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八卷 (1)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八卷 (1)

1. 論傷寒用藥法則

標本逆從之既明,五劑之藥須用識。且如表汗用麻黃,無蔥白不發。吐痰用瓜蒂,無豉不湧。去實熱用大黃,無枳實不通。溫經用附子,無干姜不熱。甚則以泥清水加蔥白煎之。竹瀝無薑汁,不能行經絡。蜜導無皂角,不能通秘結。非半夏、薑汁不能止嘔吐。非人參、竹葉,不能止虛煩。

非小柴胡,不能和解表裡。非五苓散,不能通利小便。非天花粉、乾葛,不能消渴解肌。非人參、麥門冬、五味,不能生脈補元。非犀角、地黃,不能止上焦之吐衄。非桃仁承氣,不能破下焦之瘀血。非黃耆、桂枝,不能實表間虛汗。非茯苓、白朮,不能去濕助脾。非茵陳,不能去黃疸。

非承氣,不能制定發狂。非枳橘,不能除痞漏。非陷胸,不能開結胸。非羌活,不能治四時之感冒,身疼。非人參敗毒,不能治春溫。非四逆,不能治陰厥。非人參白虎,不能化斑。非理中烏梅,不能治蛔厥。非桂枝麻黃,不能除冬月之惡寒,熱隨汗解。非姜附湯,不能止陰寒之泄利。

非大柴胡,不能去實熱之妄言。陰陽咳嗽,上氣喘息,用加減小青龍,分表裡而可汗下。此傷寒用藥之大法也。

白話文:

在理解了治療原則與順序後,我們必須認識五種主要的藥物類型。比如說,如果要治療外感風寒導致的發燒,我們會使用麻黃,但若沒有蔥白輔助,其發汗效果將無法充分發揮。同樣地,瓜蒂用於催吐痰液,但沒有豆豉的幫助,它就無法引發嘔吐。大黃用來清熱解毒,但如果沒有枳實,它的通便效果就會受到限制。附子能溫經散寒,但若沒有乾薑,其溫熱效果也會減弱。

更進一步來說,有時候我們會將泥和清水加入蔥白一起煎煮,以增強藥效。竹瀝用於疏通經絡,但沒有薑汁,它的作用範圍將受限。皁角與蜂蜜結合,纔能有效治療便祕。半夏與薑汁搭配,纔能有效抑制嘔吐。人參和竹葉,是治療虛弱引起的煩躁的良藥。

小柴胡湯能調和身體內外的失衡。五苓散能促進小便排泄。天花粉和乾葛能消除口渴並調節肌膚。人參、麥門冬和五味子能補充元氣,強化心臟功能。犀角和地黃能止住上焦的吐血和鼻血。桃仁和承氣湯能去除下焦的瘀血。黃耆和桂枝能強化體表,減少虛汗。茯苓和白朮能去除濕氣,幫助脾胃運作。茵陳是治療黃疸的特效藥。

承氣湯能控制精神錯亂。枳實和橘皮能治療痞痛和漏症。陷胸湯能治療胸脹。羌活能治療四季感冒和身體疼痛。人參和敗毒散能治療春季溫病。四逆湯能治療陰厥。人參白虎湯能治療斑疹。理中烏梅湯能治療蛔蟲引起的痙攣。桂枝和麻黃能治療冬季的惡寒,使熱隨汗出。薑附湯能止住因陰寒引起的腹瀉。

大柴胡湯能去除因實熱導致的妄語。對於陰陽失調的咳嗽,上氣喘息,我們可以使用經過調整的小青龍湯,以辨別表裡,決定是否需要出汗或下藥。這些就是治療傷寒的基本原則。

2. 陰經用藥格法

太陰脾土,性惡寒濕。非乾薑白朮,不能燥濕也。

少陰腎水,性惡寒燥。非附子,不能溫潤。

厥陰肝木,藏血榮筋。非芍藥甘草,不能滋養。此經常之道。

白話文:

【陰經用藥原則】

脾臟,屬太陰之土性,非常討厭寒冷和濕氣。除非使用乾薑和白朮,否則無法有效去除濕氣。

腎臟,屬少陰之水性,同樣討厭寒冷和乾燥。除非使用附子,否則無法達到溫暖和滋潤的效果。

肝臟,屬厥陰之木性,負責儲存血液並滋養筋骨。除非使用芍藥和甘草,否則無法達到滋養的目的。這些都是基本的用藥原則。

3. 治傷寒看證大略

凡證有頭疼惡寒,皆是傷寒,無則皆否也。何則?蓋傷寒則惡寒,傷食則惡食,理固然也。但風從上來,陽先受之,寒從下來,陰先受之。風與寒常相因,感冒之時則又不同,及其證之外見者則一也。

白話文:

