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二十卷 (8)
第二十卷 (8)
1. 經水當止不止
婦人四十九歲以後,天癸當住,每月卻行,或過多不止,乃血熱也。宜芩心丸。黃芩心枝條二兩,米泔浸七日,炙乾,又浸又炙,如此七次。為末,醋丸,梧子大,每服七十丸,空心溫酒送下,日三。
《良方》曰:婦人月水不斷,淋瀝腹痛,或因勞損氣血而傷衝任,或因經行而合陰陽,以致外邪客於胞內,滯於血海故也。但調養元氣,病邪自愈。若攻其邪則元氣反傷矣。
薛氏曰:前症若是郁傷脾,用歸脾湯。恚怒傷肝,逍遙散。肝火妄動,加味四物湯。脾氣虛弱,六君子湯。元氣下陷,補中益氣湯。熱傷元氣,加麥冬、五味、黃柏(炒黑)。
許學士云:經脈過期不及,腰腹疼痛,或七七數盡而月經仍下者,宜用簡易當歸散治之。(方見調經。氣虛者,去黃芩加桂心一兩。)
黃芩湯,治經血不止。(方出崩。)
白話文:
[經血應停卻不停]
婦女在四十九歲之後,正常情況下月經應停止,但若每月仍有月經,甚至出血量過多且無法止住,這可能是因為血熱導致的。建議使用芩心丸治療。具體做法是取黃芩心枝條二兩,先在米泔水中浸泡七日,然後曬乾,再重複浸泡和曬乾的過程共七次。最後磨成粉末,以醋製成梧桐籽大小的藥丸。每次服用七十粒,空腹時以溫酒送服,一天三次。
《良方》提到:婦女月經持續不斷,伴有淋瀝和腹痛,可能由於勞累或損傷導致氣血受損,傷及衝脈和任脈,也可能因為月經期間發生性行為,使得外邪入侵子宮,滯留在血液中。對於這種情況,應調理和滋養身體的元氣,疾病自然會痊癒。如果直接攻擊病邪,反而可能傷害到身體的元氣。
薛氏指出:如果前面提到的病症是由於鬱悶傷害到脾臟,可以使用歸脾湯;如果是生氣憤怒傷害到肝臟,可以使用逍遙散;如果是肝火過旺,可以使用加味四物湯;如果是脾氣虛弱,可以使用六君子湯;如果是元氣下陷,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如果是熱氣傷害到元氣,可以在上述湯劑中加入麥冬、五味子和炒黑的黃柏。
許學士表示:如果月經週期延遲,腰部和腹部有疼痛感,或是到了七七四十九歲月經還未停止,可以使用簡易當歸散來治療。(具體配方請參考調經部分。如果是氣虛的患者,應去掉黃芩,並添加一兩的肉桂心。)
黃芩湯,用於治療月經出血不止的情況。(具體配方請參考崩漏部分。)
2. 居經
婦人月水當三旬一見,今三月始一至,名日居經。《脈經》曰:少陰脈微而遲,微則無精,遲則陰中寒,澀即血不來,此為居經,三月一來。
《脈經》曰:婦人年已五十一,旦而清血,二三日不止,何以治之?師曰:此婦人前絕生,經水不下,今反清血,此為居經,不須治,當自止。經水下常五日止者,五日愈。
白話文:
[居住經期]
一般的女性月經應每個月來一次,但有些女性可能三個月才來一次,這種情況我們稱之為「居經」。
根據古書《脈經》的記載,如果一個人的少陰脈搏微弱且遲緩,脈搏微弱表示體內精氣不足,遲緩表示子宮內有寒氣,血液流動不順暢,這就導致了月經三個月才來一次的情況,也就是我們所說的「居經」,每三個月才來一次月經。
