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六卷 (16)

回本書目錄

第十六卷 (16)

1. 厥證門

脈沉微而不數,謂之寒厥;沉伏而數,謂之熱厥。

《內經》曰:厥之寒熱者何也?陽氣衰於下,則為寒厥,陰氣衰於下,則為熱厥。熱厥之為熱,必起於足者,陽氣起於足五指之表,陰脈集於足下,而聚於足心,故陽氣勝,則足下熱也。寒厥之為寒,必從五指而上於膝者,陰氣起於足五指之裡,集於膝下,而聚於膝上,故陰氣勝則從五指至膝上寒也。寒厥何如而然?前陰者,宗筋之所聚,太陰陽明之所合也。

春夏則陽氣多而陰氣少,秋冬則陰氣盛而陽氣衰,此人質壯,秋冬多欲而奪其精,則陽氣日衰,不能滲榮其經絡,陰氣獨在,邪氣固從之而上,故手足為之寒也。熱厥何如而然?酒氣盛而剽悍,酒入於胃則絡脈滿而經脈虛。脾主為胃行其津液者也。陰氣虛則陽氣入胃而胃不和,胃不和則精氣竭而不榮其四肢。

此人數醉,若飽以入房,氣聚於脾中不得散,酒氣與穀氣相搏,熱盛於中,故腎氣日衰,陽氣獨勝,熱遍於身,內熱而溺赤,手足為之熱也。此《內經》論寒厥為手足寒,熱厥為手足熱,不專以厥為手足冷矣。故以六經厥狀言之,太陽之厥,腫首頭重,足不能行,發為眴僕。

陽明之厥,癲疾走呼,腹滿不得臥,面赤而熱,妄見妄言。少陽之厥,頰腫而熱,暴聾脅痛,胻不可以運。太陰之厥,腹滿䐜脹,後不利,不欲食,食則嘔,不得臥。少陰之厥,口乾溺赤,腹滿心痛。厥陰之厥,少腹腫痛,腹脹,溲不利,好臥屈膝,陰囊腫、胻內熱。此分六經之厥,亦不出寒熱二證。

劉宗厚謂:陽證至為眴僕,為癲疾,為妄見。陰證至為䐜脹,大小便不利,或嘔,或心痛之類。皆素多痰氣因虛所乘之為病。陳無擇謂:考其所因,多以不勝乘其所勝,氣不得行,遂致厥逆。如腎移寒於脾,則水乘於土,水既不行,乃成寒厥。如心移熱於腎,則火乘於水,火既不行,乃成熱厥。

六經皆然,可次第論也。再考張仲景傷寒論陰陽二厥之證,則皆指手足逆冷而言,不以陽厥為手足熱也。《原病式》謂:陰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陰證,身涼不渴,脈遲而微。陽厥者,原病脈候皆為陽證,煩渴譫語,身熱脈數。若陽厥極深,或失下變為身冷脈微欲絕,反見陰證者,正為熱極而然。

若誤作陰證而用熱藥治之必死。王安道云:熱極而成厥逆者,陽極似陰也。寒極而成厥逆者,獨陰無陽也。陽極似陰用寒藥,獨陰無陽用熱藥。今詳《內經》所論,寒熱二厥,由腎之精氣內竭而成,乃常病虛損之症。寒厥當補陽,熱厥當補陰。王冰所謂: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是也。

若仲景、河間、安道所論厥證,乃傷寒傳變手足厥冷者,病情不同,治法亦異。診察之間,生死反掌,醫者當詳究焉。

白話文:

厥證門

脈象沉弱微小而不頻繁,稱為寒厥;脈象沉伏而頻繁,稱為熱厥。

《內經》說:寒熱厥證的成因是什麼呢?陽氣衰弱於下焦,則為寒厥;陰氣衰弱於下焦,則為熱厥。熱厥之所以發熱,必定始於足部,因為陽氣始於足部五趾的表面,陰脈彙集於足部下方,並聚於足心,所以陽氣旺盛,則足部溫熱。寒厥之所以寒冷,必定從五趾向上蔓延至膝部,因為陰氣始於足部五趾的內部,彙集於膝蓋下方,並聚於膝蓋上方,所以陰氣旺盛則從五趾到膝蓋上方都寒冷。寒厥是如何形成的呢?足部前方是宗筋匯聚之處,也是太陰、陽明經絡交會之處。

