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二 (5)
卷二 (5)
1. 卷三
2. 霍亂
3. 論證
有旱潦暴雨,清濁相混,誤中沙氣陰毒而病者。即霍亂俗名痧者,誤也,《內經》無此說。凡邪之易受者,必其脾氣本柔,而既吐既瀉,則脾氣更虛矣。強壯之人,往往外邪、飲食互相為病。故治霍亂者,必宜以和胃健脾為主。健者,培補之謂也。凡霍亂者,米飲不宜進,豈可培補乎?霍亂之症,多在夏秋暑熱侵入,肥膩生冷郁遏不通,致腹痛吐瀉、揮霍擾亂不寧,用二陳、藿香、厚朴等消導清暑而愈者多矣。若竟講寒邪,脫卻熱邪一條,而用溫熱補劑,未免誤人。
景岳意在闢劉朱,故脫去暑熱而立論。
一、轉筋霍亂症,以其足腹之筋拘攣急痛,甚至牽縮陰丸,痛迫小腹,最為急候。此腸胃有暑熱食物,得外邪觸而內發,筋急拘攣而痛,此肝火旺而剋土,宜以紅蓼、紫蘇煎湯,浴之最妙。此足陽明、厥陰氣血俱傷之候也。若以氣血俱傷而用養血補氣之劑,必致殺人。○轉筋者,肝木盛而剋土,此為賊邪,最為危急,因肝性急,肝火為外寒所束,不得疏泄,故筋急拘攣作痛,即寒包火也。惟浴法最妙,外得溫暖,外寒散去,內火疏泄,其筋即舒。
未可為血虛而補之。蓋陽明為五臟六腑之海,主潤宗筋。此證以陽明血氣驟損,筋急而然,本非火也。此乃常病之議論,非暴病肝邪。
經云:濕熱不攘,大筋軟短,小筋弛長,軟短為拘,弛長為痿。此因濕熱傷筋而拘急。然霍亂之症,屬濕熱傷於腸胃,混亂攪擾而吐瀉,即暴注之火也。如景岳之論,斷無火證,皆屬於寒,往往用熱藥補劑,而死者多矣。間有口食生冷,外受寒邪,可用溫熱,然須察色辨症為可。
如面色紅,唇焦口渴,大便肛門熱,此火邪未清,當用黃連香薷飲,或二陳和胃加清火之劑;如面不紅而白,肛門不熱,審知口食生冷,外受寒邪,可用溫熱之藥,不可一概謂之寒也。若執定是寒,必致寒人。
一、夏秋新涼之交,或疾風暴雨,乍寒乍暖之時,此皆陰陽相駁之際,或少有不調,為微寒所侵,則霍亂吐瀉、攪腸腹痛、瘧痢之類,頃刻可至。內有暑熱食物,得外寒觸動而起。若只冒微寒,但頭疼身熱,焉有吐瀉腹痛之理?景岳察症不明,但將一寒邪受病而毀河間。
白話文:
[討論] 關於疾病形成,可能由於乾旱或是暴雨,導致清濁混雜,不慎吸入沙塵中的陰毒氣息而生病。這就是通常所說的霍亂,俗稱為"痧",但這種說法是錯誤的,《內經》並沒有這樣的描述。一般來說,容易受到邪氣影響的人,往往是因為他們的脾氣本身較為柔弱,而一旦出現嘔吐和腹瀉,脾氣就會變得更加虛弱。對於體質強壯的人來說,往往是外來邪氣與不良飲食共同作用導致了疾病。因此,在治療霍亂時,必須以調和脾胃為主要目標。所謂"健",就是指通過滋補的方式來增強體質。然而,對於霍亂患者來說,米粥類的食物並不適合攝取,如何能夠達到滋補的效果呢?霍亂的病徵,多在夏季或秋季,暑熱天氣下,食用過量的高脂肪或生冷食物,導致消化系統堵塞,進而引起腹痛、嘔吐和腹瀉,病情反覆且難以平息。使用二陳、藿香、厚朴等藥物,消除積食、清解暑熱,往往能收到良好的療效。如果一味地認為寒邪是唯一病因,忽視了暑熱的因素,而使用溫熱補藥,那麼無疑會誤導患者。
