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一奎

《赤水玄珠》~ 第十卷 (23)

回本書目錄

第十卷 (23)

1. 葛可久先生癆症《十藥神書》內摘書七方

鱉甲(醋炙),柴胡,地骨皮(各一兩),知母,秦艽,當歸(各五錢)

上為粗末,每服五錢,水一盞,入烏梅一個,青蒿五味,同煎至七分,早晚各一服。

人參地骨皮散,治臟中積冷,營中熱,按之不足,舉之有餘,陰不足而陽有條也。

地骨皮,人參,柴胡,生地(各一兩半),茯苓(五錢),知母,石膏(各一兩)

每服一兩,生薑三片,水煎細細服。

人參柴胡散,邪熱客於經絡,肌熱,痰嗽,五心煩躁,頭目昏痛,夜有盜汗,婦人虛勞骨蒸尤宜。

白茯苓,白朮,柴胡,半夏曲,當歸,人參,乾葛,甘草(炙),赤芍藥(各等分)

每服五錢,生薑五片,棗三枚,水煎,乘熱服。

(許學士云:但有勞症皆可服,熱退即止。大抵透骨葛根第一,柴胡次之。一方有黃芩五錢。)

海藏,六合湯,治婦人骨蒸。

當歸,白芍藥,川芎,地黃(以上補血),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包絡火。各等分),水煎服。

外方,治骨蒸。

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留尖,研,為丸。平旦井花水服,令盡服訖,隨量飲酒,仍須吃水,甚效。隔日一服,百日不得食肉。

羅氏,逍遙散,血虛勞倦,五心煩熱,頰赤盜汗,室女血弱,營衛不和,月水不調,痰嗽潮熱,肌體羸瘦,漸成骨蒸。

白朮,茯苓,芍藥,當歸,柴胡,甘草(炙),薄荷(少許)

生薑一片,水煎服。

蒸病治者各隨經虛實,內外深淺加減。宜《古今錄驗》,五蒸湯,。

茯苓,甘草,人參,竹葉,地黃,葛根,知母,黃芩,石膏,粳米(二合)

水三盞,小麥二合,煎至二盞,去小麥納藥,煎至一盞,溫服,隨症加減於後。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

實熱: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虛熱:氣加烏梅、秦丸、柴胡;血加青蒿、鱉甲、紫菀、蛤蚧、小麥。肺蒸:鼻乾加烏梅、天冬、麥冬、紫菀。大腸:右鼻孔干痛加大黃、芒硝。皮蒸:舌白、唾血加石膏、桑白皮。膚蒸:昏昧、嗜臥加牡丹皮。氣蒸:鼻乾喘促,遍身氣熱加人參、黃芩、山梔。

心蒸:舌乾加黃連、生地。小腸:下唇焦加赤茯苓、生地、木通。血蒸:發焦加生地、當歸、桂心、童便。脈蒸:唾白浪語,脈絡溢,脈緩急不調,加當歸、生地。脾蒸:唇焦加白芍、木瓜、苦參。胃蒸:舌下痛加石膏、大黃、芒硝、乾葛、粳米。內蒸:食無味而嘔、煩躁不安加白芍。

肝蒸: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膽蒸:眼色白加柴胡、栝蔞。筋蒸:甲焦加當歸、川芎。三焦蒸:乍寒乍熱加石膏、竹葉。腎蒸:兩耳焦加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膀胱蒸:右耳焦加澤瀉、茯苓、滑石。腦蒸:頭眩熱悶加生地、防風、羌活。髓蒸:髓枯,骨中蒸加生地、當歸、天門冬。

白話文:

