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九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九 (1)

1. 卷之九

2. 大便不通

經曰:北方黑色,入通於腎,開竅於二陰。腎主五液,津液盛則大便調和,若飢飽勞役,損傷胃氣,及過於辛熱厚味,則火邪伏於血中,耗散真陰,津液虧少,故大便燥結。又有年老氣虛,津液不足而結者,腎惡燥,急食辛以潤之是也。

愚按:《內經》之言,則知大便秘結,專責之少陰一經,證狀雖殊,總之津液枯乾,一言以蔽之也。分而言之,則有胃實、胃虛、熱秘、冷秘、風秘、氣秘之分。胃實而秘者,善飲食,小便赤,麻仁丸、七宣丸之類。胃虛而秘者,不能飲食,小便清利,厚朴湯。熱秘者,面赤身熱,六脈數實,腸胃脹悶,時欲得冷,或口舌生瘡,四順清涼飲、潤腸丸、木香檳榔丸,實者承氣湯。

冷秘者,面白或黑,六脈沉遲,小便清白,喜熱惡冷,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吞半硫丸。氣秘者。氣不升降,穀氣不行,其人多噫,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吞養正丹;未效,佐以木香檳榔丸。風秘者,風搏肺臟,傳於大腸,小續命湯去附子,倍芍藥,加竹瀝,吞潤腸丸;或活血潤腸丸。

更有老年津液乾枯,婦人產後亡血,及發汗利小便,病後血氣未復,皆能秘結,法當補養氣血,使津液生則自通,誤用硝黃利藥,多致不救,而巴豆、牽牛,其害更速。八珍湯加蘇子、廣橘紅、杏仁、蓯蓉,倍用當歸。若病證雖屬陰寒,而脈實微躁,宜溫暖藥中略加苦寒,以去熱躁,躁止勿加。

如陰躁欲坐井中者,兩尺按之必虛,或沉細而遲,但煎理中湯,待極冷方服;或服藥不應,不敢用峻猛之藥者,宜蜜煎導之。用鹽五分,皂角末五分,入蜜煎中,其功更捷。冷秘者,醬生薑導之;或於蜜煎中加草烏頭末。有熱者,豬膽汁導之。久虛者,如常飲食法煮豬血臟湯,加酥食之,血仍潤血,臟仍潤臟,此妙法也。

每見江湖方士,輕用硝黃者,十傷四五,輕用巴醜者,十傷七八,不可不謹也。或久而愈結,或變為肺痿吐膿血,或飲食不進而死。

白話文:

根據古籍記載,北方代表黑色,與腎臟相連,並影響到二陰的運作。腎臟負責管理體內的液體,當津液充足時,排便就會順暢。然而,如果飲食不節制、過度勞累,導致胃氣受損,或是攝取過多辛辣、重口味的食物,那麼體內的火氣會積聚在血液中,消耗掉真正的陰性能量,使得津液減少,因此造成大便乾燥、結塊。

此外,老年人因氣力衰退,津液不足也會導致便祕,腎臟不喜乾燥,這時候需要食用辛香食物來滋潤它。

據《內經》所言,大便祕結主要由少陰經絡引起,雖然症狀各異,但究其原因,都是因為津液乾涸。具體來說,可分為胃實、胃虛、熱祕、冷祕、風祕、氣祕等情況。胃實便祕的人,胃口好,小便色赤,可以使用麻仁丸、七宣丸等藥物。胃虛便祕的人,食慾不佳,小便清澈,適合服用厚朴湯。熱祕的人,面色紅潤、身體發熱,脈搏快速且有力,腸胃脹滿,常想要喝冷飲,或是口腔長潰瘍,可選擇四順清涼飲、潤腸丸、木香檳榔丸,嚴重者則可用承氣湯。

冷祕的人,面色蒼白或暗沉,脈象沈緩,小便清亮,喜歡熱食,不耐寒冷,可用藿香正氣散加官桂、枳殼,搭配半硫丸。氣祕的人,氣息不暢,食物不易消化,常打嗝,可服用蘇子降氣湯加枳殼,再輔以養正丹;若無效,可加入木香檳榔丸。風祕的人,風邪影響肺臟,傳至大腸,可用小續命湯去掉附子,增加芍藥,加上竹瀝,再搭配潤腸丸;或者用活血潤腸丸。

另外,對於老年人津液乾枯、產後婦女失血,或是疾病後血氣未恢復的情況,都可能導致便祕,治療上應當補充血氣,促進津液生成,使其自然通便。誤用硝黃等利尿藥物,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甚至無法救治。巴豆、牽牛等藥物的危害更大。八珍湯可加入蘇子、廣橘紅、杏仁、蓯蓉,增加當歸的份量。如果病徵屬於陰寒,但脈象略顯躁動,應在溫補藥物中稍微加入苦寒成分,以減輕熱躁,一旦躁動停止,就不再添加。

對於有陰躁現象,想坐在井裡的人,兩側手腕的脈象必定虛弱,或沈細而遲緩,可以服用極冷的理中湯;如果服藥無效,不敢使用強烈藥物,可以使用蜂蜜煎製的導引藥物。在蜂蜜中加入五分鹽和五分皁角末,效果更佳。冷祕的人,可用醬油和生薑做導引;或是在蜂蜜中加入草烏頭末。有熱象的人,可用豬膽汁做導引。長期虛弱的人,可以像平時飲食一樣,煮豬血和內臟湯,加上酥油食用,豬血可以滋潤血液,豬臟可以滋潤臟器,這是個很好的方法。

常常看到江湖郎中輕易使用硝黃,導致十分之四五的人受傷;輕易使用巴醜,更是讓十分之七八的人受害,不得不小心。有的人久治不愈,便祕反而更嚴重;有的轉變為肺萎縮,咳出膿血;有的食慾下降,最終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