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六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六 (1)

1. 類中風

火中,虛中,濕中,寒中,暑中,氣中,食中,惡中

類中風者,有類乎中風,實非中風也。或以風為他證,或以他證為風,投治混淆,傷生必矣。茲以相類之證八種,總彙於此,使學者臨證洞然也。

白話文:

關於類似中風的狀況,指的是那些症狀像中風,但實際上並不是中風的情況。有時候,會把風邪引起的病症誤認為其他疾病,或是將其他疾病誤認為風邪引起,若治療時混淆不清,必定對身體造成傷害。現在將八種與中風相似的病症,包括火邪、虛弱、濕邪、寒邪、暑邪、氣滯、飲食不當和惡性中邪,全部整理在此,讓學習者在面對病證時能清楚辨識。

這就是類中風的說明,它們有著類似中風的症狀,但實際上是由不同的原因造成的。這些原因包括火邪入侵、體質虛弱、濕氣過重、寒氣侵襲、熱氣過盛、氣血不暢、飲食失調和惡性中邪等八種情況。對於這些類似中風的病症,我們必須明確區分,才能正確地治療,避免對患者造成不必要的傷害。

2. 火中

河間曰:癱瘓者,非肝木之風,亦非外中於風,良由將息失宜,心火暴甚,熱氣怫鬱,心神昏冒,筋骨不用,卒倒無知,因喜、怒、悲、愁、恐五志過極,皆為熱甚也。

心火盛者,涼膈散;肝火動者,小柴胡湯;水虛火炎者,六味地黃丸;痰多者,貝母瓜蔞散。

涼膈散,見真中風。

小柴胡湯,治肝膽有熱,往來寒熱。

柴胡(一錢六分),黃芩,人參,半夏(各八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甘草(四分)

水煎,溫服。

六味地黃丸,治腎水不足,發熱作渴,小便淋閉,氣壅痰嗽,頭目眩暈,眼花耳聾,咽乾齒動,腰腿痿軟,便血吐血,盜汗失音,水泛為痰。

熟地黃(八兩,杵膏),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

上為末,和地黃膏,加煉蜜丸,如桐子大,每服五錢。空心食前滾湯下。

貝母瓜蔞散,治痰多口眼喎斜,手足麻痹。

貝母(去心),瓜蔞,南星(泡),荊芥,防風,羌活,黃柏(炒),黃芩(炒),黃連(炒),白朮(土炒),陳皮(去白),半夏(湯泡七次),薄荷,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五分)

水二鍾,姜三片,煎八分,至夜服。

白話文:

河間學說:癱瘓的情況,並非因為肝臟風邪,也不是外部風邪侵襲,主要是由於生活作息不當,心火突然旺盛,熱氣鬱積,導致心神混亂,筋骨無法正常運作,忽然倒地失去知覺,這是由喜悅、憤怒、悲傷、憂愁、恐懼五種情緒過度激發,都是因為體內熱氣太盛所導致。

心火過旺,可用涼膈散;肝火上升,可服用小柴胡湯;腎水虛弱,火氣上炎,則應服用六味地黃丸;若是痰多,則適用貝母瓜蔞散。

涼膈散,用於治療真正的中風情況。

小柴胡湯,用於治療肝膽熱氣,有寒熱交錯的情況。

所需藥材及份量:柴胡(一錢六分),黃芩,人參,半夏(各八分),生薑(三片),大棗(三枚),甘草(四分)。用水煎煮,溫熱時服用。

六味地黃丸,用於治療腎水不足,出現發熱口渴,小便不通,氣滯痰咳,頭暈眼花,耳聾,咽喉乾燥,牙齒鬆動,腰腿乏力,便血吐血,盜汗失音,水氣泛濫成為痰等症狀。

所需藥材及份量:熟地黃(八兩,搗成膏狀),山茱萸肉,乾山藥(各四兩),牡丹皮,白茯苓,澤瀉(各三兩)。研磨成細末,與地黃膏混合,再加入煉蜜製成丸,大小如桐子,每次服用五錢,空腹或飯前,用滾水吞服。

貝母瓜蔞散,用於治療痰多,口眼歪斜,手腳麻木。

所需藥材及份量:貝母(去心),瓜蔞,南星(泡),荊芥,防風,羌活,黃柏(炒),黃芩(炒),黃連(炒),白朮(土炒),陳皮(去白),半夏(湯泡七次),薄荷,甘草(炙),威靈仙,天花粉(各五分)。用水二鍾,薑三片,煎煮至剩八分,晚上服用。

3. 虛中

東垣以卒倒昏憒,皆屬氣虛。過於勞役,耗損真元,脾胃虛衰,痰生氣壅,宜六君子湯;虛而下陷者,補中益氣湯;因於房勞者,六味地黃丸。

六君子湯,見真中風。

六味地黃丸,見火中。

補中益氣湯

黃耆(一錢五分),人參(一錢五分),甘草(炙,五分),橘皮(七分),白朮(一錢,土炒),升麻(三分),柴胡(二分),歸身(一錢)

水二鍾,煎一鍾,食遠服。

白話文:

東垣認為突然倒地、意識不清,都屬於氣血不足的情況。過度勞累會損耗體內的精氣,導致脾胃功能虛弱,進而產生痰濕,阻塞氣機,這種情況適合服用六君子湯。如果是因為氣虛導致身體機能下陷的,則應服用補中益氣湯。而如果是因為過度性行為導致的,則適用六味地黃丸。

_六君子湯_的用法詳見治療真正的中風。

_六味地黃丸_的用法詳見火中。

_補中益氣湯_的成分包括:

黃耆(1錢5分)、人參(1錢5分)、炙甘草(5分)、橘皮(7分)、白朮(1錢,土炒)、升麻(3分)、柴胡(2分)、當歸身(1錢)。

使用兩杯水煎煮至一杯量,飯後服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