葛可久先生治療癆病《十藥神書》內摘錄的七個藥方

方一

鱉甲(用醋炙過)、柴胡、地骨皮(各一兩)、知母、秦艽、當歸(各五錢)。

將上述藥材磨成粗末,每次服用五錢,加水一碗,放入烏梅一顆,青蒿五味,一起煎煮至七分,早晚各服用一次。

方二:人參地骨皮散

此方用於治療臟腑內積寒、營分有熱的病症,按壓感覺虛弱不足,抬起則感覺有餘,屬於陰虛而陽氣尚存的情況。

地骨皮、人參、柴胡、生地(各一兩半)、茯苓(五錢)、知母、石膏(各一兩)。

每次服用一兩,加入生薑三片,用水煎煮後慢慢服用。

方三:人參柴胡散

此方用於治療邪熱侵入經絡,引起肌肉發熱、咳嗽有痰、五心煩躁、頭暈目痛、夜間盜汗等症狀,尤其適合婦女虛勞骨蒸。

白茯苓、白朮、柴胡、半夏曲、當歸、人參、葛根、炙甘草、赤芍藥(各等分)。

每次服用五錢,加入生薑五片、紅棗三枚,用水煎煮,趁熱服用。

(許學士說:只要是癆病都可以服用此方,熱退即可停止。一般來說,透骨的葛根效果最好,柴胡次之。此方有時會加入黃芩五錢。)

方四:海藏六合湯

此方用於治療婦女骨蒸。

當歸、白芍藥、川芎、地黃(以上為補血藥)、地骨皮(瀉腎火)、牡丹皮(瀉心包絡火。各等分),用水煎服。

方五:外治骨蒸方

桃仁一百二十枚,去皮留尖,研磨成丸。早晨用井水送服,一次服完,隨後適量飲酒,並多喝水,效果很好。隔一天服用一次,一百天內不可吃肉。

方六:羅氏逍遙散

此方用於治療血虛勞倦,引起五心煩熱、臉頰潮紅、盜汗、少女體弱、營衛不和、月經不調、咳嗽潮熱、身體消瘦,逐漸發展成骨蒸的病症。

白朮、茯苓、芍藥、當歸、柴胡、炙甘草、薄荷(少許)。

加入生薑一片,用水煎服。

方七:五蒸湯

治療骨蒸病應根據各經脈的虛實、病情的深淺內外,靈活加減藥物。《古今錄驗》中記載的五蒸湯可作為基礎方。

茯苓、甘草、人參、竹葉、地黃、葛根、知母、黃芩、石膏、粳米(二合)。

加水三碗,放入小麥二合,煎煮至兩碗,去除小麥,放入藥材,再煎至一碗,溫服。可根據具體症狀加減藥物。禁忌海藻、菘菜、蕪荑、大醋。

實熱證:加黃芩、黃連、黃柏、大黃。虛熱證:氣虛加烏梅、秦艽、柴胡;血虛加青蒿、鱉甲、紫菀、蛤蚧、小麥。肺蒸:鼻乾加烏梅、天冬、麥冬、紫菀。大腸蒸:右鼻孔乾痛加大黃、芒硝。皮蒸:舌白、吐血加石膏、桑白皮。膚蒸:昏睡、嗜睡加牡丹皮。氣蒸:鼻乾喘促,全身發熱加人參、黃芩、山梔。

心蒸:舌乾加黃連、生地。小腸蒸:下唇焦加赤茯苓、生地、木通。血蒸:頭髮乾枯加生地、當歸、桂心、童便。脈蒸:吐白沫、胡言亂語、脈絡充盈、脈搏時快時慢加當歸、生地。脾蒸:嘴唇焦加白芍、木瓜、苦參。胃蒸:舌下痛加石膏、大黃、芒硝、葛根、粳米。內蒸:食慾不振、噁心嘔吐、煩躁不安加白芍。

肝蒸:眼圈發黑加川芎、當歸、前胡。膽蒸:眼白發黃加柴胡、栝蔞。筋蒸:指甲焦黃加當歸、川芎。三焦蒸:時冷時熱加石膏、竹葉。腎蒸:兩耳焦黃加生地、石膏、知母、寒水石。膀胱蒸:右耳焦黃加澤瀉、茯苓、滑石。腦蒸:頭暈發熱加生地、防風、羌活。髓蒸:骨髓枯竭、骨內發熱加生地、當歸、天門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