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醫案

赤白濁

經曰:思想無窮,所願不得,意淫於外,入房太甚,宗筋弛縱,發為筋痿,及為白淫。此已見遺精條矣,茲復收者,為濁病仍在精竅,與淋病之在溺竅者不同也。每見時醫治濁,多以淋法治之,五苓、八正,雜投不已,而病反增劇,不知經論祗屬精病也。

愚按:經文及細考前哲諸論,而知濁病即精病,非溺病也。故患濁者,莖中如刀割火灼,而溺自清,惟竅端時有穢物,如瘡之膿,如目之眵,淋漓不斷,與便溺絕不相混。大抵由精敗而腐者十之六七;由濕熱流注與虛者十之二三。其有赤白之分者,何也?精者,血之所化,濁去太多,精化不及,赤未變白,故成赤濁,此虛之甚也。

所以少年天癸未至,強力行房,所泄半精半血,壯年施泄無度,亦多精血雜出,則知丹溪以赤屬血,白屬氣者,未盡然也。又以赤為心虛有熱,由思慮而得;白為腎虛有寒,因嗜欲而得,亦非確論。總之,心動於欲,腎傷於色,或強忍房事,或多服淫方,敗精流溢,乃為白濁。

虛滑者血不及變,乃為赤濁,挾寒則脈來沉遲無力,小便清白,萆薢分清飲、八味丸、內外鹿茸丸之類。挾熱則口渴便赤,脈必滑數有力,清心蓮子飲、香苓散。有胃中濕痰流注,蒼白二陳湯加升麻、柴胡。有屬虛癆,六味地黃丸加蓮鬚、芡實、菟絲、五味、龍骨、牡蠣。有因伏暑,四苓散加香薷、麥門冬、人參、石蓮肉之類。

有稠黏如膠,澀痛異常,乃精塞竅道,香苓散送八味丸,或金匱腎氣丸;有熱者萆薢分清飲,茯菟丸。有思想太過,心動煩擾,則精敗下焦,加味清心飲、瑞蓮丸之類。如上數端,此其大略也,若夫五臟之傷,六淫之變,難以枚舉,臨證之頃,慎無輕忽。

白話文:

醫案

赤白濁

古籍說:「思慮過多、慾望無法滿足,過度沉溺於性幻想,或性行為過度,導致陰莖的筋脈鬆弛,引發筋痿和遺精。」這已經在遺精的章節提過了,這裡再次收錄,是因為濁病仍然停留在精竅,和淋病停留在尿道是不一樣的。常見的醫師治療濁病,大多用治療淋病的方式,使用五苓散、八正散等藥物,反而使病情加重,卻不知道經文所講的是屬於精病的範疇。

我仔細研究經文和前人的論述後,才知道濁病是精病,不是尿病。所以患有濁病的人,陰莖會像刀割火燒一樣疼痛,但小便卻是清澈的,只有尿道口時常有污穢物,像是瘡的膿,或眼睛的眼屎,不斷流出,與小便完全不同。大致上,有六七成的濁病是由於精液敗壞腐爛造成的;有二三成是濕熱下注或體虛造成的。至於赤濁和白濁的區別,又是什麼呢?精液是由血液所化生的,如果濁液排泄過多,精液來不及生成,紅色還沒變成白色,就形成了赤濁,這是虛弱非常嚴重的表現。

所以,青少年在天癸(性功能)還沒成熟時,就勉強行房,所洩漏的是一半精液一半血液;壯年時期性行為過度,也常有精血混雜的情況,由此可知,朱丹溪認為赤濁屬血、白濁屬氣的說法,並不完全正確。另外,有些人認為赤濁是心虛有熱,因思慮過多而來;白濁是腎虛有寒,因嗜欲而得,這也不是確切的說法。總之,心動於慾望,腎傷於性,或是強忍房事,或是服用過多的助性藥物,導致敗壞的精液流出,就形成了白濁。

虛弱而精液滑脫的,是血還來不及轉化,就形成赤濁。如果夾雜寒邪,脈象會沉遲無力,小便清白,可以用萆薢分清飲、八味丸、內外鹿茸丸之類的藥物治療。如果夾雜熱邪,會口渴、小便赤紅,脈象必定是滑數有力,可以用清心蓮子飲、香苓散等藥物治療。如果屬於胃中濕痰下注,可以用蒼白二陳湯,再加升麻、柴胡。如果屬於虛勞,可以用六味地黃丸,再加蓮鬚、芡實、菟絲子、五味子、龍骨、牡蠣。如果是因為潛伏的暑氣,可以用四苓散,再加香薷、麥門冬、人參、石蓮肉之類的藥物治療。

如果濁液濃稠黏膩如膠,而且澀痛異常,那是因為精液阻塞了竅道,可以用香苓散搭配八味丸或金匱腎氣丸來治療;如果屬於有熱的,可以用萆薢分清飲或茯菟丸來治療。如果因為思慮過多、心煩意亂,導致精液敗壞而下流,可以用加味清心飲、瑞蓮丸之類的藥物來治療。以上這些只是大概的情況,至於五臟的損傷、六淫邪氣的變化,實在難以一一列舉,臨床治療時,千萬不可輕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