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十 (2)

回本書目錄

卷之十 (2)

1. 不能食

東垣云:胃中元氣盛,則能食而不傷,過時而不飢。脾胃俱旺,能食而肥;脾胃俱虛,不能食而瘦。由是言之,則不能食皆作虛論。若傷食惡食,心下痞滿,自有治法,不在此例。羅謙甫云:脾胃弱而食少,不可克伐,補之自然能食。

許學士云:不能食者,不可全作脾治,腎氣虛弱,不能消化飲食,譬之釜中水穀,下無火力,其何能熟?嚴用和云:房勞過度,真陽衰弱,不能上蒸脾土,中州不運,以致飲食不進。或脹滿痞塞,或滯痛不消,須知補腎。腎氣若壯,丹田火盛,上蒸脾土,脾土溫和,中焦自治,膈開能食矣。

愚按:脾胃者,具坤順之德,而有乾健之運,故坤德或慚,補土以培其卑監;乾健稍弛,益火以助其轉運。故東垣、謙甫以補土立言,學士用和以壯火垂訓,蓋有見乎土強則出納自如,火強則轉輸不怠。火者,土之母也,虛則補其母,治病之常經。每見世俗,一遇不能食者,便投香砂、枳、樸、曲、卜、楂、芽,甚而用黃連、山梔,以為開胃良方,而夭枉者多矣。不知此皆實則瀉子之法,為脾胃間有積滯,有實火,元氣未衰,邪氣方張者設也。

虛而伐之,則愈虛;虛而寒之,遏真火生化之元,有不敗其氣而絕其谷乎?且誤以參朮為滯悶之品,畏之如砒鴆,獨不聞經云:虛者補之,又云:塞因塞用乎?又不聞東垣云:脾胃之氣,實則枳實、黃連瀉之,虛則白朮、陳皮補之乎?故不能食皆屬脾虛,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補之不效,當補其母,八味地黃丸、二神丸。

挾痰宜化,六君子湯。挾郁宜開,育氣湯。仇木宜安,異功散加沉香、木香。子金宜顧,肺金虛則盜竊土母之氣以自救,而脾土益虛,甘、桔、參、苓之屬。夫脾為五臟之母,土為萬物之根,安穀則昌,絕谷則亡,關乎人者至為切亟,慎毋少忽!

白話文:

標題:[無法進食]

內容:東垣先生說,如果胃中的元氣旺盛,就能夠進食而不受傷害,即便過了用餐時間也不會感到饑餓。脾胃功能都強健的話,吃得多身體也會發胖;相反,脾胃功能都虛弱的話,即使不想吃東西也會變得瘦弱。由此可見,無法進食的情況通常被視為脾胃虛弱所致。然而,若是因為食積導致厭食,心下感到飽脹,這有另外的治療方法,不在這個範疇內。羅謙甫先生認為,脾胃功能虛弱導致食量減少,不應該採取攻伐的方式,而應當通過補充脾胃功能,使其自然恢復食慾。

許學士提到,對於無法進食的情況,不能一味地認為是脾的問題,因為腎氣虛弱,無法消化食物,就好比鍋中的米飯,底下沒有火,如何能煮熟?嚴用和先生認為,房事過度,導致真陽衰弱,無法向上蒸騰脾胃,使得中焦運行不暢,因而導致無法進食。可能會出現脹滿、痞塞或是滯痛等症狀,必須知道補腎的重要性。只要腎氣足夠強壯,丹田的火氣旺盛,能夠向上蒸騰脾胃,脾胃溫暖,中焦運行正常,胸膈開闊,就能恢復進食能力。

我的看法是,脾胃具有坤順之德與乾健之運,一旦坤德不足,應當補充脾胃,培養其功能;乾健稍顯鬆弛,則需增強火氣,以助脾胃運轉。因此,東垣先生與羅謙甫先生提出補脾胃的觀點,許學士和嚴用和先生則強調壯火的重要性。他們都認識到,脾胃強健,消化吸收功能自然順暢;火氣旺盛,運輸功能也不會懈怠。火氣是脾胃的母親,虛弱時補充母親,是治病的基本原則。然而,常常看到社會上一遇到無法進食的情況,就盲目使用香砂、枳實、麥芽、山楂等藥材,甚至使用黃連、山梔等,以為這是開胃的好方子,結果往往造成許多無辜的傷亡。這些都是在實證情況下才適用的瀉子法,適合脾胃中有積滯,有實火,正氣尚未衰弱,邪氣正在興旺的情況。

若虛弱時還使用攻伐的方法,只會越來越虛;虛弱時再用寒涼的藥物,抑制了真火的生長,難道不會破壞正氣,斷絕食物的來源嗎?此外,有人誤以為人參、白朮等藥材會造成悶滯,像對待劇毒一樣避之不及,卻不知道經典中說:虛弱時要補充,又說:塞因塞用。更不知道東垣先生所言:脾胃之氣,實則用枳實、黃連來瀉,虛則用白朮、陳皮來補。所以,無法進食大多屬於脾虛,可用四君子湯、補中益氣湯來補充。如果補充後仍無效,應當補充其母親,即使用八味地黃丸、二神丸。

若伴有痰濕,可用六君子湯來化解;若有鬱結,可用育氣湯來開解;若有肝氣鬱結,可用異功散加上沉香、木香;若有肺金虛弱,則會偷取脾胃之氣自救,導致脾土更虛,可用甘草、桔梗、人參、茯苓等藥材。脾胃是五臟之母,土是萬物之根,食物充足則健康,食物缺乏則死亡,對於人的健康來說,這是極為重要的事情,千萬不要輕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