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岳全書發揮》~ 卷三 (1)
卷三 (1)
1. 經脈諸臟病因
又曰:腎為陰中之陰,腎主閉藏;肝為陰中之陽,肝主疏泄。二臟俱有相火,其繫上屬於心,故心火一動,則相火翕然從之,多致血不靜而妄行,此固一說。景岳云君相之火正氣也,何東垣以相火為元氣之賊?以丹溪之言陰常不足為非,而又將丹溪之論引入,知景岳胸中未有定見。
白話文:
再來說,腎是屬於陰性中的陰性器官,它的功能主要是封閉和儲藏;而肝是陰性中的陽性器官,主要負責調節與排放。這兩個臟器都有所謂的相火,且這種能量與心臟有所關聯,所以一旦心臟的火氣被激發,相火就會隨之而起,這可能會導致血液不能平靜,而出現異常流動的情況,這是其中一種觀點。
景嶽認為,君火和相火都是身體正常的能量,那麼為什麼東垣會把相火視為對元氣有害的因素呢?他認為丹溪提出的「陰性通常不足」的說法是錯誤的,但同時他又引用了丹溪的理論,由此可見,景嶽對於這些理論似乎還沒有確定的看法。
2. 經不調
若虛而挾火,則所重在虛,當以養營安血為主。矧亦有無火而先期者,則或補中氣,或固命門,皆不宜過用寒涼也。虛而有火者,宜補中兼清火。若云固命門而用熱藥,斷無此理。
主治之法,脾經血燥,加味逍遙散;脾經鬱滯,歸脾湯;肝經怒火,加味小柴胡湯;血分有熱,加味四物湯;勞役動火,補中益氣湯。有火者,不宜升。補中益氣,東垣用之於內傷勞倦發熱,元氣下陷者。肝脾血弱,補脾養血為要,非用升柴以升散。立齋每以補中益氣為常套,不知東垣立方之意而概用升柴。
○肝脾鬱結,脾經鬱火,理宜開鬱清火,逍遙散加山梔、香附、丹皮,庶乎合法。立齋每每以歸脾湯治之,不知何故?參、耆、歸、術,壅滯氣道,如何開鬱?如何清火?立齋一代明醫,未免有不通處,往往補中、歸脾二方,隨病常用,可謂執死法也。當因病立方為善,東垣加減用藥,可稱活套。
又曰:人之少有老態,不耐寒暑,不勝勞役,四時迭病,皆因氣血方長,而勞心虧損,或早年斫喪,故其見證,難以名狀。若左尺虛弱,或細數,是左腎之真陰之不足也,用六味地黃丸;右尺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是命門之相火不足也,用八味丸。論脈不論症,未免有誤。
要見真陰不足之象,可用六味;見真火不足之象,可用八味。至兩尺微弱,是陰陽俱虛,用十補丸。此皆滋其化源也。滋其化源者,虛則補母之法,立齋補脾補腎即云滋其化源,不知何故?
白話文:
標題: [月經失調]
內容: 如果體質虛弱且夾帶火氣,重點在於虛,應以滋養血液爲主。此外,也有無火而提前來潮的情況,此時或許應該補中氣,或者固守命門,都不適合過度使用寒涼藥物。對於虛而有火的情況,應同時補中和清火。至於說固守命門而使用熱藥,這完全沒有道理。
治療方法如下:
- 脾經血燥,可以使用加味逍遙散。
- 脾經鬱滯,可以使用歸脾湯。
- 肝經怒火,可以使用加味小柴胡湯。
- 血分有熱,可以使用加味四物湯。
- 勞役動火,可以使用補中益氣湯。 對於有火的情況,不宜使用升提法。補中益氣,東垣用於內傷勞倦發熱,元氣下陷的情況。肝脾血弱,補脾養血是關鍵,並非使用升柴以升散。立齋常常使用補中益氣作爲常規療法,但並不瞭解東垣立方的真正意圖,廣泛使用升柴。
肝脾鬱結,脾經鬱火,應當開鬱清火,使用逍遙散加山梔、香附、丹皮,這纔是符合法規的做法。立齋經常使用歸脾湯治療,不知道原因是什麼?人參、黃芪、當歸、白朮,這些藥物會堵塞氣道,怎麼開鬱?怎麼清火?立齋是一位著名的醫生,不免有不通之處,常常隨病使用補中、歸脾兩方,可以說是死板的使用方法。應該根據病情制定方案,東垣靈活增減藥物,可以稱爲靈活的使用方式。
另外,人年輕時就有老態,不能承受寒暑,無法勝任勞動,四季交替生病,都是因爲氣血正在增長,但因勞心過度損耗,或者年輕時消耗過多,所以症狀難以描述。如果左尺脈虛弱,或細數,表示左腎的真陰不足,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右尺脈遲軟,或沉細而數欲絕,表示命門的相火不足,可以使用八味丸。只看脈象不看症狀,難免會有誤診。
