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宗必讀》~ 卷之十 (1)
卷之十 (1)
1. 黃疸
經曰:溺黃赤,安臥者,黃疸。《論疾診尺》篇曰:身痛色微黃齒垢黃,爪甲黃,黃疸也,溺黃赤安臥,脈小而澀,不嗜食。《正理論》謂其得之女勞也。已食如飢者,胃疸。消穀善飢,胃有熱也。《論疾診尺》篇曰:脈小而澀,不嗜食,寒也。治疸者須知寒熱之別。目黃者,曰黃疸。目者宗脈所聚,諸經有熱,上熏於目,故黃疸者目黃。
愚按:黃者,中央戊己之色,飲黃疸多屬太陰脾經。脾不能勝濕,復挾火熱,則鬱而生黃,譬之盦曲相似。以濕物而當暑月,又加覆蓋,濕熱相搏,其黃乃成。然濕與熱又自有別,濕家之黃,色暗不明;熱家之黃,色光而潤。亦有脾腎虛寒,脈沉而細,身冷自汗,瀉利溺白,此名陰黃。
茵陳姜附湯、理中湯、八味丸。汗出染衣,色如柏汁,此名黃汗,黃耆湯、耆芍桂苦酒湯。挾表者,脈浮,汗之而愈,桂枝加黃耆湯。挾里者,腹脹,下之而安,大黃硝石湯。食傷有谷疸之名,茯苓茵陳梔子湯。酒傷有酒疸之治,葛花解酲湯加茵陳葉。若夫御女勞傷,則膀胱急而小便自利,微汗出而額上色黑,手足心熱,發以薄暮,加味四君子湯、東垣腎疸湯。統言疸證,清熱導濕,為之主方,茯苓滲濕湯。
假令病久,脾衰胃薄,必以樸中,參朮健脾湯。
白話文:
經典裡說,如果尿液呈現黃色或赤色,且病人喜歡躺著休息,這可能是黃疸。在《論疾診尺》篇中有提到,身體疼痛皮膚微黃,牙齒上的污垢也是黃色,甚至指甲也變黃,這些都是黃疸的症狀。黃疸患者常會出現尿液黃赤,喜歡躺著休息,脈搏小而澀,且食慾不佳。《正理論》認為,這種病是由過度勞累所致。如果吃飯後仍然感覺飢餓,這可能就是胃疸。食物消化快且容易感到飢餓,這是因為胃部有熱。《論疾診尺》篇中說,脈搏小而澀,且食慾不佳,這表示體內有寒。治療黃疸,必須區分是寒還是熱造成的。眼睛變黃,稱為黃疸。因為眼睛是許多經絡的聚集處,當各條經絡有熱,影響到眼睛,就會造成眼睛變黃。
進一步來說,黃色是中土的顏色,大多數的黃疸都跟脾臟有關。脾臟無法排除濕氣,加上火熱的影響,就會產生黃疸,類似發酵的過程。就像濕東西在夏天被蓋住,濕氣和熱氣交互作用,就會產生黃色。然而,濕氣和熱氣有其不同,因濕氣導致的黃疸,顏色偏暗;因熱氣導致的黃疸,顏色亮澤。也有脾腎虛弱且寒冷,脈搏深且細,身體冰冷,自發性出汗,腹瀉且尿液清澈,這稱為陰黃。
茵陳薑附湯、理中湯、八味丸等藥方,能治療汗出染衣,像柏樹汁液般的黃色,稱為黃汗。黃耆湯、耆芍桂苦酒湯能治療黃汗。如果是外感風邪,脈搏浮動,可用桂枝加黃耆湯汗出治療。如果是內熱導致,腹部脹滿,可用大黃硝石湯來治療。由飲食引起的黃疸,稱為谷疸,可用茯苓茵陳梔子湯治療。由酒精引起的黃疸,可用葛花解酲湯加茵陳葉治療。如果是過度勞累,會出現膀胱緊繃,尿液自動排出,輕微出汗,額頭變黑,手腳心熱,發病通常在傍晚,可用加味四君子湯、東垣腎疸湯治療。總的來說,黃疸的治療原則是清熱去濕,主要藥方為茯苓滲濕湯。
如果病程長久,脾臟衰弱,胃壁變薄,可用樸中,參朮健脾湯治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