《脈經》還提到,如果一個51歲的女性,突然開始出血,並且持續兩三天都沒有停止,應該怎麼辦呢?答案是,這種情況通常發生在更年期前後,因為女性的月經已經停止,但現在又出現了出血,這是「居經」的現象,不需要特別治療,它會自己停止。通常,月經出血大約五天就會停止,那麼五天後她的狀況就會恢復正常。
3. 月經不調(出《婦人良方》)
婦人月水不調,或因醉飽入房,或因勞役過度,或因吐血失血,傷損肝脾。但滋其化源,其經自通。若小便不利,或頭眩痛,腰痛作痛,足寒時痛,久而血結於內,變為癥瘕。若血水相併,脾胃虛弱,壅滯不通,變為水腫。若脾氣衰弱,不能制水,水漬肌肉,變為腫滿。當益其津液,大補脾胃,方可保生。
東垣曰:經閉不行有三。婦人脾胃久虛,形體羸弱,氣血俱衰,而致經水斷絕不行。或病中消,胃熱善食,漸瘦津液不生。夫經者,血脈津液所化,津液既絕,為熱所爍,肌肉漸瘦,時見渴燥,血海枯竭,病名曰血枯經絕。宜瀉胃之燥熱,補益氣血,經自行矣。此證或經適行而有子,子亦不安,為胎病者自矣。
或心包脈洪數,躁作,時見大便秘澀,小便雖清不利,而經水閉絕不行,乃血海乾枯,宜調血脈,除包絡中火邪而經自行矣。或因勞心,心火上行,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胸脈者屬心而絡於胞中,今氣上迫肺,心氣不得下通,故月事不來。宜安心補血瀉火,經自行矣。
潔古曰:女子月來不來者,先瀉心火,血自下也。《內經》曰:二陽之病發心脾,有不得隱曲,故女子不月,其傳為風消。王啟玄注曰:大腸胃熱也,心脾受之,心主血,心病即血不流。脾主味,脾病即味不化,味不化則精不足,故其病即不能隱曲。脾土已虧,即風邪勝而氣愈消也。
又經曰:月事不來者,胞脈閉也。宜先降心火之劑,後服局中五補丸,後以衛生湯,治脾養血也。
五補丸,補諸虛,安五臟,堅骨髓,養精神。
熟地,人參,牛膝,白茯苓,地骨皮(各等分)
上煉蜜丸,梧子大,每服五十丸,溫酒空心服。
衛生湯
當歸,白芍(各二兩),黃耆(三兩),甘草(一兩)
每服五錢,水煎空心服。如虛者,加人參一兩。
〔按〕東垣、潔古治血枯之法,皆主於補血瀉火也。補血者,四物之類。瀉火者,東垣分上下中。故火在中,則善食消渴,治以調胃承氣之類;火在下,則大小便秘澀,治以玉燭之類,玉燭者,四物與調胃承氣等分也;火在上則得於勞心,治以芩連及三和之類,三和者,四物、涼膈、當歸等分也。潔古先服降心火之劑者,蓋亦芩、連、三和、玉燭之類。
後服五補、衛生者,亦補氣之劑也。
黃帝曰:有病胸脅支滿者,妨於食,病至則先聞腥臊臭,出清液,先唾血,四肢清,目眩,時時前後血,病名為何?何以得之?岐伯曰:病名血枯,此得之少年時有所大脫血,若醉入房中,氣竭肝傷,故月事衰少不來也。帝曰:治之奈何?岐伯曰:以四烏鰂骨一藘茹,二味併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為後飯,飲以鮑魚汁,利腸中及傷肝也。
王啟玄注云:烏鰂骨主血閉,藘茹主散惡血,雀卵主血痿,鮑魚主瘀血。河間《宣明論》方,烏鰂魚骨蘆茹各等分,雀卵不拘數,和丸小豆大,每五丸至十丸,煎鮑魚湯下,食後,日三服,壓以美膳。
白話文:
婦人月經不調,可能由於飲酒過度後性交、過度勞累、吐血或失血,損傷肝脾所致。只要滋養其生血的根本,經血自然會調順。若伴隨小便不利、頭暈頭痛、腰痛、腳冷痛等症狀,久之則血瘀積聚於體內,形成癥瘕。若經血與水液混合,脾胃虛弱,氣血運行受阻,則會導致水腫。如果脾氣虛弱,無法運化水液,水液浸漬肌肉,則會出現腫脹。此時應當滋養津液,大補脾胃,才能維持生命。