要看到真陰不足的現象,可以使用六味地黃丸;看到真火不足的現象,可以使用八味丸。至於兩尺脈微弱,表示陰陽俱虛,可以使用十補丸。這些都是滋其化源的方法。滋其化源的方法,是指虛則補母的原則,立齋補脾補腎就說是滋其化源,不知道爲什麼這樣講。
3. 血熱經早
凡血熱者,多有先期而至,然必察其陰氣之虛實。若形色多赤,或紫而濃,或去多,其脈洪滑,其臟氣、飲食喜冷畏熱,皆火之類也。亦有不喜冷者,有火得冷則拒格而不通暢。
大都熱則善流而愆期不止者,如續斷、地榆、丹參、茜根、梔子之屬皆可用。可用生地、白芍、丹皮、條芩、山梔之屬,續斷、地榆非涼血清熱之藥。○若脈症無火而經早不及期者,乃其心脾氣虛,不能固攝而然,宜大營煎、大補元煎,此方為俱不善。或五福飲加杜仲、五味之類。宜歸脾、補中出入加減,氣能攝血,非血藥所能治者。
白話文:
【血熱導致月經提前】
凡是因為血熱導致月經提前的情況,必須詳細觀察身體陰氣的虛實狀況。如果臉色偏紅,或帶紫色且濃稠,或者月經量多,脈象呈現洪滑,內臟運作及飲食偏好涼性食物、害怕熱食,這些都是屬於火熱的類型。但也有不喜歡冷食的,火熱的體質遇到冷食反而會阻塞不通。
大多數因為熱性導致血液流動加速,月經週期不正常,持續不止的情況,可以使用像續斷、地榆、丹參、茜草根、梔子等藥物。也可使用生地、白芍、丹皮、黃芩、山梔等藥物,但續斷和地榆並非是涼血清熱的藥物。
如果從脈象和症狀看來並無火熱現象,但月經卻提前到來,這通常是心脾氣虛,無法固攝導致的。應該使用大營煎、大補元煎等補血調經的藥方,但這些藥方效果未必理想。或者可以使用五福飲加上杜仲、五味子等藥物。應根據歸脾湯、補中益氣湯進行加減調整,提升氣的攝血功能,這不是單純靠補血藥物就能治療的。
4. 血熱經遲
其有陰火內爍,血本熱而亦每過期者,此水虧血少,燥澀而然,治宜清火滋陰。要問腹痛不痛,如腹痛而下有紫黑塊者,此血熱而氣滯有瘀也,宜加香附、胡索為主。
白話文:
[血熱導致月經延遲]
有人體內有虛火燒灼,血液本來就偏熱,進而導致月經常常延遲。這是由於體內津液不足,血液量少,乾燥且流動不順所致。治療上應當清熱並滋養陰分。
需進一步詢問是否有腹部疼痛,如果伴有腹部疼痛且月經排出物中有紫黑色的血塊,這表示血液過熱且氣血運行不暢,有血瘀情況。在治療上應當以香附和胡索為主要藥材來使用。
5. 血寒經遲
血何以寒?亦惟陽氣不足,則寒從中生,而生化失期,是即所謂寒也。但言陽氣不足,不必又言寒從中生矣。至若陰寒由外而入,生冷由內而傷,或至血逆,或為疼痛,是又寒滯之症。凡內外受寒者,必腹痛。凡陽氣不足,血寒經遲者,色多不鮮,或色見沉黑,或澀滯而少,未必皆寒。
若痛者,當理滯氣。凡此者,皆無火之症。火衰,不必言無火。○大約寒則多滯,宜加薑、桂、吳茱萸、蓽撥之類。雖屬虛寒,宜補藥中加熱藥一二味,不宜群隊熱藥加入。
白話文:
【血寒導致月經延遲】
血液怎麼會變寒呢?這主要是因為體內的陽氣不足,導致身體內部產生寒意,進而影響到血液的正常運行和新陳代謝,這就是所謂的「血寒」。只要知道是陽氣不足,就不必再提寒氣從內而生了。
然而,如果寒氣是由外界進入體內,或是吃了過多冰冷的食物,對身體造成傷害,可能會導致血液運行逆向,或是引發疼痛,這就是寒氣滯留所導致的症狀。凡是因內外原因受到寒氣侵襲的人,通常會有腹痛的問題。
對於陽氣不足,血寒導致月經延遲的情況,月經顏色往往不會很鮮艷,可能呈現深黑色,或是量少且流動不順暢,但並非所有情況都是因為寒冷造成的。
若是伴有疼痛,應該要治療血液滯留的問題。這些情況,都屬於缺乏體溫的症狀。體內的火氣衰弱,就不用再說沒有火氣了。
大體來說,血寒通常會伴隨血液滯留,這時可以加入像薑、肉桂、吳茱萸、蓽撥等溫熱的草藥來調理。即使屬於虛寒體質,也應在補藥中加入一兩種溫熱的藥材,但不宜大量使用。