頭痛是肝火上逆,脅肋脹痛是肝氣鬱滯,噁心食慾不振是肝氣犯脾,出血則是肝火血熱所致。因此,我用小柴胡湯加芍藥、炒黑山梔、茯苓、白朮治療,最終痊癒。訶子可以治療胎漏,以及胎動欲生時的脹悶氣喘。
安胎散用於治療突然腰痛伴隨出血。
子芩丸用於治療肝經有熱。
防風丸用於治療肝經有風。
防風黃芩丸用於治療肝經風熱。
二黃散用於治療胎漏下血,或內熱、午後發熱、頭痛頭暈、煩躁口渴、脅肋脹痛等症狀。
芎歸膠艾湯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出血腹痛。
立聖散用於治療懷孕期間出血不止。
阿膠散用於治療懷孕期間無故出血不止。
另有幾種方劑也用於治療胎漏下血不止,以應對不同的情況和嚴重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