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二十一卷 (2)

回本書目錄

第二十一卷 (2)

1. 陰挺下脫

《良方》曰:婦人陰挺下脫,或因胞絡傷損,或因子臟虛冷,或因分娩用力所致。

薛氏曰:前症當升補元氣為主。若肝脾鬱結,氣虛下陷,用補中益氣湯。若肝火濕熱,小便澀滯,龍膽瀉肝湯。

一婦陰中突出如菌,四圍腫痛,小便頻數,內熱晡熱,似癢似痛,小便重墜。此肝脾鬱結。蓋肝火濕熱而腫痛,脾虛下陷而重墜也。先以補中益氣加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脾火、升脾氣,更以加味歸脾湯調理脾郁,外以生豬脂和藜蘆末塗之而收。

一婦陰中挺出五寸許,悶痛重墜,水出淋漓,小便澀滯。夕與龍膽瀉肝湯分利濕熱,朝與補中益氣湯升補脾氣,諸症漸愈。再與歸脾湯加山梔、茯苓、川芎、黃柏,間服調理而愈。後因勞役或怒氣,下部濕癢,小水不利,仍用前藥即愈。

一方,治陰挺下脫。

當歸,黃芩(各二兩),牡蠣(二兩半),蝟皮(一兩,炙),赤芍(兩半)

上為末,每以二錢,食前溫酒調下,米飲亦可。

治陰挺長出玉戶數寸者,疼痛不可忍,飲食不進,用前方治其內,仍以大黃、山茨菇、石膏、牡蠣、乳香為細末,水調,揣熟,捏作條子,如中指大,陰乾,插入玉戶,其痛即止。

白話文:

《良方》提到:女性的陰部下垂脫垂,可能是因為子宮的聯繫組織受損,或是子宮虛弱寒冷,也可能是在分娩時用力過度導致的。

薛氏表示:這種病症應以提升補充元氣為主要治療方式。如果肝脾鬱結,氣血虛弱導致下垂,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若是肝火旺盛,濕熱過重,小便不順,則適用龍膽瀉肝湯。

有一婦女,她的陰部突出像菌類,四周腫痛,小便頻繁,內熱且有下午發燒的現象,感覺像是癢又像是痛,小便時有下墜感。這是肝脾鬱結造成的。肝火和濕熱引起腫痛,脾虛導致下墜。首先以補中益氣湯加入山梔、茯苓、車前子、青皮,以清理脾火、提升脾氣,再以加味歸脾湯調整脾臟鬱結,外用生豬油混合藜蘆粉末塗抹來收斂。

另一婦女,陰部突出約五寸,感到悶痛且有下墜感,水液不斷流出,小便不暢。晚上服用龍膽瀉肝湯來排出濕熱,早上服用補中益氣湯來提升脾氣,各種症狀逐漸好轉。再服用歸脾湯加入山梔、茯苓、川芎、黃柏,交替服用進行調整,最終痊癒。之後,因為勞累或生氣,下部再次濕癢,小便不順,只要再次服用先前的藥物就可痊癒。

有一個配方,用於治療陰部下垂脫垂。

成分包括當歸,黃芩,牡蠣,蝟皮,赤芍。

將這些藥材磨成粉末,每次服用兩錢,飯前用溫酒調和服用,也可以用米湯代替。

針對陰部突出玉門數寸,疼痛難忍,無法正常飲食的情況,除了使用上述藥方調整體內狀況,還可以將大黃、山茨菇、石膏、牡蠣、乳香研磨成細粉,用水調和,揉成中指大小的條狀,陰乾後插入玉門,疼痛即可緩解。

2. 陰瘡

薛氏曰:此症乃七情鬱火傷損肝脾,濕熱下流,其外症陰中突出如蛇、如菌、如雞冠,或生蟲濕癢,或潰爛出水,或腫悶墜痛。其內症體倦內熱,經候不調。或飲食無味,晡熱發熱。或胸脅不利,小便痞脹。或赤白帶下,小水淋澀。其治法:腫痛者,四物加柴胡、丹皮、山梔、膽草。

