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3)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3)

1. 醫案

承氣湯,理中湯,見傷寒。

金匱腎氣丸,見腫脹。

八味丸,見虛癆。

四神丸,治脾腎虛寒,大便不實,飲食不思。

肉果(麵煨,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浸炒,一兩)

上為末,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棗肉去皮和丸,如桐子大,每服四錢,空心米飲下。

葛花解酲湯,治酒傷吐瀉。

青皮(三錢),木香(五分),橘紅,人參,豬苓(去皮),茯苓(各一錢五分),神麯(炒),澤瀉,乾薑(炒),白朮(各二錢),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五錢)

上為細末,每服三錢,白湯調服,得汗即愈。

枳朮丸,消食止瀉。

枳實(去瓤麩炒,一兩),白朮(二兩,土炒)

上為末。荷葉裹燒飯為丸,如桐子大,每服三錢,白湯下。用白朮者,令胃強不復傷也。加木香一兩,砂仁一兩,名香砂枳實丸。

白話文:

醫案

承氣湯、理中湯,適用於傷寒。

金匱腎氣丸,適用於身體腫脹。

八味丸,適用於虛勞。

四神丸,治療脾腎虛寒,導致大便不成形,食慾不振。

肉豆蔻(用麵包裹煨過,二兩)、補骨脂(四兩)、五味子(二兩)、吳茱萸(浸泡後炒過,一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再用生薑八兩、紅棗一百枚煮熟,取出棗肉去皮,與藥粉混合製成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四錢,空腹時用米湯送服。

葛花解酲湯,治療因飲酒過量導致的嘔吐腹瀉。

青皮(三錢)、木香(五分)、橘紅、人參、豬苓(去皮)、茯苓(各一錢五分)、神麴(炒過)、澤瀉、乾薑(炒過)、白朮(各二錢)、白豆蔻、葛花、砂仁(各五分)

將以上藥材磨成細末,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調服,發汗後即可痊癒。

枳朮丸,用於消化食物、止瀉。

枳實(去瓤,用麩皮炒過,一兩)、白朮(用土炒過,二兩)

將以上藥材磨成粉末,用荷葉包裹燒過的米飯製成丸,如桐子大小。每次服用三錢,用白開水送服。使用白朮,是為了使脾胃強健,不再受損傷。如果加入木香一兩、砂仁一兩,就叫做香砂枳實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