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椿

《蘭臺軌範》~ 卷二 (1)

回本書目錄

卷二 (1)

1. 《金匱》

蛔蟲之為病,令人吐涎,心痛,發作有時,毒藥不止。蛔厥者,當吐蛔,今病者靜而復時煩,此為臟寒,蛔上入膈,故煩。須臾復止,得食而嘔,又煩者,蛔聞食臭出,其人當自吐蛔。

狐惑之為病,狀如傷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閉,臥起不安,蝕於喉為惑,蝕於陰為狐,不欲飲食,惡聞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此皆傷寒餘毒所結,濕熱生蟲也。

白話文:

關於蛔蟲引發的疾病,會讓人不停吐口水,心口疼痛,且這症狀會在特定時間發作,一般的藥物無法緩解。如果因為蛔蟲導致的痙攣,病人通常會嘔吐出蛔蟲。現在病人平靜一陣子後又會突然煩躁,這是因為體內臟腑寒冷,使蛔蟲往上移動至橫膈膜,所以病人感到煩躁。但這種情況很快就會停止,吃了東西就會嘔吐,而且再次感到煩躁,這時蛔蟲聞到食物的味道就會跑出來,病人自己就會嘔吐出蛔蟲。

至於狐惑病,其症狀類似感冒,病人會沉默寡言想睡覺,眼睛卻無法閉合,躺下或起身都會感到不安。如果病竈在喉嚨就稱為惑,若在生殖器則被稱為狐。病人對食物沒有慾望,甚至討厭食物的氣味,臉部顏色會忽紅、忽黑、忽白。這些都是感冒後的殘留毒素結聚所致,濕熱環境導致了寄生蟲的產生。

2. 《病源》

九蟲者,一曰伏蟲,長四分。二曰蛔蟲,長一尺。三曰白蟲,長一寸。四曰肉蟲,狀如爛杏。五曰肺蟲,狀如蠶。六曰胃蟲,狀如蛤蟆。七曰弱蟲,狀如瓜瓣。八曰赤蟲,狀如生肉。九曰蟯蟲,至細微,形如菜蟲。伏蟲,群蟲之主也。蛔蟲貫心則殺人。白蟲相生,子孫轉大,長至四五尺,亦能殺人。

肉蟲令人煩滿。肺蟲令人咳嗽。胃蟲令人嘔逆吐,喜噦。弱蟲又名膈蟲,令人多唾。赤蟲令人腸鳴。蟯蟲居胴腸,多則為痔,極則為癩。因人瘡處,以生諸癰疽、癬痿、病疥、齲蟲,無所不為,人亦不必盡有,有亦不必盡多,或偏無者。此諸蟲依腸胃之間,若腑臟氣實,則不為害。

若虛則能侵蝕,隨其蟲之動而能變成諸患也。凡蠱毒有數種,皆是變感之氣,人有故造作之,多取蟲蛇之類,以器皿盛貯,任其自相啖擊,惟有一物獨在者,即為之蠱,便能變感隨逐酒食,為人患禍,患禍於他,則蠱主吉利,所以不羈之徒,畜事之。

齒慝,是蟲食齒至齦,膿爛汁臭,如屯之收,故謂之慝齒。

白話文:

九種蟲類寄生蟲分別是:第一種稱為伏蟲,身長約四分;第二種稱為蛔蟲,身長約一尺;第三種稱為白蟲,身長約一寸;第四種稱為肉蟲,外形像爛杏;第五種稱為肺蟲,外形像蠶;第六種稱為胃蟲,外形像蛤蟆;第七種稱為弱蟲,外形像瓜瓣;第八種稱為赤蟲,外形像生肉;第九種稱為蟯蟲,非常細小,外形像菜蟲。其中伏蟲是所有蟲類的領導者。蛔蟲如果穿刺到心臟會致命。白蟲繁殖快速,子孫越來越大,長度可達四五尺,同樣可能致命。

肉蟲會使人感到煩躁不適。肺蟲會引發咳嗽。胃蟲會導致嘔吐,且常打嗝。弱蟲又名膈蟲,會讓人多唾液。赤蟲會引起腸鳴。蟯蟲寄生在腸道,過多時會形成痔瘡,極端情況下會引發癩病。這些蟲類也可能通過人體的傷口,引發各種膿包、癬、皮膚病、齲齒等疾病,但不是每個人都會全部感染,即使感染也不一定數量很多,有些人甚至可能完全沒有。這些蟲類主要寄生在腸胃間,如果人體的腑臟功能強壯,就不會受到侵害。

但如果腑臟虛弱,這些蟲類就會侵蝕,根據蟲類的活動,會引發各種疾病。通常所謂的蠱毒有多種類型,都是由異常的氣候變化造成,有人刻意製造,多用蟲蛇之類的生物,放在容器中讓牠們互相殘殺,最後存活下來的一種就成為蠱,能隨著飲食進入人體,造成疾病,對他人造成災難,蠱的主人反而會獲利,因此有些不良分子會蓄養這種蠱。

齒慝,指的是蟲類啃食牙齒直至牙齦,導致牙齦化膿腐爛,散發惡臭,就像農作物被大量破壞,因此被稱為齒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