東垣(張仲景)說:經閉不通有三種情況:一是婦人脾胃長期虛弱,形體消瘦,氣血衰竭,導致經血停閉不通。二是患病過程中出現消瘦,胃熱食欲旺盛,漸漸消瘦,津液不能生成。經血是血脈津液轉化而成的,津液枯竭,被熱邪灼傷,肌肉漸漸消瘦,經常口乾舌燥,血海枯竭,這種病症稱為血枯經絕。應當瀉去胃部的燥熱,補益氣血,經血自然會來。這種情況下,即使月經來了懷孕,胎兒也可能不穩,這是胎病。
三是心包脈搏洪數有力,煩躁不安,經常出現大便秘結,小便雖然清澈但排尿不利,經血閉止不通,這是血海枯竭,應當調和血脈,清除包絡中的熱邪,經血自然會來。或因勞心傷神,心火上炎,導致月經不來,這是胞脈閉塞。胸部脈絡屬心,並與胞宮相連,現在氣血上逆衝擊肺部,心氣不能下降流通,所以月經不來。應當安心養神,補血瀉火,經血自然會來。
潔古(李潔古)說:女子月經來潮不規律,首先應當瀉去心火,經血自然會排出。《內經》說:陽明經的病變影響心脾,導致經血運行不通,所以女子月經不調,久而久之會發展成風消病。王啟玄註釋說:這是大腸胃熱邪影響心脾,心主血,心病則血行受阻;脾主運化,脾病則運化功能失常,運化失常則精氣不足,所以經血運行受阻。脾土已經虧虛,則風邪盛行,氣血更加虧損。
另有經書記載:月經不來,是胞脈閉塞。應當先服用瀉心火的藥物,然後服用局中五補丸,之後再服用衛生湯,來調理脾胃、養血。
五補丸:補益諸虛,安五臟,強健骨髓,養護精神。
熟地黃、人參、牛膝、白茯苓、地骨皮(各等份)
煉蜜為丸,梧子大小,每次服用五十丸,溫酒送服,空腹服用。
衛生湯
當歸、白芍藥(各二兩)、黃耆(三兩)、甘草(一兩)
每次服用五錢,水煎服,空腹服用。若體虛,可加入人參一兩。
〔按語〕東垣、潔古治療血枯的方法,都著重於補血瀉火。補血的藥物,例如四物湯之類;瀉火的方法,東垣則分上中下三焦。若火在中焦,則表現為食欲旺盛、口渴等症狀,治療用調胃承氣湯之類;若火在下焦,則表現為大小便不通,治療用玉燭湯之類,玉燭湯是四物湯與調胃承氣湯等量混合;若火在上焦,則因勞心所致,治療用黃芩、黃連及三和湯之類,三和湯是四物湯、涼膈散、當歸等量混合。潔古先服用瀉心火的藥物,也是黃芩、黃連、三和湯、玉燭湯之類。
之後服用五補丸、衛生湯,也是補益氣血的藥物。
黃帝問道:患有胸脅脹滿,影響飲食,病情發作時先聞到腥臭味,排出清液,先吐血,四肢冰冷,頭暈目眩,經常出血,這是什麼病?是什麼原因引起的?岐伯答道:這是血枯症,這是由於年輕時大量失血引起的,例如醉酒後性交,導致氣虛肝傷,所以月經量少或不來。黃帝問道:怎麼治療?岐伯答道:用烏賊骨和藘茹,兩種藥物混合,用麻雀蛋做丸藥,如小豆般大小,每次服用五丸,飯後服用,用鮑魚湯送服,通利腸道,治療肝損傷。
王啟玄註釋說:烏賊骨治療血閉,藘茹治療散瘀血,麻雀蛋治療血虛,鮑魚治療瘀血。河間(張元素)《宣明論》方:烏賊魚骨和藘茹等份,麻雀蛋數量不限,混合製成小豆般大小的丸藥,每次服用五到十丸,用煎好的鮑魚湯送服,飯後服用,每天三次,輔以美味的食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