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水玄珠》~ 第十五卷 (6)
第十五卷 (6)
1. 大小便不通
通關導滯散
木香,檳榔,枳殼,當歸尾,厚朴(各一錢),大黃(三錢),如小便不通,加瞿麥、木通、滑石(各一錢半)。
用八正散水煎,食前服。
白話文:
通關導滯散
藥材包含:木香、檳榔、枳殼、當歸尾、厚朴(各約3.75克),大黃(約11.25克)。
如果小便不通暢,可以加入瞿麥、木通、滑石(各約5.6克)。
使用八正散的煎煮方式,在飯前服用。
2. 小便不通門
東垣謂小便不通有在氣在血之異。夫小便者,足太陽膀胱所主,長生於申,申者西方金也,金能生水,金者肺也,肺中伏熱,水不能生,是絕小便之源也。人法象天地,膀胱之源自頭項下至於足,故曰陽中之陰,如渴而小便不通者,肺不能降是也。治法者,用清燥金之正化,氣味薄之藥,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心、通草、車前子、瞿麥、萹蓄之類。皆為淡滲之藥,能瀉肺火而清肺金,滋水之化源也。
若不渴,熱在下焦,是絕其流而溺不泄也。須用氣味俱厚,陰中之陰藥治之。二者之病,一居上焦,在氣分而必渴;一居下焦,在血分而不渴。血中有濕,故不渴也。二者之殊,至易分別耳。
《綱目》云:氣鬱於下,微者香以散之,甚者吐以提之。血鬱於下,微者輕劑行之,甚者峻劑破之。
丹溪云: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有實熱,有痰氣閉塞,皆宜吐之,以提其氣,氣升則水自降,蓋氣乘載其水也。先哲譬之如滴水之器,必使上竅通而後下竅之水出焉。氣虛,參、朮、升麻,先服後吐。血虛,四物湯先服後吐。痰氣閉塞者,二陳加木通、香附,探吐。實熱當分利之,或八正散,大便動則小便自通。
老人氣短者,四物加參耆,吞滋腎丸。下焦血氣乾者死。
《統旨》云:氣虛而小便不通者,經曰:膀胱者,津液藏焉,氣化則能出矣。氣虛則不能化,故不通也。血虛而小便不通者,蓋血即津液之屬,血虛即津液燥而溺道不利,故不通也。與痰氣閉結於下者,虛實之情不同。今丹溪皆用吐法,乃急則治其標也。雖然氣虛、血虛,以虛為本,虛則必補之而後可。
夫以參朮、四物,調其真氣而吐之,誠可以通其溺,而其本之虛也,豈參耆四物之類頃刻下咽,遂能以補益之耶?吾恐病根猶在,不久必復作。故愚意以為,若果氣虛、血虛,必用補氣、補血之藥,使其氣盛而施化,血生而津潤,其便自可以通,不必探吐。果宜吐者,必須先吐,俟其溺通,繼服補劑,庶可平復。
非如痰氣閉結者,但吐之而可已。此丹溪未盡之意,予故表而出之。
戴元禮云:汗多而小便赤澀,夏月多有此症,盛暑所飲既多,小便反澀,緣上停為飲,外發於汗,津道不通,小腸閉澀,則水不運下,五苓散。然有虛勞汗多而反澀者,乃是五內枯燥,滋腴既去,不能生津,當以溫養潤肺,十全大補湯或養榮湯,不可過用利小便藥。蓋汗者心液,心主血,養血則心得所養,汗止金生,不待通溺而自清矣。
諸失精血及患癰毒人,或有小便反澀之症,亦是枯竭不潤之故也。
羅太無曰:小便不利有三,不可概論。若津液偏滲於腸胃,大便泄瀉而小便澀少者一也,宜利而已。若熱搏下焦津液,則濕熱不能行者二也,必滲泄則愈。若脾胃氣澀不能通調水道,下輸膀胱而化者三也,可順氣,令施化而出。