凡是病症出現頭痛並且怕冷,這都是得了傷寒,如果沒有這些症狀,那就不算是傷寒。為什麼呢?因為得了傷寒就會怕冷,而消化不良則會導致厭食,這是一定的道理。然而,風邪從上方入侵,人體的陽氣會先受到影響,寒邪從下方來襲,人體的陰氣則會先受到影響。風邪和寒邪常常一起發生,但在初期感染的時候,它們的表現會有所不同,等到病徵在體外顯現出來的時候,看起來就差不多了。

4. 《一提金》脈要

人之陰陽,即為先天。人之氣血,即為後天。脈者非血非氣,乃血氣之先,即營行之道路。又問曰:既知先後天之脈理,須明持脈之要。曰舉、曰按、曰尋三字。若此不明,即陰陽表裡虛實何以別之。持脈者輕手循之曰舉,重手取之曰按,不輕不重委曲求之曰尋。

白話文:

人的陰陽屬性,實際上就是我們的先天本質。而人的氣血,則是我們後天的生命活動基礎。脈搏並不是血液也不是氣息,它比血氣更為根本,就像是營養運行的通道。

再進一步來說,既然瞭解了先天和後天的脈絡原理,那麼接下來必須清楚掌握脈搏的關鍵點,那就是「舉」、「按」、「尋」這三個字。如果不理解這些,那如何區分陰陽、表裡、虛實的差異呢?

所謂的「持脈」,即是用輕柔的手法順著脈搏摸去,這就是「舉」;用較大的力氣去感受脈搏,這就是「按」;而用不輕不重的手感,細心地去探索脈搏,這就是「尋」。

5. 《截江網》論脈

雜病以弦為陽,傷寒以弦為陰。雜病以緩為弱,傷寒以緩為和。兩手無脈曰雙伏,一手無脈曰單伏,必有正汗也。寸口陽脈中或見沉細者,但無力者為陽中伏陰。尺部陰脈中或見沉數者,為陰中伏陽。寸口數大有力為重陽,尺部沉細無力為重陰。寸脈浮而有力,主寒邪表實,宜汗;浮而無力,主風邪表虛,宜實。

尺脈沉而有力,主陽邪在裡為實,宜下;無力主陰邪在裡為虛,宜溫。寸脈弱而無力,切忌發吐。尺脈弱而無力,切忌汗下。初按來疾去遲,名曰內虛外實;去疾來遲,名曰內實外虛。尺寸俱同名曰緩,緩者和而生也。汗下後脈靜者生;躁亂身熱者死,乃邪氣勝也。溫之後脈來歇至者,正氣脫而不復生也。

純弦之脈名曰負,負者死。按之解索名曰陰陽離,離者死。陰病見陽脈者生,陽病見陰脈者死。

白話文:

對於雜病而言,脈象呈現弦狀被視為是陽性的表現;然而在傷寒病中,同樣的脈象卻被認為是陰性。在雜病中,若脈象呈現緩狀,則顯示出體質較為虛弱;但在傷寒病中,緩脈卻代表著身體狀況處於和諧狀態。

如果兩手都沒有脈象,這被稱為雙伏脈;若只有一手無脈,則被稱為單伏脈,這兩種情況下,通常會有正常的出汗現象。當在寸口(手腕內側)的陽脈中偶爾出現沉細的脈象,且力量微弱時,這被視為是在陽脈中潛藏著陰脈。同樣地,在尺部(手腕下方)的陰脈中出現沉數的脈象,則表示在陰脈中潛藏著陽脈。若寸口脈象呈現快速且強大的狀態,這被視為是重陽;相反地,若尺部脈象呈現沉細且微弱,則被視為是重陰。

寸脈若浮起且有力,通常代表著寒邪在體表且病情實證,應採取發汗的治療方式;若脈象浮起但無力,則表示風邪在體表且病情虛證,應採取固本培元的方式。

尺脈若沉下且有力,代表著陽邪在體內且病情實證,應採用瀉下的方法;若無力,則表示陰邪在體內且病情虛證,應採用溫補的方法。若寸脈弱且無力,應避免催吐。若尺脈弱且無力,應避免使用發汗或瀉下的方法。

剛開始按脈時脈搏快速,但放開後脈搏恢復緩慢,這種情況被稱為內虛外實;反之,若放開脈搏後脈搏恢復快速,但剛開始按脈時脈搏較慢,這種情況被稱為內實外虛。寸脈與尺脈的脈象相似,被稱為緩脈,緩脈代表著身體處於和諧狀態且能自愈。

若經過發汗或瀉下治療後,脈象平穩,這代表病情有望康復;若脈象混亂且伴有高燒,則代表病情惡化,這是因為邪氣佔據了優勢。若經過溫補治療後,脈象仍然斷斷續續,這表示正氣已經耗盡,無法再生。

純粹呈現弦狀的脈象被稱為負脈,負脈代表著死亡。若按壓脈搏時,脈象如繩索般斷斷續續,這被視為陰陽離散,同樣也代表著死亡。若陰性病症出現陽性脈象,這代表病情有望康復;相反地,若陽性病症出現陰性脈象,則代表病情已無藥可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