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12)
第十五卷 (12)
1. 溺赤
諸病水液渾濁,皆屬於熱。小便黃者,少腹中有熱也。
治小便黃,無如黃柏、知母效。
《脈經》云:足脛逆冷,小便赤,宜服附子四逆湯。
《綱目》載小便黃有四:
一、屬肝熱。經云:肝熱病者,小便先黃是也。
二、屬胃實。經云:胃足陽明之脈氣盛則身已前皆熱,其有餘於胃,則消穀善飢,溺色黃者是也。
三、屬肺虛。經云:肺手太陰之脈,氣虛則肩背痛寒,少氣不足以息,溺色變故耳。
四、屬腎虛。經云:冬脈者腎脈也。冬脈不及,則令人䏚清脊痛,小便變是也。
白話文:
【尿赤】
各種疾病導致的尿液混濁,大都是因為身體內有熱氣。如果小便呈現黃色,通常表示下腹部有熱氣。
治療小便黃,使用黃柏和知母這兩種藥材的效果最為顯著。
根據《脈經》的記載:如果腳踝冰冷,並且小便呈現紅色,應該服用附子四逆湯來調理。
《綱目》中記載小便黃的原因有以下四種:
第一、肝臟過熱。醫書上寫道:當肝臟有熱氣時,小便會先變黃。
第二、胃部功能亢進。醫書上寫道:當胃部的陽明脈氣過盛,身體前側都會感到熱,如果胃部熱氣過剩,會出現消化快、容易餓的情況,且小便顏色會偏黃。
第三、肺部虛弱。醫書上寫道:當肺部的太陰脈氣不足,會感到肩膀背部疼痛且怕冷,呼吸不順,小便顏色也會改變。
第四、腎臟虛弱。醫書上寫道:冬天的脈象是反映腎臟的狀況。如果冬天的脈象不夠強,會讓人感到畏寒、脊椎疼痛,小便顏色也會異常。
2. 閉癃遺溺不禁辨
生生子曰:閉者小便不出,塞而不通也。癃者,罷弱而氣不充。淋,淋瀝。瀝,點滴而出,或澀而疼,一日數十次,或百次,俗名淋病者是也。閉則多是急病,癃則是緩病。遺溺睡夢中溺出,醒而方知是也。不禁者,日夜無遍數,頻頻而溺也。今各分枝門,詳載治法,以見新久、虛實、寒熱、氣血各有所攸重也。惟肝與督脈、三焦、膀胱主之。
經云:肝主小便淋溲。肝,足厥陰之脈,繞陰器,所生病者,遺溺閉癃。又云:督脈者,女子入系廷孔。其孔,溺孔之端也。其男子循莖下至篡與女子等。其生病癃痔遺溺。故遺溺閉癃,皆取厥陰腧穴及督脈腧穴也。又三焦主之者,經云:三焦下脈,在於足太陽之前,少陽之後,出於膕中外廉,名曰委陽,足太陽絡也。三焦者,足太陽、少陽之所,將太陽之別也。
上踝五寸,別入貫腨腸,出於委陽,並太陽之下,入絡膀胱約,下焦實則閉癃,虛則遺溺。遺溺則補之,閉癃則瀉之是也。又膀胱主之者,經云:膀胱不利為癃,不約為遺溺。然遺溺閉癃不取膀胱腧穴者。蓋膀胱但止藏溺,其出溺,皆三焦及肝、督脈也。又經云:三焦者,決瀆之府,水液出焉。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由是言之,膀胱藏水,三焦出水,治小便不利,故刺灸法但取三焦穴,不取膀胱穴也。
白話文:
生生子說:所謂「閉」,就是無法排尿,尿道像是被阻塞不通。而「癃」,指的是排尿困難且氣力不足的情況。至於「淋」,指的是排尿時斷斷續續,「瀝」則是形容尿液如點滴般排出,或者排尿時會感到疼痛,一天可能要排尿幾十次,甚至上百次,這在民間常被稱為淋病。而「閉」多是急性疾病,「癃」則通常屬於慢性病。「遺溺」,就是在睡夢中無意識地排尿,醒來後才發現。而「不禁」,指的是無論日夜,頻繁地排尿,無法控制。