春夏季節陽氣旺盛而陰氣不足,秋冬季節陰氣盛而陽氣衰弱,如果體質強壯的人,在秋冬季節房事過度,耗損精氣,則陽氣日漸衰弱,不能滋養經絡,陰氣獨盛,邪氣就順勢而上,所以手足因此寒冷。熱厥是如何形成的呢?飲酒過度,酒性剛烈,酒進入胃部則絡脈充盈而經脈虛弱。脾臟主導胃部運行津液。陰氣虛弱,則陽氣進入胃部而胃失和諧,胃失和諧則精氣耗竭而不能滋養四肢。

這樣的人醉酒後,如果飽食後立即房事,氣血聚集於脾臟而不能散佈,酒氣和穀氣互相搏鬥,內熱盛於中焦,所以腎氣日漸衰弱,陽氣獨盛,熱遍全身,內熱而小便赤黃,手足因此發熱。這《內經》論述寒厥為手足寒冷,熱厥為手足發熱,並非單純地以手足冰冷來定義厥證。所以,從六經的厥證症狀來說:太陽經厥證,頭面腫脹沉重,足不能行走,發作時會昏倒仆地。

陽明經厥證,癲癇發作,狂呼亂叫,腹部脹滿不能臥睡,面紅發熱,胡言亂語,妄加猜測。少陽經厥證,面頰腫脹發熱,突然耳聾,脅肋疼痛,肢體不能活動。太陰經厥證,腹部脹滿疼痛,大便不通暢,不想吃東西,吃了就嘔吐,不能臥睡。少陰經厥證,口乾舌燥,小便赤黃,腹部脹滿心痛。厥陰經厥證,小腹部腫脹疼痛,腹部脹滿,小便不通暢,喜歡臥床屈膝,陰囊腫脹,肢體內熱。這六經厥證,也離不開寒熱兩種證候。

劉宗厚認為:陽證發展到極點會昏倒仆地,或發作癲癇,或胡言亂語。陰證發展到極點會腹部脹滿疼痛,大小便不通暢,或嘔吐,或心痛之類。這些都是平素痰氣較多,因身體虛弱而受到邪氣侵襲所致的疾病。陳無擇認為:考察其原因,大多是因為不勝之氣乘勝之氣,氣機不得運行,遂致厥逆。例如腎臟的寒邪移注於脾臟,則水氣勝於土氣,水氣不能正常運行,就形成寒厥。例如心臟的熱邪移注於腎臟,則火氣勝於水氣,火氣不能正常運行,就形成熱厥。

六經都是這樣,可以依次論述。再次考察張仲景《傷寒論》中陰陽二厥的證候,則都指手足逆冷而言,並不把陽厥說成是手足發熱。《原病式》說:陰厥,其原病和脈象都屬於陰證,身體寒冷不渴,脈象遲緩而微弱。陽厥,其原病和脈象都屬於陽證,煩躁口渴,神志不清,身體發熱,脈象頻數。如果陽厥極其嚴重,有時會病情逆轉,表現為身體冰冷,脈象微弱,快要死亡,反而出現陰證的表現,這正是熱極而反為寒的現象。

如果誤認為是陰證而用溫熱藥物治療,必定會死亡。王安道說:熱極而導致厥逆,是陽氣極盛而似陰虛;寒極而導致厥逆,是純陰無陽。陽氣極盛而似陰虛,應用寒涼藥物;純陰無陽,應用溫熱藥物。現在仔細考察《內經》所論述的寒熱二厥,都是由於腎臟的精氣內耗而形成,是久病體虛損傷的症狀。寒厥應該補陽,熱厥應該補陰。王冰所說的:「益火之源,以消陰翳;壯水之主,以鎮陽光」,就是這個意思。

如果按照仲景、河間、安道的說法,厥證是傷寒傳變引起的,手足厥冷,病情不同,治療方法也不同。在診察過程中,生死只在一念之間,醫生應該詳細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