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中梓

《醫宗必讀》~ 卷之五 (1)

回本書目錄

卷之五 (1)

1. 醫案

徽商汪華泉,忽然昏僕,遺尿手撤,汗出如珠,眾皆以絕證既見,決無生理。余曰:手撒脾絕,遺尿腎絕,法在不治,惟大進參、附,或冀萬一。遂以人參三兩,熟附五錢,煎濃灌下,至晚而減;復煎人參二兩,耆、朮、附各五錢,是夜服盡,身體稍稍能動;再以參附膏加生薑、竹瀝盞許,連進三日,神氣漸爽。嗣後以理中、補中等湯,調養二百日而安。

延平太守唐東瀛,多郁多思,又為府事勞神,昏冒痰壅,口喎語澀,四肢不隨,時欲悲泣,脈大而軟,此脾、肺氣虛,風在經絡。余以補中益氣去黃耆,加秦艽、防風、天麻、半夏,十劑證減二三,更加竹瀝、薑汁,倍用人參,兼與八味丸,兩月乃愈。

燕邸張可真,自遠方歸,忽中風昏冒,牙關緊閉。先以牙皂末取嚏,次以箸抉開,灌蘇合丸二九,後以防風散投之,連進三服,出汗如洗。此邪自外解,去麻黃、獨活、羚羊角,加秦艽、半夏、膽星、鉤藤、薑汁,十劑痰清神爽,服六君子加竹瀝、薑汁、鉤藤,六十日痊。

吳門太史姚現聞,中風昏憒,語言不出,面赤時笑,是心臟中風也。乙亥孟秋,延余診之,六部皆得石脈。余歸,謂唐名必曰:石者,冬令之脈也,新秋見之,非其時矣!其象先見於非時,當其時豈能再見耶?果至冬至而歿。

錢臺石年近六旬,昏倦不能言,鼻塞,二便閉,此心、肺二臟中風也,服順氣疏風化痰之劑,已瀕於危矣。比余診之,六脈洪大,按之搏指,乃至虛反有盛候也,宜補中為主,佐以祛風化痰,方可回生。舉家惶懼,兩日不決。余瞋目而呼曰:今日無藥則斃矣,若服參而病進,餘一人獨任其咎。

乃以大劑補中益氣,加秦艽、鉤藤、防風、竹瀝、再劑而神爽,加減調治,五十日始愈。

白話文:

[醫案]

徽州商人汪華泉突然昏倒,大小便失禁,手腳放開,汗水如珠滴落,大家都認爲這是絕症的徵兆,斷定他沒有生存的可能了。我說:手腳放開表示脾臟衰竭,大小便失禁表示腎臟衰竭,按照醫學理論來說是無法救治的,唯有大量使用人參和附子,或許還有一線生機。於是用三兩的人參,五錢的熟附子,煎煮成濃湯灌給他喝,到晚上症狀就減輕了;再煎煮二兩的人參,五錢的黃芪、白朮、附子,當天晚上喝完,身體開始能稍微動彈;接着服用參附膏加生薑、竹瀝,連續三天,精神逐漸好轉。之後用理中、補中等藥湯調理,經過二百天才康復。

延平太守唐東瀛,情緒抑鬱,思考過多,又因公事勞累,出現昏迷、痰壅、口歪、語言不清,四肢不受控制,時常想要哭泣,脈象大而軟,這是脾肺氣虛,風邪在經絡的表現。我用補中益氣湯去掉黃芪,加上秦艽、防風、天麻、半夏,十劑後症狀減輕了三分之二,再加入竹瀝、薑汁,加倍使用人參,同時服用八味丸,兩個月後痊癒。

燕邸張可真從遠方歸來,忽然中風昏迷,牙關緊閉。先是用牙皁末讓他打噴嚏,然後用筷子撬開他的嘴巴,灌入蘇合丸十八粒,之後服用防風散,連續服用了三劑,出汗如同洗澡一般。這是邪氣從體表排出,於是去掉了麻黃、獨活、羚羊角,加上秦艽、半夏、膽星、鉤藤、薑汁,十劑後痰液減少,精神好轉,服用六君子湯加上竹瀝、薑汁、鉤藤,六十天後痊癒。

吳門太史姚現聞中風昏迷,無法說話,面色赤紅,時不時微笑,這是心臟中風的症狀。乙亥年孟秋,我被請去診斷,六部脈象都是石脈。我回家後對唐名必說:石脈是冬天的脈象,現在初秋出現,不合時宜啊!如果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出現這種現象,到了應該出現的時候豈不是不能再出現了嗎?果然到了冬至他就去世了。

錢臺石年近六十歲,昏沉疲憊無法言語,鼻塞,大小便不通,這是心肺二髒中風的症狀,服用順氣疏風化痰的藥物,已經瀕臨危險。當我診斷時,六脈洪大,按下去搏動強烈,這是極其虛弱卻表現出旺盛的現象,應當以補中爲主,輔以祛風化痰,才能挽救生命。全家人都惶恐不安,兩天都沒有決定。我瞪大眼睛大聲說:今天如果沒有用藥就會死掉,如果服用人參病情加重,我一個人承擔所有責任。

於是用大劑量的補中益氣湯,加上秦艽、鉤藤、防風、竹瀝,服用兩劑後精神好轉,調整用藥,五十天後才痊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