現在我們將這些症狀分成不同的類別,詳細記載各種治療方法,以便區分新舊病、虛實、寒熱、氣血等不同情況,明白各症狀應重點關注何處。這些病症主要和肝臟、督脈、三焦、膀胱有關。
古籍記載:肝臟主管小便排泄問題。肝臟,是足厥陰脈的一部分,環繞生殖器官,當肝臟出現問題,就會有遺尿、排尿困難等症狀。另外,督脈對女性而言,連接尿道末端。對男性來說,督脈沿著生殖器下行,直到肛門周圍,與女性相同。督脈出現問題,會導致排尿困難、痔瘡、遺尿等問題。因此,對於遺尿、排尿困難等症狀,可以考慮針灸治療肝臟和督脈相關的穴位。
至於三焦,主管的是足太陽脈和少陽脈,它們位於腳踝上方五寸處,穿過小腿肚,從膝蓋後側的外側邊緣出來,名為委陽,是足太陽脈的絡脈。如果下焦實證,會造成排尿困難;如果是虛證,則會有遺尿問題。對於遺尿,應採用補法;對於排尿困難,則應使用瀉法。
另外,膀胱也和這些症狀有關。膀胱功能失調會導致排尿困難,或者無法控制排尿,進而導致遺尿。然而,對於遺尿、排尿困難等問題,並非單純針灸膀胱的穴位就能解決。因為膀胱只負責儲存尿液,尿液的排出,主要還是靠三焦、肝臟和督脈的作用。古籍又提到:三焦是決瀆之府,負責水分的排泄。
而膀胱則是州都之官,負責儲存津液,只有當氣化作用正常,才能順利排尿。由此可見,膀胱負責儲存水分,三焦則負責水分的排泄,所以對於排尿困難的治療,針灸和艾灸的療法通常選擇三焦的穴位,而不是膀胱的穴位。
3. 脫肛門(附:截腸病)
生生子曰:脫肛之症,多由腸內有積而清氣不升,如痢疾裡急後重而下脫也。治當從滯下門,先推去積滯,然後升補。積滯去而清氣自升,不復脫下。其或因下血及痢疾之後,脫而不收者為虛,升補之藥看氣血孰重。脫之已久,當以澀劑收之,腸胃有風,脫而下血者,以風藥舉之。脫久亦有虛寒者,當溫藥微洗,內服大補之劑。
丹溪曰:有氣虛、氣熱、血虛、血熱。氣熱者,條芩六兩,升麻一兩,為末,麵糊為丸服之,其證肛脫紅腫者是也。氣虛者,參耆、芎歸、升麻,或加白朮、訶子,有熱加條芩,其證多於勞倦房欲而發者是也。血熱者,四物湯加炒黃柏,其證多於好酒及辛辣之物而發,及便血也。血虛者,用四物湯加升麻、荊芥,其證下血過多,面色痿黃者是也。
下痢脫肛,痢門參治。
截腸病,其證大腸頭出痛苦,干又落,落又出,腸盡則死。初出寸余時,治之以芝麻油一盞,以臀坐之,飲火麻子汁數升愈。
脫肛之症,前人以為肺氣虛寒。蓋肺與大腸為表裡,肺臟蘊熱則閉結,虛寒則脫。婦人有此疾者,多由產育用力過多。小兒有此疾,皆因久痢,大腸虛冷所為也。有腸頭作癢者,此係腸中有蟲。
黃桂峰云:親見一人,裡急後重,肛脫紅腫,百藥皆試,乃有蟲在肛故也。
《濟世方》,治男女脫肛,用五倍子,小便濃煎洗之。
《聖惠方》,治脫肛不收,蝸牛燒灰,豬脂調敷之。
砂仁湯,治大腸虛脫肛,挾熱紅腫者。
砂仁,黃連,木賊(等分)
為末,每服二錢,米飲下。
文蛤散,大腸虛寒,肛門脫出不收,或用力太過,及小兒叫呼,久痢後重者。
五倍子,為末,水煎汁浸洗,更入白礬、蛇床子尤佳。後用赤石脂為末,少許摻在巴蕉葉上,頻用托入。或有脫出尺許者,亦用此湯溫浸,頻換藥水,以縮為度。
倍榆散,治小兒脫肛。
五倍子,地榆(等分)
為末,每五分或一錢,米飲調下。
治老人脫肛。
防風(蘆),蒼朮,黃柏,五倍子