濕癢者,歸脾湯加柴胡、山梔、丹皮。淋澀者,龍膽瀉肝湯加白朮、丹皮。潰腐者,逍遙散、山梔、川芎。腫悶墜痛者,補中益氣湯加山梔、丹皮,佐以外治之法。

一婦素性急,陰內痛,小便赤澀,怒而益甚,或發熱,或寒熱,此肝經濕熱所致。用芎、歸、炒梔、柴胡、苓、朮、丹皮、澤瀉、炒芍、車前、炒連、甘草,數劑漸愈。乃去黃連、澤瀉,又數劑痊愈。

一婦臍腹上下並玉戶遍生濕瘡,狀如馬瓜瘡,他處並無,熱癢而痛,大小便澀,出黃汁,食減,身面微腫,眾作惡瘡治,反劇,愈痛。急令洗去。乃用馬齒莧四兩,青黛一兩,同搗爛,敷瘡上,即時癢止痛定,而熱亦退。仍服八正散,日三服,分散客熱。每敷藥僅得一時久,藥已乾燥,再塗新濕藥又安。

凡如此二日,僅減三之一,五日減三之二,自此二十日全安。緣此婦嗜酒貪啖魚蟹發風之物,而中下焦蓄風熱之毒氣,當作腸癰內痔等疾,後當禁酒及發毒之物。

一方,治玉戶生瘡。

杏仁(燒存性),雄黃,明礬(各五錢),麝香(一錢二分)

上為末,敷之。

又方,飛丹研極細,生桐油調搽,二三日效。

白話文:

薛氏表示:這病症是因為情緒過度導致肝脾受損,濕熱之氣向下流竄所引起。外部病徵可能在私密部位出現像蛇、菇類、雞冠等形狀的突出物,或者有蟲咬般的濕潤搔癢感,也可能會潰爛並滲出液體,或是腫脹悶痛。內部病徵可能有身體疲倦、體內發熱、月經失調。也可能出現食慾不振、傍晚發熱、胸部或側腹部不舒適、小便困難脹痛、分泌物異常,以及排尿時感到刺痛。治療方式如下:

若出現腫脹疼痛,可在四物湯基礎上添加柴胡、牡丹皮、山梔子、龍膽草。

若出現濕潤搔癢,可在歸脾湯基礎上添加柴胡、山梔子、牡丹皮。

若排尿困難,可用龍膽瀉肝湯加上白朮、牡丹皮。

若出現潰爛腐蝕,可使用逍遙散、山梔子、川芎。

若腫脹悶痛,可用補中益氣湯加上山梔子、牡丹皮,同時配合外用藥物。

有一婦女平時性情急躁,私密部位疼痛,小便呈現紅色且排尿困難,生氣時症狀更嚴重,偶爾發燒或冷熱交錯,這是肝臟循環的濕熱所造成。使用川芎、當歸、炒梔子、柴胡、茯苓、白朮、牡丹皮、澤瀉、炒白芍、車前草、炒黃連、甘草等藥材製成的藥劑,服用幾次後逐漸好轉。之後去掉黃連和澤瀉,再服用幾次後完全康復。

另一婦女肚臍上下及私密部位都長了濕疹,形狀如同馬瓜瘡,其他地方卻沒有,感覺熱且癢痛,大小便困難,排出黃色液體,食慾減退,身體與臉部輕微浮腫,原本被誤診為惡性瘡疾,病情反而加重,更加疼痛。緊急要求她清洗掉原有藥物。然後使用四兩的馬齒莧、一兩的青黛,一起搗碎,敷在患處,立刻止癢止痛,熱度也退去。同時服用八正散,每日三次,以消散體內熱氣。每次敷藥只能維持一小時左右,藥物就會乾燥,再塗抹新的濕藥就能得到舒緩。

經過兩天,病情已經減輕三分之一;五天後減輕三分之二,從此二十天後就完全恢復。由於這位婦女喜愛喝酒,並且過量食用魚蟹等易引發風熱的食物,導致下腹部儲存大量風熱毒素,應當視作腸炎或內痔等疾病,之後應避免喝酒及引發毒素的食物。

有一個處方,專門用於治療私密部位長瘡。

杏仁(燒至表面呈黑褐色)、雄黃、明礬(各五錢)、麝香(一錢二分)

以上藥材研磨成粉,敷在患處。

另一處方,將硃砂研磨至極細,用生桐油調和塗擦,兩三天內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