張景嶽對劉完素和朱丹溪的學說進行了批判,所以他在理論上排除了暑熱的因素。
首先,轉筋型霍亂,這種病症的主要特徵是足部和腹部的肌肉緊繃劇痛,嚴重時甚至會使睪丸收縮,導致小腹疼痛,是一種十分緊急的狀況。此類病症主要是腸胃中有暑熱食物,再受到外邪的刺激,使得肌肉緊繃,這是肝火旺盛而剋制脾土的表現。應使用紅蓼、紫蘇煎煮的湯水浸泡身體,效果最佳。這是足陽明和厥陰經絡的氣血同時受損的表現。如果因為氣血兩傷就盲目使用滋補血液和氣力的藥物,必然會造成患者的死亡。轉筋的現象,是由於肝木旺盛剋制脾土,這是一種非常危險的邪氣,極為緊急。由於肝臟的性質急躁,肝火被外寒束縛,無法得到釋放,因而導致肌肉緊繃劇痛,這就是寒包火的情況。最好的治療方式是浸泡治療,讓身體獲得溫暖,這樣外寒就能散去,內火也能得到釋放,肌肉就會恢復正常。
不能簡單地認為是血虛就盲目補血。因為足陽明胃經是全身臟腑氣血的源泉,主要負責滋潤宗筋。這種病症是因為足陽明的血氣突然損失,導致肌肉緊繃,本質上並非火熱。這是對於常見疾病的討論,而不是針對突發性的肝臟疾病。
經典中提到:如果濕熱得不到及時清除,大筋會變得軟弱短縮,小筋則會鬆弛伸長,軟弱短縮會導致拘急,而鬆弛伸長則會導致萎縮。這就是濕熱傷害肌肉後產生的拘急。然而,霍亂的病症,屬於腸胃受到濕熱影響,導致混亂、攪擾,並出現嘔吐和腹瀉,這就是突然爆發的火熱。像張景嶽的理論,完全否定火熱的存在,認為所有的病症都屬於寒邪,往往會使用熱性藥物和補品,結果導致了大量患者的死亡。偶爾會有人因為食用生冷食物,或受到外來寒邪的侵襲,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但是必須要仔細觀察病人的症狀才能確定。
例如,如果面部潮紅,嘴脣乾燥,口渴,大便時肛門灼熱,這表明火邪尚未清除,應該使用黃連香薷飲,或者加入清火成分的二陳和胃湯。如果面部不紅而是蒼白,肛門也不熱,並且確認是因為食用了生冷食物,或受到了外來寒邪的影響,可以使用溫熱的藥物,但不能一概而論地認為所有的病症都是寒邪引起的。如果固執地認為所有病症都是寒邪,必然會導致病人情況惡化。
在夏季和秋季交替之際,或是突然的暴風雨,溫度忽冷忽熱的時刻,這些都是陰陽相互衝突的時期。如果稍微有些調節失當,受到輕微的寒邪侵襲,那麼霍亂、嘔吐、腹瀉、腸絞痛、瘧疾、痢疾等疾病,可能隨時會發生。體內如果有暑熱的食物,再受到外來寒邪的觸發,就會引發疾病。如果只是受到輕微的寒邪,只會出現頭痛和身體發熱的症狀,怎麼可能會有嘔吐和腹瀉、腹痛的情況呢?張景嶽在診斷症狀時缺乏清晰的理解,只是片面地認為所有疾病都是由寒邪引起的,而對劉完素的學說進行了批評。
4. 論治
一、霍亂初起,當陰陽攪亂,邪正不分之時,宜以姜鹽淡湯,令其徐飲徐吐,或以二陳探吐之,則吐中自有發散之意。內有暑熱之邪,食物之滯,故用吐法以去胃中之邪。若竟受寒,其邪在表,但頭痛寒熱,當用發表之藥,豈可即用吐乎?但吐瀉之後,胃氣未清,切不可急與粥湯,以致邪滯復聚。粥湯尚不可與,而可用熱藥乎?