煎湯薰洗,內服清涼大腸之藥即愈。
治脫肛下血。韭菜一大握。擂碎,瓦罐煎熱,再用生韭菜汁沖在湯內,將肛門坐在瓶口,薰一二次,神效。
槐角丸,五種腸風下血,痔漏脫肛並治。
槐角(三兩),地榆,黃芩,當歸,防風,枳殼(麩炒,各二兩)
上酒糊丸,梧子大,每七十丸,空心,米飲下。
涼血清腸散
生地,當歸,芍藥(各一錢二分),防風,升麻,荊芥(各一錢),黃芩(炒),黃連,香附(炒),川芎(各八分),甘草(五分),水煎服。
《三因方》,香荊散,大人小兒肛門脫出並治。
香附,荊芥穗(各等分),一方加砂仁。
上為末,每服三匙,水一大碗,煎數沸,乘熱洗。
白話文:
脫肛門(附:截腸病)
脫肛大多是因為腸道積滯,清氣不能上升,例如痢疾裡急後重導致肛門脫出。治療應從去除積滯入手,先將積滯排出,再行升補。積滯去除後,清氣自然上升,肛門就不會再脫出。如果因為下血或痢疾後肛門脫出且無法收縮,屬於虛證,需根據氣血虛實情況選擇升補藥物。脫肛時間較長者,需用澀藥收斂。腸胃有風,肛門脫出並伴隨下血者,需用祛風藥治療。脫肛時間長者也可能出現虛寒,則需溫藥溫洗,並內服大補藥物。
不同體質的脫肛治療方法有所不同:氣熱者,可用條芩、升麻治療,症狀表現為肛門脫出紅腫;氣虛者,可用人參、黃耆、川芎、當歸、升麻等藥物治療,可根據情況加白朮、訶子,如有熱症加條芩,此類患者多因勞倦或房事過度引起;血熱者,可用四物湯加炒黃柏治療,症狀多見於好酒、辛辣飲食,並伴隨便血;血虛者,可用四物湯加升麻、荊芥治療,症狀表現為下血過多,面色萎黃。
下痢脫肛,需同時治療痢疾和脫肛。
截腸病的症狀是大腸頭脫出,疼痛難忍,時出時入,腸全部脫出則會死亡。初期脫出寸許時,可用芝麻油一盞,以臀部坐於其上,並飲用火麻子汁數升,即可痊癒。
前人認為脫肛是肺氣虛寒導致的,因為肺和大腸互為表裡,肺臟蘊熱則會導致大腸閉結,肺氣虛寒則會導致大腸脫出。婦女患此病多因生產用力過度,兒童患此病多因久患痢疾,大腸虛冷所致。若腸頭有癢感,則可能是腸道有蟲。
有人親眼目睹一例裡急後重、肛門脫出紅腫的病例,百藥無效,最終發現是肛門內有蟲。
《濟世方》中記載,治療男女脫肛可用五倍子,濃煎小便後清洗患處。
《聖惠方》中記載,治療脫肛不收,可用蝸牛燒灰,加豬油調敷。
砂仁湯可用於治療大腸虛脫,伴隨發熱紅腫的脫肛。藥物包括砂仁、黃連、木賊(等分)。
文蛤散可用於治療大腸虛寒、肛門脫出不收,或因用力過度、兒童哭鬧、久患痢疾裡急後重等引起的脫肛。藥物包括五倍子,水煎汁浸洗,加白礬、蛇床子效果更佳。然後用赤石脂少許摻在香蕉葉上,頻頻托入。即使脫出尺許,亦可用此藥湯溫浸,頻頻更換藥水,以收縮為度。
倍榆散可用於治療小兒脫肛。藥物包括五倍子、地榆(等分)。
治療老人脫肛,可用防風、蒼朮、黃柏、五倍子煎湯薰洗,並內服清熱瀉火的大腸藥物。
治療脫肛下血,可用韭菜一大把搗碎,瓦罐煎熱,再用生韭菜汁沖入湯中,將肛門坐在瓶口薰洗一到兩次,療效顯著。
槐角丸可用於治療五種腸風下血,以及痔漏、脫肛等症。
涼血清腸散可用於治療脫肛。
《三因方》中記載的香荊散可用於治療大人小孩的肛門脫出。藥物包括香附、荊芥穗(等分),有的方劑會加入砂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