白話文:
小便不通門
東垣認為小便不通,有氣虛和血虛的區別。小便是由足太陽膀胱經所主導,其氣血旺盛的時間在申時(下午3-5點),申時屬西方金,金能生水,金屬肺,肺中有伏熱,則水不能生成,導致小便不通。人體如同天地,膀胱經從頭項下延伸到足部,所以說膀胱是「陽中之陰」。如果口渴且小便不通,是因為肺氣不能下降。治療方法是用清泄肺燥、氣味輕淡的藥物,例如茯苓、豬苓、澤瀉、琥珀、燈心草、通草、車前子、瞿麥、萹蓄等,這些都是利尿滲濕的藥物,能瀉肺火、清肺金,滋養水的來源。
如果沒有口渴,熱在小腹下焦,則是小便的通道阻塞不通。這需要使用氣味濃厚,滋陰的藥物治療。這兩種情況,一種是上焦(胸肺)的問題,屬於氣分,一定會口渴;一種是下焦(小腹)的問題,屬於血分,不會口渴。血中有濕,所以不會口渴。這兩種情況很容易區分。
《本草綱目》說:氣鬱在下,輕微的用芳香之物疏散,嚴重的則用吐法來提氣。血鬱在下,輕微的用輕劑疏通,嚴重的則用峻劑攻破。
朱丹溪說:小便不通,有氣虛、血虛、實熱、痰氣阻滯等原因,都可用吐法,以提昇陽氣,氣上升則水自然下降,因為氣是水的載體。前賢比喻為滴水容器,必須上口通暢,下口的水才能流出。氣虛者,可用人參、白術、升麻,先服用後催吐。血虛者,可用四物湯先服用後催吐。痰氣阻滯者,用二陳湯加木通、香附,催吐。實熱則應通利大便,例如八正散,大便通了,小便自然也就通了。
老年人氣短者,可用四物湯加人參、黃耆,並服用滋腎丸。下焦血氣枯竭者,則凶多吉少。
《醫學統旨》說:氣虛而小便不通,經書上說:「膀胱貯藏津液,氣機運行則津液才能排出。」氣虛則氣機不能運行,所以小便不通。血虛而小便不通,是因為血液是津液的一種,血虛則津液不足,導致排尿不利,所以小便不通。這與痰氣阻滯於下焦的情況,虛實之情不同。丹溪都用吐法,這是急則治標的方法。雖然氣虛、血虛以虛為本,虛則必補,但用人參、白術、四物湯調理真氣後催吐,雖然能暫時通便,但其根本的虛弱問題,豈能僅靠這些藥物片刻就能補益?恐怕病根仍在,不久就會復發。所以我認為,如果真是氣虛、血虛,就必須用補氣、補血的藥物,使氣旺盛而能運化,血充足而滋潤,小便自然就能通暢,不必催吐。如果確實需要催吐,則必須先催吐,待小便通暢後,再服用補益藥物,才能痊癒。
不像痰氣阻滯,只要催吐即可。這是丹溪沒有完全說明的地方,所以我把它提出來說明。
戴元禮說:汗多而小便赤澀,夏天常見這種病症,盛暑多飲,小便反而澀少,是因為津液停留在上焦,外洩於汗,津液通道不通,小腸閉塞,水液不能向下運行,可用五苓散。但也有虛勞汗多而小便赤澀者,這是五臟枯燥,精氣神不足,不能生津,應溫養潤肺,服用十全大補湯或養榮湯,不可過度使用利尿藥物。因為汗液是心液,心主血,養血則心得到滋養,汗止金生,不必通利小便,就能自然痊癒。
那些精血虧損或患有癰疽的人,也可能出現小便赤澀的症狀,這也是陰液枯竭不潤的緣故。
羅天益說:小便不利有三種情況,不能一概而論。第一種,津液過度滲漏到腸胃,大便瀉洩而小便澀少,宜用通利之法。第二種,熱邪阻礙下焦津液,濕熱不能運行,必須滲濕泄熱才能痊癒。第三種,脾胃氣機不利,不能調暢水道,輸送津液到膀胱,則可用順氣之法,使氣機運轉,小便才能排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