若虛在陰分,水中無火,因瀉而嘔惡不已,胸腹膨膨者,必用理陰煎,或去當歸加人參主之。霍亂症屬水土混淆,食物停滯,故吐瀉皆屬脾胃,何得牽虛在陰分,水中無火而用凝滯之藥乎?嘔惡腹痛而用此等之藥,殺人多矣。可不細心理會而孟浪投藥乎?○景岳開口便說水中無火,人若無火,焉得再生?言火衰則可。景岳真可謂大言不慚。
一、霍亂雜症,凡霍亂後身熱不退,脈數元汗者,酌其虛實,於前法中加柴胡。寒邪甚者,宜麻黃。霍亂吐瀉,邪從吐瀉而去,津液衰耗,豈可以麻黃汗之再耗津液?如此用藥,殺人多矣。○若吐利後轉筋者,理中加石膏。既云霍亂屬寒,何又用石膏耶?
一、霍亂後,多有煩渴者,此以吐利亡津,腎水乾涸,故渴欲飲水,勢所必然。但宜溫暖調脾,脾氣得和,渴將自止。津液耗亡,腎水乾涸,豈溫暖熱藥可治乎?獨參湯、生脈散,庶乎合宜。
白話文:
[治療討論]
一、當霍亂剛開始,身體的陰陽失調,邪氣與正氣混在一起,應該使用薑鹽淡湯,讓患者慢慢飲用並緩慢引吐,或者使用二陳湯來催吐,這樣吐的過程中自然有助於散發邪氣。如果胃中有暑熱邪氣或食物積滯,使用催吐法可以清除胃中的邪氣。但如果患者是因為受寒,邪氣在皮表,只有頭痛和發冷發熱的症狀,應該使用能發汗的藥物,怎麼可能立即使用催吐呢?但是,在吐瀉後,胃氣尚未恢復,千萬不要立刻給予粥湯,以免邪氣再次聚集。連粥湯都不適合,又怎麼可以馬上使用熱性藥物呢?
如果虛弱出現在陰分,表示身體內的水分無法得到熱力蒸騰,因此嘔吐不止,胸部和腹部都感到脹滿,這種情況下必須使用理陰煎,或者去掉當歸加入人參來調理。但霍亂的症狀主要是因為水土混亂,食物積滯造成的,所以不管是嘔吐還是瀉肚都跟脾胃有關,為什麼要牽扯到虛弱出現在陰分,體內水分缺乏熱力,反而使用容易造成積滯的藥物呢?使用這類藥物來治療嘔吐和腹痛,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我們不能草率地使用藥物,必須仔細理解病人的狀況。
一、對於霍亂的綜合症狀,如果霍亂後,病人體溫高且一直不退,心跳快但沒有出汗,我們應根據他們的虛實狀況,在先前的療法中加入柴胡。如果寒邪非常嚴重,應該使用麻黃。但霍亂造成的吐瀉,邪氣已經隨之排出,身體的水分已經大量流失,怎麼還能使用麻黃來發汗,進一步消耗體內的水分呢?這樣用藥,往往會導致病情加重。
一、霍亂後,很多患者會感到非常口渴,這是因為吐瀉後,身體的水分大量流失,腎臟的水分也已經乾涸,所以他們會非常想喝水,這是很自然的反應。但我們應該溫和地調理脾胃,一旦脾胃功能恢復正常,口渴的情況就會消失。但體內水分大量流失,腎臟的水分已經乾涸,使用溫暖的熱性藥物真的能治好嗎?單用人參湯或生脈散或許更合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